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官堂村

(廣西靈山縣太平鎮楓木村委會太史第官堂村)

鎖定
靈山太史第官堂村位於廣西靈山縣太平鎮楓木村委會中部,是一座建於清朝道光初年的嶺南傳統風格建築,宮殿式漢民居古村落。整體古建築為大青磚外牆、大青磚地板及高聳的藍灰飛山封火牆,內部裝飾為木製中式雕刻造型,古杉木雕刻棟樑、行梁磚木混合結構,古法藍灰作磚縫粘合劑以及屋頂、屋脊、檐背飛禽走獸和龍鳳造型,大青漢瓦屋頂,古式琉璃瓦滴水。
靈山太史第官堂村原有房屋156間,佔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四進四排,中間有四座正廳,八座偏客廳,共十二座正、偏客廳,中式左右對稱結構。兩邊各兩排廊屋通過二十四迴廊相連接。正廳兩側設有茶房、廂房,接待賓客;另分設有男客廳、女客廳,男賓房、女賓房,禮儀規制嚴謹。
官堂村距離省城廣西南寧市約82公里,距離縣城靈山約76公里,現有人口三百多人。
中文名
官堂村
別    名
靈山太史第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嶺南
面    積
9000 m²
政府駐地
廣西靈山縣太平鎮
電話區號
0777
郵政編碼
535418
人口數量
300 人
著名景點
太史第古建築羣

官堂村概況

靈山太史第官堂村位於省城廣西南寧市東南面,縣城靈山西北面,距離太平街3公里,是一條建村已有兩百年的古村。官堂村籌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道光初年動土平基堂構開村。
靈山太史第官堂村屬典型的嶺南漢民居獨特風格的傳統建築。頭座正中為祖廳,以此為中軸線,貫通二、三、四座廳堂。二座正中為接待女客廳,外人及執役工人不可入內。三座三大開間廳是會客場所,宮式頂圓大拱聯結,寬檐廣廊。四座為正大門,設置過廳屏風門,平時緊閉,有重大事件或貴客來訪,才“打開中門”迎瑞納福,營造出既肅穆又規圍的氣氛。四座正門兩側外牆平胸高處各嵌有一塊花崗岩拴馬石,前面則設置一個長約80米,寬約12米的青磚“長地院”院子,院子兩邊各設置一座旗座桅杆。正中為青磚花式圍欄,圍欄下面是一張“聚財盆”大水塘。正廳廳堂兩側各有迴廊通至外圍兩邊各兩廊廊屋,形成一個大型的四合院,兩邊廊屋也是家庭成員的住所和附屬屋舍,及執役工人的臨時住所。房屋劃分尊卑有序,嚴格區別,自有天地。各進廊屋之間交通另有蓋瓦的單間或各式通道,來往不必經過廳堂,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村前後四角建有四座守衞門樓兼炮台。全村整體屋宇大青磚外牆體,一至四座正廳屋頂灰沙飛山高聳,青瓦琉璃,宮殿式四進構架,雕樑畫棟,古香古色。
官堂村的太史第四進大廳及兩邊廂房、客廳、廊式架構廊屋,“書芳園”上“抱山樓”書塾,“七葉衍祥”五代坊牌坊曾是村裏著名的古建築。官堂村現有人口三百多人,全部姓仇,漢族,為仇氏遷靈始祖,廣西南寧府知府,監軍道,誥授中憲大夫仇自奇的後人,村裏史上文風厚重,讀書人才輩出。

官堂村村民祖地

官堂村的主人姓仇(音“求”),相傳系出夏朝諸侯九吾氏,為春秋時期宋國大夫仇牧的後人,發祥地在河南陳留。而有案可稽的是,仇氏落户紮根“中國荔枝之鄉”廣西靈山縣以前,宗支明晰、確鑿能詳的可以上溯至南宋時期。他們稱為“宋始祖”的仇興祖的先輩,由安微省和州府含山縣,南遷到廣東省韶州府雄州珠璣古巷居住。仇興祖,字必顯,號緣敍,由十鄉官考授判官。南宋末年宰相賈似道脅逼宋度宗,將胡貴妃出家為尼,雄州珠璣古巷一帶發生官兵大舉搜捕的動亂,史稱“胡妃之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仇興祖於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被迫由雄州珠璣古巷,遷徙至肇慶府高要縣王臣鄉赤坎都王臣村(今屬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王臣村)居住開族。仇興祖及其後人在那裏先後經歷了南宋、元、明三個朝代,仇興祖的後人稱其為“緣敍公”,尊其為宋始祖(一世祖)。

官堂村來靈始祖

十二世仇夢槐,字兆魁,號月寧,又號月環,原任廣東省廉州府靈山縣縣尉,在靈山任上去世。其子十三世仇自奇(字元善,號寧庵)在廣東王臣鄉聞得父親訃信後,來靈山奔喪,並扶靈柩回原籍王臣安葬。安葬好父親後仇自奇再到靈山,以便處理父親生前在靈山的其它後事。靈山知縣看到仇自奇性格豁達不羈,外表英姿卓越,知道他定是個能力非凡的人才,就建議他承襲父親的職位。仇自奇聽從了靈山知縣的建議,守孝期滿後,通過廣西州府的選拔任命考試,銓授廣西陸川縣縣尉(又稱典史)一職。後升贊畫(明朝的一種官職,類似今軍隊參謀)經歷;委暑廣西省南寧府知府;再以捕盜有功擢升監軍道,誥授中憲大夫。
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後清朝定都北京,明朝的崇禎皇帝自殺殉國,明朝皇族宗室則退居南方,繼續與清廷對抗,史稱南明王朝。仇自奇身為明臣,數年之間籌餉繕兵,雖顛沛流離,屢瀕於危,仍不改臣節,一直支持擁護南明王朝。直到明白時下復明大勢已不可為,天命有歸,南明王朝氣數已盡,就隱居於廣東省廉州府靈山縣西鄉司宋泰村,娶賴孺人為繼配,生子治家,開族繼世。這是仇氏在靈山太平鎮開基之始,仇自奇的後人此後又陸續分發自太平鎮各地開村,共尊仇自奇為來靈始祖。

官堂村靈山太史第

官堂村的開村祖屬十七世,名叫仇汝韜。仇汝韜,字宜夫,號六齋,誥贈朝議大夫,是仇氏遷靈始祖,廣西南寧府知府,監軍道,誥授中憲大夫,十三世仇自奇的玄孫。道光六年(1826年),皇清丙戌歲正科,仇汝韜的長子,十八世仇效忠在會試考中進士,接着在殿試中因文字文章才華出眾,在當科二百五十七名進士中再次脱穎而出,被道光皇帝“欽點翰林”,進入翰林院。因古時翰林稱為“太史”,仇效忠的故居官堂村也因此稱為“太史第”。由於靈山縣只有唯一的一座太史第古建築羣,官堂村因此也稱“靈山太史第”。至今官堂村大門上還掛有欽賜“太史第”牌匾。

官堂村靈山一點翰

仇效忠,字蓋之,號典堂,官堂村開村祖仇汝韜之長子。大清嘉慶丁卯科(1807年),仇效忠鄉試考中舉人,接着考取覺羅官學教習,嘉慶丁丑年(1817年)充任覺羅官學漢書教習。道光壬午(1822年)恩科會試,仇效忠考取譽錄,補任國史實錄館校錄。道光丙戌科(1826年)會試,仇效忠考中貢士,殿試三甲考中進士。道光丙戌科朝考後,考入翰林院共45人,仇效忠以廣東籍進士第一名的成績,被道光帝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任職,充武英殿協修,文淵閣校理。仇效忠因此也成為靈山縣明清兩朝唯一任皇族學校教師,也是唯一在國史館、翰林院、文淵閣、武英殿任職的官員。坊間“靈山一點翰”的稱呼也由此而來。直至現在,“靈山一點翰”的故事還在他的家鄉一帶廣為傳頌。

官堂村書香門第

仇效忠歷任鑲白旗皇族覺羅學官學漢書教習;欽點翰林院庶常;武英殿協修,文淵閣校理,國史館謄錄;貴州省貴定縣知縣,湄潭縣知縣;貴州省松桃直隸廳同知,仁懷直隸廳同知;貴州省石阡府知府,興義府知府;貴州省鄉試同考官,貴州省監試道;誥授朝議大夫。仇效忠為官政簡刑清,官聲卓著,視民如子,羣黎愛戴,當地百姓稱之為“仇青天”。退休後轉任書院工作,任廣東西湖書院掌教,越華書院掌教,歷主南海、西湖、豐湖、寶安等地書院開壇講席。
仇炅忠,字覲之,號敦廉,官堂村開村祖仇汝韜之次子,山東省管勾廳督理,六品銜,敕授承德郎。開村祖仇汝韜的五個孫子:仇乾厚、仇祥厚、仇元厚、仇燾厚、仇棠厚科舉考試全部考得功名,五子登科,光耀鄉梓。其中仇乾厚曾任國子監典簿銜,六品頂戴,廣東河源縣教諭,陽山縣訓導等職。官堂村讀書人才輩出,書香門第,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