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趙佶楷書夏日詩帖

鎖定
《夏日詩帖》是宋徽宗趙佶所書,紙本,楷書瘦金體。縱33.7釐米,橫44.2釐米。詩帖鈐“政和”連珠方印。曾經清孔昭、許烈等收藏。《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1]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2] 
此詩帖的瘦金體筆勢遒勁,偉岸開張,體現了趙佶的獨特風格。
中文名
宋趙佶楷書夏日詩帖
尺    寸
33.7釐米×44.2釐米
屬    性
楷書瘦金體
類    型
紙本
館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趙佶楷書夏日詩帖原文

夏日
清和節後綠枝稠,寂寞黃梅雨乍收。畏日正長凝碧漢,薰風微度到丹樓。
池荷成蓋閒相倚,逕草鋪裀色更柔。永晝搖紈避繁溽,杯盤時欲對清流。 [3] 

宋趙佶楷書夏日詩帖註釋

清和:古代“清和”之意,一為清靜平和,多形容國家昇平景象或人的性情;
《夏日詩帖》局部 《夏日詩帖》局部
二指天氣清明和暖。南朝謝靈運詩云:“首夏尤清和,芳草亦未歇”。清和不是節日,指暮春初夏天氣,即農曆三月和四月(農曆夏季的第一個月)的天氣情況。古代將農曆四月作為初夏,即夏季的第一個月,別稱清和月。曹丕《槐賦》雲:“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天清和而温潤,氣恬淡以安治”。因此,清和以四月為主。
黃梅雨: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黴,故亦稱“黴雨”,簡稱“黴”;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
畏日:《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後因稱夏天的太陽為“畏日”,意為炎熱可畏。
碧漢:銀河,亦指青天。薰風:和暖的南風或東南風。
丹樓:紅樓。多指宮﹑觀。
逕:同“徑”。
永晝:漫長的白天。
紈:紈扇.
溽:溽暑,指盛夏氣候潮濕悶熱。 [4] 

宋趙佶楷書夏日詩帖藝術鑑賞

《夏日詩帖》局部 《夏日詩帖》局部
古人評論瘦金體雲:“橫畫收筆帶鈎,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鈎細長而內斂,連筆飛動而乾脆”,又有贊雲:瘦金書“金鏤之妙,細比毫髮,殆與神工鬼能,較奇逞並於秋毫間。”由此可見對瘦金體書法的藝術成就推崇備至。
而在夏日帖中,此時的瘦金書雖未完全成熟,但是風格亦較為穩定。結體重心明確,筆畫之間牽絲映帶呼應自然。線條清瘦勁健、筆法提按有序、結構大小得體。絹秀而不流於柔弱,清勁而不失拋筋露骨。 [5] 

宋趙佶楷書夏日詩帖作者簡介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之子,宋哲宗時封端王。
宋徽宗像 宋徽宗像
1100-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貫等人主持國政,窮奢極欲,興建苑囿宮觀,濫增捐税,以致國政日墮,河北、兩浙等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傳位與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後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在位時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並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擅。書法方面自創“瘦金體”。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有詞集《宋徽宗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