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梅洞

鎖定
宋梅洞,名遠,祖籍丹陽,後佔江西新淦為籍;宋遠為宋末元初名儒,至元末年(1290—1294)時,曾於新淦家中閒居,併為新淦縣尹何源伯川之子何體仁的老師;大約在延祐時期(1314—1320)流寓北京。
所處時代
主要作品
嬌紅記
本    名
宋梅洞
祖    籍
丹陽

宋梅洞生平事蹟

宋梅洞宋遠的祖籍與佔籍

宋遠的籍貫,有清江、塗川二説。清江説,出自宣德乙卯(十年,1435)丘汝乘的《金童玉女嬌紅記序》,“元清江宋梅洞嘗著《嬌紅記》一編”。塗川説,源自元廣陵鳳林書院輯《名儒草堂詩餘》宋遠《意難忘》詞下注:“梅洞宋遠,塗川”。《元史》卷六二第一四《地理五》曰:“臨江路,唐改建成為高安,而蕭灘鎮,實高安境內。南唐升鎮為清江縣,屬洪州,後又屬筠州。宋即清江縣,置臨江軍隸江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隸江西行都元帥府。十四年,改臨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新淦、新喻二縣升州。”李賢等編《明一統志》卷五五《臨江府》曰:“宋淳化間,以清江縣置臨江軍,隸江南西路。元改置臨江路,本朝改臨江府。領縣三:清江縣、新淦縣、新源縣。”其中清江為附郭。宋為臨江軍治所,元仍舊。新淦縣,在府南七十里,因淦水為名。宋初屬吉州,淳化中改屬臨江軍。兩縣相距二十五里。因此,宋遠籍貫兩説,只是不同朝代的人,因為地理建制沿革不同,而稱謂不一而已。稱宋遠為“清江”,乃以治所為名;稱“塗川”,乃誤“淦”為“塗”。確切的説,宋遠當為新淦人。
江西吉水、臨江的宋氏,“世為衣纓家。其先出自晉丹陽府君哲,哲之後有興者,為大常協律郎,改官吉州,官滿,歸經新淦,見柘鄉山水秀麗,遂家焉。其後族姓蕃衍,則由柘鄉分黎陂,由黎陂分今之橋灘,然皆以丹陽為始出之祖,以太常為不遷之宗宗三”。因此,宋遠祖籍丹陽,後佔江西新淦為籍。

宋梅洞宋遠為宋末元初名儒 並曾為黃公誨東賓

宋遠為宋末元初著名的名儒,與滕賓、周秋陽、劉將孫、蕭列、貢奎等詩詞酬唱,頗為親密四。宋末元初,宋梅洞曾為黃公誨東賓。劉將孫《養吾齋集》卷一一《黃公誨詩序》雲:“公誨一門,中郎則有如西月焉,東家規矩則有如梅洞。焉之二君者,餘畏友也。宜公誨之不凡,餘復何以贈公誨哉!”根據《江西通志》卷第七四《人物九·臨江府二·元》:“(黃)圭,字唐佐;(羅)志仁,字壽可。宋末同領鄉薦,元初有詩名。以薦,圭授莆田丞,志仁授天長書院山長。廬陵劉辰翁嘗稱之曰:‘黃西月五言,羅秋壺小詞,他人莫能及也’”,以及劉將孫《養吾齋集》卷六《與黃西友宋梅洞郭外小步》可知,序中所提及的二人,西月,即黃圭,梅洞即宋遠。
(三)至元末年(1290——1294),宋梅洞新淦家中閒居,併為新淦縣尹何源伯川之子何體仁的老師
《元故滋川漁逸何先生墓碣銘》載:“先生,名體仁,字德元,姓何氏……源(即先生父)有學行,儒者推崇。裕皇在青宮,聞其賢,徵至闕,授江西南昌尹。先生就外傅,即穎敏異常兒,讀書日記千百餘言,隨仕南昌,從師受業,篤志於學,雖休浣未嘗輟業。父丁母艱苦,去官,服闕,調新淦尹,先生受學於名儒宋梅洞。博通經史,尤精於《易》,妙於琴事。父卒於新淦,先生甫冠,護柩北還五”。何體仁卒於至正十一年(1351),享年七十九歲,則其“父卒於新淦,先生甫冠,護柩北還”之事,當為至元二十九年(1292)。

宋梅洞延祐時期

延祐時期(1314-1320),宋梅洞曾結識貢奎。
宋梅洞還曾結識貢奎。在宋遠伏闕獻書時,貢奎寫有《題宋梅洞獻書圖》一詩,中雲:
十年送別今同客,一笑談詩重起予。周禮盛聞殷士祼,漢庭喜見伏生書。
青燈較藝飛蛾集,白髮離家過雁疎。冢壁殘文如可續,百篇應許論虞初六。
延祐時期(1314-1320),宋梅洞曾流寓北京
宋遠可能因為獻書,被元廷授予提舉的官職九,宋梅洞深於《易》,其友人劉將孫目為“梅洞磅礴河汾王十”。宋遠為“名儒”、“名宦”,又為“提舉”,則其為宦,可能是北方京畿、腹裏之地的儒學提舉,並因此而長期寓居北京11。宋梅洞流寓北京的時間,大約在延祐時期(1314-1320)。宋遠著有《宋梅洞稿》,其中有《賦燕山八景》的六篇詩詞,缺不賦者二景。自謂:“‘薊門飛雨,道陵晚照,懼渉悲慨,不足以鳴今日太平之盛12”。以“太平之盛”稱“今日”,也吻合延祐的時況。
(六)大德三年(1299)前創作、出版《嬌紅記》
《嬌紅記》的創作時間,有元初和元末兩説13。日本學者伊藤漱平在《<嬌紅記>成書經緯:其變遷及流傳》一文中,認為“宋梅洞確有其人(名遠,祖籍淦川,即江西清江),大約生於十三世紀中期,卒於十四時期初年,《嬌紅記》當寫於元朝初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