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官山村

(江西省泰和縣萬合鎮下轄村)

鎖定
官山村,坐落於江西省泰和縣萬合鎮東南部,屬中埠村委轄區下的一個自然村。全村(分為上官山村、下官山村)約佔國土面積1.7平方公里;南北長2013米,東西寬912米。地理座標位置為(北緯26°8457″,東經115°0669″)。
中文名
官山村
別    名
東洲(古名稱)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江西省吉安市
面    積
1.7 km²
電話區號
0796
郵政編碼
343728
人口數量
460人
車牌代碼
贛D
方    言
贛語

官山村地理環境

村內景色
村內景色(3張)
官山村地勢屬低丘平原,其中低丘山陵面積佔57%,平原佔53%.土地遼闊、資源豐富.與江西省境內的第一大主幹河流——贛江,相隔僅1.88公里.交通便利,區域條件優越.距G1517廣吉高速公路萬合互通口5.6公里,距泰和縣城約16.8公里(直線距離),距萬合圩鎮7.3公里,距竹山集貿市場3.4公里。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這裏還是共和國開國將軍、也是泰和縣十八位少將之一——袁光(1909—1998)的出生地.全村現有户數94户,總人口460人。

官山村村名由來

村莊建村歷史悠久, 因古時此地盛長蘆茅洲,南宋景炎丁丑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部抗元曾在村東低丘駐兵紮營,始名官山。明朝中期袁景立從鍾埠村分居此地,其子袁天賞分建新村後,分老(下)官山,新(上)官山,對外仍稱官山。現村內居住村民姓氏均為袁姓,盛行敦本敬祖之風,村建有祠堂,支祠、家祠之分。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禮,彬彬合度。據《袁氏族譜》記載:鍾埠村袁氏開基始祖——袁邯,後人稱之為邯公、為唐憲宗期間宰相袁滋(749—818)第七子,據《舊唐書.袁滋傳》載:滋相生有七子炯、實、均、澤、都、郊、邯,邯為少子.袁滋於唐貞元十年被貶為吉州刺史,唐元和初期升任為義成節度史,吉州之民皆蒙其惠不忍其去,詔聞其少子邯(袁邯)萌授吉州剌史,邯後於唐元和十三年六月因病卒於官,邯長子袁慶留家西昌邑(今泰和)城西.直至四世孫震於後梁乾化年間(公元911年)隨兄諒避兵亂於鍾江(今中埠)震愛鍾江山水之秀.遂攜家眷定居六都中埠.開基立業,衍息後世至今……
始建於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樂善堂 始建於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樂善堂
村落三面環水,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清澈見底的兩條澗溪蜿如一條“V”形的玉帶分別環繞村外東西兩頭由北入南而下。兩岸芳草如茵,蒼柏翠竹,古樟成林。村內至今仍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時代徽派的古建築羣;古民居鱗次櫛比,裝飾簡樸.古祠堂兩座(永思堂、樂善堂)建築氣勢恢宏,古樸典雅,西樸寬敞.雕刻工藝精湛的石牌;長滿青藤的古石板拱橋.古村落的屋宇相間佈局錯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鋪路...村內的古今建築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

官山村基礎設施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5張)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了加快建設現代文明小康社會新農村;全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富民強村為目標,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切實推進村級的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日新月異,新時代的官山村也呈現出了嶄新的農村面貌。2014年官山村成為新農村建設點。全村將按照“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協調”的要求,在村理事會的帶領下,依照村莊規劃對全村的破舊爛房,牛欄,廁所進行拆除整治,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徹底改變村莊“髒,亂,差面貌”,把村莊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裏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全村就早已全部實現了户户通電,並於在2004年底全面完成了農村電網的升級改造,有效減輕了電壓線路負荷,大大提高了供電量的穩定性。2006年由縣、鎮兩級財政撥款和村民集資修建長達4.0公里的中埠村至中港村級水泥硬化道路貫穿全村.村民現居住及新建的新款式樓房都以磚混水泥結構為主.網絡、移動通訊、信息化暢通.程控電話用户安裝率已達95%,有線電視用户安裝率達85%以上.2011年由中國電信(樟塘電信所)開通的2G寬帶網絡信號已覆蓋全村,按裝户數也在逐漸上升.截至2007年底全村90%以上的村民已加入了新農村醫療合作保險,解決了村民看病難、治療費貴的問題.2012年底有70%的村民參加了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隨着村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冰箱、洗衣機已成為村民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少有的家用電器了,有的村民在自家新修建的樓房裏還按裝了空調、太陽能。摩拖車也早已成為了村民經常上街出行的代步工具,少數村民甚至都已購買了私用家庭小汽車了。

官山村經濟發展與資源

農忙中的官山 農忙中的官山
官山村現主要經濟支柱產業為;村集體土地農業種植、低丘山林業種植、養殖業、畜牧業及勞務人員輸出,土地資源豐富,水土肥沃.有良田571畝,低丘山林1060畝,有男女勞動力226人,村民在家務農的佔38%,外出務工經商的佔62%,農民以種植水稻為主。村裏農業種植產品有(優質水稻、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一年四季氣候分明、雨水充量沛.有中型水庫2座,大小魚塘20多口.水利資源豐富,灌溉面積廣泛,水利設施完善.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種植及發展水產業養殖。至2003年以來,隨着國家逐年加大了對農村“三農”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以及各項惠農的農業補貼政策,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種地的積極性,部份閒置和撂荒多年的耕地又得以了充份的利用、開發。部份種地土畝數較多的村民有的已購買了農用收割機,很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村裏也逐漸慢慢地實現了現代機械化的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