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宗教文化遊

鎖定
產生於古印度而又紮根於中國大地的中國佛教、中國故有的道教,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甚至人們的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而保留的寺院、道觀,多建於名山之上,形成了天下名山僧(道)佔多的現象。為遊客提供了宗教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絕好去處。
中文名
宗教文化遊
產    生
於古印度
地    點
中國
對    象
政治、經濟、社會生活

宗教文化遊北京

宗教文化遊卧佛寺

位於海淀西山北部壽安山南麓,距城20公里。因寺內有銅鑄卧佛而得名。始建於唐代,元明清多次擴建,並屢易寺名,清代稱十方普覺寺。寺廟平面佈置沿襲了唐宋的伽蘭七堂制度,在北京地區較為少見。背靠壽安山,在中軸線上依次佈置四層殿,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在卧佛殿內有1321年所鑄造的巨型銅佛和十二弟子泥塑造像,表現釋迦牟尼涅於娑羅樹下,向弟子們囑咐後事的情景。卧佛用銅五十萬斤,是一件極珍貴的歷史文物。

宗教文化遊雍和宮

位於東城雍和宮大街路東。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創建,為雍親王(胤禛)府,雍正三年(1725)欽定今名,雍正十三(1735)因停放雍正靈柩改綠色琉璃瓦為黃色,乾隆九年(1744)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成為北京最大的黃教寺廟。建築具有各族建築藝術融為一廟的特色,是一組巍峨壯麗的古建築羣。寺院內珍藏着許多珍貴的宗教文物,其中十八米高的整體白檀木雕彌勒立像、金絲楠雕佛龕和金、 銀、銅、鐵、錫製成的羅漢山,被譽為宮中“三絕”。

宗教文化遊潭柘寺

位於門頭溝羅緱嶺,距城40公里。因寺後有龍潭、山間有柘樹而得名。始建於西晉,經金元明清改擴建,形成了規模。民間傳説“先有潭柘,後有北京城”,是北京最古老的佛寺。佔地6.8萬平米,分中東西三路: 寺內殿堂依山勢而建,成階梯形層層升高; 東西配殿相輔。大殿崇宏,尚存明前建築的形式。寺內古樹名木,金代石碑、石塔,以及名為“松竹清泉”的行宮院等,是瞭解和研究北京歷史的重要實物。

宗教文化遊白雲觀

位於西便門外濱河路,相傳是唐天長觀舊址,經元、清重修,系全真道龍門派祖庭、“天下第一叢林”,現為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羣。佔地約1萬平方米,有房屋150多間。由數進四合院組成,主要殿堂分佈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四御殿,是研究道教歷史的實物資料。內存大量道經、塑像、碑刻,是重要的道教文物,其中《正統道藏》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道經總集

宗教文化遊安徽

宗教文化遊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西南部,為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傳為佛教地藏菩薩道場。總面積334平方公里。有大小99座山峯,最著名的有9座,以十王峯最高,海拔1342米。現存寺廟78座,佛像6000餘尊,僧尼300餘人,是中國保護較好的佛教名山。著名的寺廟有化城寺、月身寶殿、天台寺等,寺內藏有1300多件佛教珍貴文獻。
九華山:化城寺
位於九華山中心,這裏原是金地藏生前修行的地方。該寺始建於唐至德二年(757年),為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又稱開山寺。唐建中二年(781年)闢為地藏道場,皇帝賜額“化城寺”。九華山歷史文物所就設在這裏,遊人可看到九華山歷代文物和名人書畫等。該寺多次毀於兵火,現除藏經樓為明宣德建築外,其餘均為清代重建。
九華山:月身寶殿
位於九華山神光嶺。殿宇宏偉,殿內有七級木塔,高約17米,每層有神龕八座,供奉地藏金色坐像。據《安徽通志》載,新羅國王近宗金喬覺卓錫九華,居於南台(今神光嶺),唐貞元十年九十九歲圓寂,顏面如生,佛信徒為地藏菩薩化身,遂建塔紀念。塔、殿屢經廢興,現塔為清同治年間(1862-1878年)重建。
九華山:天台寺
又名地藏禪林,在九華山條台峯捧日亭北。始建於明,清光緒間重修,依山勢高低構成樓閣,上下五層,有萬佛樓、地藏殿等,內供釋迦牟尼、金地藏、彌勒等佛像,梁壁間懸木雕小佛多尊。

宗教文化遊黃山

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為峯林狀花崗岩高山構成的山嶽風景名勝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峯蓮花峯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温泉“四絕”。黃山雨量充沛,林木繁茂,雲蒸霧湧,自然景色變幻莫測。黃山以非凡的自然美贏得“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1990年12月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宗教文化遊北海

是黃山中部偏北的一個景區。北海景區峯巒集中、秀麗,知名者有始信峯、上升峯、石筍峯、觀音峯、筆架峯、清涼台等奇峯怪石,形態逼真,惟妙惟肖,顯示了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作。每當雲霧縈繞之時,峯巒時隱時現,酷似大海中的無數島嶼,令人神往。
黃山:蓮花峯
在黃山中部,海拔1860米,為黃山三大主峯中的最高峯。峻峭高聳,主峯突出,小峯簇擁,如一朵初開新蓮,仰天怒放,絕頂處方圓丈餘,明曰石船,置身於此,大有頂天立地之感。
黃山:玉屏樓
在黃山中心地區,蓮花、天都兩峯間,海拔1680米。背靠玉屏峯,前拱文殊台,左有獅石,右有象石,勢若守門。因站在文殊台上可眺望周圍的“松鼠跳天都”、“孔雀戲蓮花”等石景,故而有“黃山絕境處之譽”。明萬曆42年(1614年)普門和尚在此建文殊院。此外,著名的迎客松、送客松分別植於獅石和象石前,不斷的迎送來黃山的遊客。

宗教文化遊天都峯

在黃山景區東南部,海拔1810米,為黃山三大峯中最險峻者。古稱“羣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天都峯為第四紀冰川形成的角鋒,峯頂平如掌,有“登峯造極”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峯頭遠眺雲山相連,江河一線,俯瞰羣山,千峯競秀,美不勝收。

宗教文化遊飛來石

在黃山西部,為飛來峯上一塊巨石,高約10米,孤聳峯頭,根部和山峯截然分高,似天外飛來,故名,又因石上尖下圓如仙桃,又名仙桃峯。

宗教文化遊始信峯

在黃山東部,海拔1668米,傳一古人持懷疑態度遊山,到此始信黃山可愛,故名。這裏巧石爭妍,奇松林立,三面臨空,懸崖千丈,石筍峯,上升峯左右陪襯,成鼎足之勢,峯巔有渡仙橋,橋畔石隙有狀似接引仙人渡橋的接引松。峯頂為一平台,古代文人雅士常登峯攬景,吟詩作畫,飲酒撫琴,故有琴台之稱。

宗教文化遊山西

宗教文化遊五台山風景區

五台山位於五台縣,五峯環抱,峯頂平坦寬闊如台,五峯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氣勢磅礴,高聳入雲。山地林木葱鬱,夏無炎暑,古有清涼勝地之譽。
五台山自漢明帝建大孚靈鷲寺以來,傳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以後各代不斷建寺修塔,使其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現仍保存40餘座寺廟、佛殿及眾多佛教文物。是中國古代建築彩雕、壁畫、書法等藝術薈萃之所。著名的佛寺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以及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等。台山十景是五台山傳説的勝蹟,如高達17米的千手佛、重4999.75公斤的銅鐘、高6米的銅塔、漢白玉雕的石碑坊,70米高的白塔等等。

宗教文化遊南山寺

南山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南三公里的山腰。南山寺是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總稱。創建於元代(13世紀),以後各代增建、擴建,才形成之規模。
南山寺背山面水,現存古殿堂、塔、亭、台、樓、閣300餘間。
南山寺的石雕鑲嵌,把建築物裝飾得無比華麗。這些石雕內容豐富多彩,造型生動,刻畫細膩,刀法純熟,不可多得。
此外,還有精美的木雕。現存一座佛龕,高約3米,皆由木製而成。上雕八卦傳頂,構思精細,雕技純熟。寺中泥塑釋迦牟尼像、達摩像、蓮花座佛和眾多羅漢像,均精巧細緻。

宗教文化遊浙江

宗教文化遊普陀山風景區

位於浙江舟山羣島東南端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島上林木蒼鬱,金沙鋪岸,礁石嶙峋,山秀海美。島上的普陀山又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歷來為著名的遊覽勝地。
據傳,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和尚慧鍔在此建觀音院,開創了佛寺之始。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音的道場。後歷代相繼興建寺院,最盛時,全山寺庵達200多座,僧尼4000多人。
現存的普 陀山佛寺多為清初建築,其中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規模為最大。島上
還有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南天門、西天門等風景點20多處,故有“海天佛國”之稱。

宗教文化遊法雨寺

又名後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並賜“天花法雨”匾額,故得今名。現存殿宇294間,計880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層台基上,入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前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後依次為觀音殿、玉牌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

宗教文化遊普濟寺

建在普陀山白華頂南。該寺是普陀三大寺之一。初建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稱寶陀觀音寺。現存的大殿重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有殿閣堂廡200多間,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圓通寶殿、藏經樓、方丈殿等。圓通寶殿是普濟寺、也是普陀山上最主要的建築,內供奉觀音菩薩。因宋代皇帝宋寧宗欽定普陀山為供奉觀音的道場。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傳説是觀音誕生、成道、出家紀念日),成千上萬名信徒不遠萬里來普陀,虔誠地向觀音禮拜、上香。在觀音菩薩的大殿裏,近門處竟有一尊關公神像,這是佛事上的一件怪事。大殿兩側,塑有觀音菩薩三十二化身,據傳,觀音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能為民造福除邪。
法華寺
法華寺是一座由庭園改建成的禪寺,原是明末隨鄭軍入台的名士李茂春息居的庭園。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改為法華寺,幾經毀修,現為三進三開式佛寺,前殿奉彌陀佛,正殿奉釋迦牟尼佛,左殿奉文衡聖帝,右殿奉南極大帝,為台灣獨特的釋、道合流的“通俗佛教”之顯例。寺中花園內有古碑數座,並建有七層高塔。寺前修一水池,名南湖。湖旁築樓,梵宇增輝。

宗教文化遊四川

宗教文化遊峨眉山

位於成都市西南約160公里的峨眉山市境內。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大峨、二峨、三峨三山的總稱。峨眉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相傳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普賢菩薩的道場,因此山上寺廟以供奉普賢為主。早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不久,即在山上興建寺廟,後歷代續有增修。明清時有大小寺廟近百座。現全山主要廟宇及風景區有報國寺、萬年寺、伏虎寺、雷音寺、清音閣、仙峯寺、洗象池、金頂、華嚴頂、白龍洞等。1996年12月它與樂山大佛被一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峨眉山報國寺
報國寺是峨眉山重要寺院之一,始建於明代萬曆乙卯年(1615年)。七佛殿背後的巨型瓷佛,高約3米,是明代永樂十三年(1416年)於江西景德鎮燒製的一件珍品。佛身上有無數小龕,每個小龕裏都放置小龕佛,十分精緻。
峨眉山萬年寺
海拔1043米,創建於東晉時期(公元四世紀)。其後屢遭火災,屢次重建。現存的磚殿建於明代。其餘殿宇都建於解放之後。
磚殿又名無樑殿,建於公元十六世紀。牆壁、斗拱、窗欞全部用磚砌成。屋頂如鍋覆蓋,四周成方形,造型十分獨特。磚殿內奉青銅普賢菩薩騎白象雕塑。通高 7.35米,重62噸。造像鑄於公元980年,具有極珍貴的文物價值。
峨眉山清音閣
海拔約800米,創建於公元四世紀,為峨眉勝景之一,閣下有“雙飛橋”, 兩條溪水飛越而過,由於向陽、背光不同,形成黑白兩色。故一名黑龍江,一名白水河。橋下一石蹲峙,形同牛心,稱牛心石。二水猛擊石上,浪花飛濺,聲響如雷,稱為“黑白二水洗牛心”。
峨眉山:金頂
海拔3077米。金頂,平地聳立,峭壁萬仞。因峯頂原有銅房子一座,故名。現存的金頂華藏寺建成於1990年9月。金頂有三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下午三四點鐘時,紅日西照,風靜,雲平。如遊人站在攝身巖前,可見道道光環,浮在白雲下面。太陽從背後把遊人的身影映於七色光環中間。科學家稱之為“峨眉光環”,系由太陽光曲折照射而成。古人看到“佛光”後,以為自己與佛有緣,認為成佛在即,便縱身跳下崖。這600多米高的絕崖亦因此而叫作攝身巖(捨身崖)。

宗教文化遊樂山大佛

在樂山市西的凌雲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佛系依山而鑿,為一尊彌勒佛坐像。俗謂“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佛開鑿於公元713年,歷時90年才完成。大佛通高58.7米,肩寬24米,頭高11.7米。耳朵中間可並立二人,腳背上可圍坐100餘人。1996年12月樂山大佛與峨眉山被一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宗教文化遊江西

龍虎山
位於鷹潭市南約20公里處,是中國南方道教名山,現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龍虎山因其有“兩峯對峙,狀如龍虎”而得名。景區計有99座山峯,66大絕景。
上清河似一條綵帶把主要景點連成一線。東漢永元二年(90),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陵 (也稱第一代張天師)曾到龍虎山下煉丹,前後承襲63代,歷時1900年。上清鎮上的天師府、上清宮曾是歷代天師住地和道教活動場所。

宗教文化遊湖北

武當山、 金 殿、 南巖宮、 紫宵宮、 道教音樂、 武當拳

宗教文化遊武當山風景區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在丹江口市境內,是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之一,方圓30多平方公里之內有72峯,峯奇谷險,風景秀麗。主峯天柱峯,海拔1612米,全山遊程約60公里。
武當山相傳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飛昇之勝地,歷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煉。據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峯創建五龍祠。宋、元以來,代有開拓擴建。明成祖於永樂十年(1412)曾動用軍夫30多萬人在此大興土木。現存的36處宮觀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築羣。宮觀內保存的各類神像、法器、經籍等都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1994年12月,武當山道教古建築羣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宗教文化遊金殿

在武當山天柱峯頂端。金殿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殿高5.54米,寬4.4米,深3.15米,全為銅鑄鎏金仿木構建築。雖經歷500多年風雨雷電,酷暑嚴寒,仍金燦絢爛,輝煌如初。當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棵燦爛明珠。殿內神像、几案、供器均為銅鑄。殿中真武大帝銅像重達萬斤。

宗教文化遊南巖

是武當山36巖中風景最美的一巖。唐宋以來,即有道人在此修煉。元代在此建有道觀。明永樂十一年(1413)在此 營建殿宇多處,清末被毀。現存主要景觀有南巖宮、太常觀、雷神洞、烏鴉廟等。

宗教文化遊紫霄宮

位於天柱峯東北。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是武當山上保存較完整的宮觀之一。主要名勝有龍虎殿、十方堂、紫霄殿、佳音杉、父母殿、東宮、西宮、太子巖等。

宗教文化遊青海

塔爾寺
位於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即黃教)六大寺院之一。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由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經堂等建築組成,佔地40萬平方米。整個建築羣,佈局嚴謹,金碧輝煌,氣勢宏偉,是漢藏民族形式結合的典範。其主體建築大金瓦殿,為漢式宮殿三檐歇山式建築,鎦金銅瓦頂,金光四射,燦爛奪目。殿內大靈塔,
純銀作底,鍍以黃金,塔內供宗喀巴藥泥像。塔爾寺還有著名的藝術“三絕”,即酥油花、壁畫和堆繡。其中的酥油花是用酥油塑造各種形象,造型生動,形態逼真,工藝精巧。每到農曆正月十五燈節會上將做好的酥油花展出,一年一度,成為寺內盛會。

宗教文化遊西藏

拉薩布達拉宮 、羅布林卡、 大昭寺、 色拉寺、 日卡則、 扎什倫布寺

宗教文化遊拉薩布達拉宮

在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羣,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現佔地41 公頃,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布達拉宮分為兩大部分:紅宮和白宮。居中央是紅宮,主要用於宗教事務;兩翼刷白粉的是白宮,是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場所。1994年12月初,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宗教文化遊大昭寺

在拉薩市中心,始建於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 後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羣。寺建築面積達25100餘平方米。有20 多個殿堂。主殿高4層,鎦金銅瓦頂,輝煌壯觀,具有唐代建築風格, 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建築藝術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兩側配殿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

宗教文化遊扎什倫布寺

位於日喀則市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該寺是班禪四世和以後歷世班禪的駐錫地。分為宮殿(班禪拉丈)、勘佈會議(後藏地方政府最高機關)、班祥靈塔殿、 經學院4部分。大經堂可容納2000喇嘛唸經。彌勒佛大殿高30米,分設5層殿堂,內供26. 2米高的坐式彌勒佛銅佛,是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