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定周縣

鎖定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屬鬱林郡。三國吳改為龍剛縣。故址在今廣西河池市宜州區。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廣西北部。
漢代時為定周縣土城(宜州市城區),面積約0.4平方公里,在封建社會,城區內先後建有粵東、廣東、湖南、江西、福建、貴州等會館,祠主要建有山谷祠、馮公祠、趙公祠、花婆祠、昭忠祠、廣福祠,廟主要建有李真人廟、城隍廟、藥王廟、龍王廟、令公廟、花婆廟、忠神廟、火神廟等,樓主要有四牌樓和6個城門樓,南山寺的夕陽樓,白龍洞的白雲樓,後因多種原因,大部分祠、廟、城樓被拆除或佔用,現僅存山谷祠、四牌樓等少數祠、廟、城樓。新中國成立時,城區有九街十八巷。九街即: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及縣前、桂魚、東昇、文昌、會仙。十八條巷為:貴朝、紫荊、悦來、西利、府後背、馬草、城守、管家、田家、爐子、江西、容家、周家塘、豬籠、棉花、城腳、水溝腳、鮑家巷。
中文名
定周縣
外文名
Dingzhou County
行政區類別
古地名
所屬地區
華南
地理位置
廣西北部
面    積
漢定周縣土城面積約0.4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今廣西河池市宜州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方    言
官話桂柳片宜州音
歷史沿革
秦時(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屬桂林郡地。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屬鬱林郡。
三國時期,屬吳國,置定周縣,後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
西晉,置龍剛縣,屬桂林郡。
東晉,沿西晉置龍剛縣,屬桂林郡。
南朝宋、南朝齊置龍定縣。
南朝梁、南朝陳,其地屬龍州馬平郡,無縣名。
隋朝,其地屬始安郡,無縣名。
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置龍水縣,先後屬粵州、龍水郡、宜州,為州治。天寶年間(公元742~753年)在龍水縣境內及毗鄰地近先後設置羈縻温泉州(下轄2縣)、羈縻蕃州(下轄3縣)、羈縻述昆州(下轄5縣)、羈縻琳州(下轄4縣)。光華三年(公元900年)析縣地置崖山、東璽2縣。
五代十國,龍水縣初屬楚,後屬南漢,隸屬宜州,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龍水縣,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以柳州洛曹縣來隸龍水縣。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後隸宜州、慶遠府,為州治、府治,併為慶遠軍節度使駐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宜山縣屬慶遠軍民安撫司,為司治。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宜山縣屬慶遠路總管府,為府治。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宜山縣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宜山縣屬慶遠府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洪武至永樂年間(公元1368~1424年),宜山縣境地先後設置大曹、懷遠、德勝、東江4巡檢司及龍門土舍。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及永順副長官司。
清朝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裁廢大曹、懷遠、東江3巡檢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析忻城土縣功德、窖灰2裏、永定土司清潭、南鄉2裏置理苗分縣。同年將龍門土舍改置龍門巡檢司(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裁廢)。乾隆六年(公元1741)宜山縣境地置白土巡檢司(光緒三十年即公元1894年裁廢)。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裁永定副長官司,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裁德勝巡檢司,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裁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
(另據徐松石編《太平天國史》載,清咸豐九年即太平天國天曆九年(公元1859)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回師廣西,進駐慶遠府,曾以原慶遠府署為翼王府,並改宜山縣為龍興縣,但石達開率部駐縣只有8個月時間, 戎馬倥傯,未遑建立行政組織,也未宣佈行政設施,故未將龍興縣列入建置沿革內。)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宜山縣,置慶遠府,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慶遠府,改置宜山縣,屬柳江道(治馬平縣)。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廢柳江道,宜山縣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廣西省劃為12個民團區,宜山縣屬宜山民團區(治宜山縣)。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廣西省12個民團區合併為6個民團區,宜山縣屬柳州民團區(治宜山縣)。民團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3月,廣西省8個民團區改為8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治宜山縣)。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1月,廣西省增設玉林、慶遠兩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慶遠行政監督區(治宜山縣)。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3月,廣西省各行政監督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宜山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區,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4月,廣西省行政督察區的第四區、第七區合併為第二區,宜山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即柳州區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廣西省再次劃分為12個專區,宜山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治宜山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縣人民政府,宜山縣屬慶遠專區,為慶遠專員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慶遠專員公署更名為宜山專員公署,宜山屬宜山專區,為專區所在地。1958年7月19日,宜山專區併入柳州專區。1965年7月,成立河池專區,宜山屬河池專區。1971年廣西各專區更名為地區,宜山縣屬河池地區。
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縣級市),屬河池地區,所轄各鄉鎮不變。[3]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國函52號】批覆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由河池市代管。
2016年,國務院【國函〔2016〕190號】批覆同意撤銷縣級宜州市,設立河池市宜州區;同意河池市政府駐地遷至宜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