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官橋村

(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官橋村)

鎖定
官橋村位於官橋鎮境內,距滕州城區19公里,東依豐山,西接官橋火車站,南臨小魏河。南北、東西兩條主街丁字交接,村呈塊狀聚落。全村耕地200公頃,居民近4000人,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村商賈雲集,經濟活躍,農曆逢四、九是大集,二、七為小集;每年農曆四月初三、十八,十月初三日為傳統物資交流古會。
古官橋位於官橋村東南部,今新建大橋東側。原系九券大石拱橋,偏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100米,橋面寬約6米,高約10米,始建於漢代,隋至明歷代曾重修。建橋用石均經過精雕細刻,多數是漢畫造像圖紋,形態優美,馬拉車等畫像造型工藝高超,人馬栩栩如生,橋欄雕畫藝術尤精。
中文名
官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官橋鎮
面    積
200 公頃
人口數量
4000人

官橋村歷史遺蹟軼事

此橋原名周本橋,曾在橋南出土一碑,刻文有“重修周本橋”字句。因為此地是南北通衢大官道,由官府撥銀修築,所以民眾又稱為“官橋”。後 年久失修,殘缺不全,到民國年間還剩三券較完整,仍可行人。明萬曆《滕縣誌》雲:“官橋在城南40裏,建自隋時,近橋東溝中塌出一斷碑,蓋隋開皇八年也。只上半三分之一。其字楷古,雖非名筆,然無剝蝕,可讀;其下半求之不得,惜哉,國朝正統間,知縣羅斐修建九券高四丈,今稍圮。”考其橋石多是漢畫石刻,橋應為漢代始建無疑,隋開皇八年亦應是重修。今官橋村因古官橋得名。1938年春,日本侵略軍把古橋三孔毀廢。
村南古槐,民國初年雖已枯死,只剩殘缺半邊的樹身,由2座石碑支撐着。其一碑載有“隋始建官橋鎮”字樣,另一碑記有“敬德勒馬看古槐”字樣。敬德姓尉遲,唐初名將,俗傳他那時騎馬由此經過,發現此槐高大,即勒馬停住觀賞,讚不絕口,後人即立碑留念。據傳,該古槐樹“晉發芽、隋成樹、唐高大,”至民國初年枯死。
官橋村原為九省通衢的南北大道和東西大道的交叉點,人們官橋村南千年古槐在此開設店鋪,故建村後即為集鎮。村北歇馬亭即為九省通衢所設驛亭,也稱驛站。舊時遞送信件、官文等,全靠馬匹往來跑傳。驛亭有常備馬數匹以便隨時換替,故曰歇馬亭。
戰國時以“納賢養士”而著名的孟嘗君在古薛城內西北隅建有“禮賢館”。官橋村距古薛城北門較近,是孟嘗君迎接門客的地方,因此該村在春秋戰國時期稱“迎仙村”。村前立有清嘉慶年間所立“孟嘗君養士處”的碣石,碑身高2米多,寬約1米,過往行人莫不駐足觀賞,然碑毀於“文革”中。

官橋村建制沿革

毛遂之墓
毛遂之墓 毛遂之墓

官橋村地理環境

毛遂畫像
毛遂畫像 毛遂畫像

官橋村自然資源

毛遂雕像
毛遂雕像 毛遂雕像

官橋村人口民族

石碑
石碑 石碑

官橋村政治體制

北辛遺址
石碑 石碑
石碑
石碑 石碑
景色
石橋 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