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莊鎮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下轄鎮)

鎖定
安莊鎮,隸屬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地處莒縣西北部,東與碁山鎮相連,南與洛河鎮、果莊鄉接壤,西與沂水縣相鄰,北與碁山鎮相連, [1]  區域面積81.64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38293人。 [2]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境域屬莒沂邊縣天寶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劃為莒沂縣橫山、雪山2區。1954年,分屬莒縣洛河、天寶2區。1995年12月18日,撤鄉,設安莊鎮。 [1]  截至2020年6月,安莊鎮下轄6個社區。 [3] 
2018年,安莊鎮有工業企業29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2] 
中文名
安莊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
地理位置
莒縣西北部
面    積
81.64 km²
下轄地區
6個社區
政府駐地
國安路3號
電話區號
0633
郵政區碼
276532
車牌代碼
魯L
人    口
38293人(2018年户籍人口)

安莊鎮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境域屬莒沂邊縣天寶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劃為莒沂縣橫山、雪山2區。
1954年,分屬莒縣洛河、天寶2區。
安莊鎮 安莊鎮
1958年,建安莊鄉,同年改立五星公社。
1959年,更名為安莊公社。
1963年,改為安莊區。
1971年,改為公社。
1984年,改設安莊鄉。
1995年12月18日,撤鄉,設安莊鎮。 [1] 

安莊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安莊鎮轄有陳家官莊、安莊北、安莊西、安莊東、南店、謝家南湖、生家南湖、白石溝、前丁果莊、西丁果莊、東丁果莊、前吳、中吳、大馬家峪、小馬家峪、黃家河、豐收、南樓子、北樓子、北吳、大咸服、油坊、葦子溝、北柳石頭、西柳石頭、高家柳石頭、孫家柳石頭、邵家官莊、張博士溝、周家溝、黑石溝、石龍官莊、官家林、西安莊、中安莊、安家窪、寶窪、坪上、王家川、大張官莊、左家溝、劉家山村42個行政村。 [1] 
截至2020年6月,安莊鎮下轄6個社區。 [3]  鎮人民政府駐國安路3號。 [1] 
安莊社區
黑石社區
前丁社區
柳石社區
馬裕社區
王川社區

安莊鎮地理環境

安莊鎮位置境域

安莊鎮,地處莒縣西北部,東與碁山鎮相連,南與洛河鎮、果莊鄉接壤,西與沂水縣相鄰,北與碁山鎮相連, [1]  區域面積81.64平方千米。 [2] 
安莊鎮

安莊鎮地形地貌

安莊鎮地處丘陵地帶,整體為丘陵地形,土質較好,水資源豐富。全鎮土壤主要有黏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為主。境內以易風化砂礫壩殼巖的丘陵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最高點位於譚德山主峯,海拔238.3米;最低點位於青峯嶺水庫底,海拔147米。 [1] 

安莊鎮水文

安莊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沐河流域,其中沐河流域安莊段流域面積9平方千米。四級河1條,總長15千米。河流總長度15千米,河網密度1.2千米/平方千米,年均流量50立方米/秒。 [1] 

安莊鎮自然資源

安莊鎮境內已查明礦產2種,屬於金屬礦產。主要以鐵礦石、鈦礦石為主。鐵粉含量品位為53%~68%,金屬鈦提煉技術程度高,精品含量品位低。鎮內有6條河,黃沙資源豐富。盛產石英砂,年產1萬多噸。 [1] 

安莊鎮人口

2011年末,安莊鎮轄區總人口3.38萬人。 [1] 
2017年,安莊鎮常住人口29857人。 [4] 
2018年,安莊鎮户籍人口38293人。 [2] 

安莊鎮經濟

安莊鎮綜述

2011年,安莊鎮財政總收入2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300萬元,增值税300萬元,企業所得税50萬元,個人所得税3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20%、20%、17%。人均財政收入689元,比上年增長18.9%。 [1] 

安莊鎮農業

安莊鎮 安莊鎮
安莊鎮有農業耕地面積4.7萬畝,人均1.39畝;農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1億元,比上年增長15.6%,農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38%。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甘薯等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58萬噸,人均480千克,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4萬畝,總產量0.5萬噸;玉米播種面積1.2萬畝,總產量0.6萬噸;甘薯播種面積0.5萬畝,總產量0.3萬噸;油料播種面積0.5萬畝,總產量0.17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黃煙,播種面積0.47萬畝,總產量34萬噸;蔬菜種植面積919畝,總產量4791噸。 [1] 
安莊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7萬頭,年末存欄1.8萬頭;羊飼養量1.1萬隻,年末存欄0.6萬隻;牛飼養量0.3萬頭,年末存欄0.18萬頭;家禽飼養量150萬羽,上市家禽130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0.4萬噸,其中豬肉0.28萬噸,牛肉134.8噸,羊肉30.7噸,禽蛋1360噸。 [1] 
安莊鎮 安莊鎮
截至2011年末,安莊鎮累計造林4.3萬畝,其中防護林1133畝,經濟林41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8.2萬株,林木覆蓋率42%,活立木蓄積量23.7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3100畝,產量75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
安莊鎮漁業以網箱養殖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淡水面積200萬平方米。2011年,網箱養魚10萬箱,產量50噸,漁業總產值5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11%。 [1] 
2011年,安莊鎮有大型農業機械39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8423元。 [1] 

安莊鎮工業

2011年,安莊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職工3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6%。 [1] 
2018年,安莊鎮有工業企業29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 [2] 

安莊鎮商業

2018年,安莊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2] 

安莊鎮金融

2011年,安莊鎮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560萬元,比上年增長5%;各類存款餘額1.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是1978年的200倍;人均儲蓄5700元;各項貸款餘額5000萬元,是1978年的500倍。 [1] 

安莊鎮社會事業

安莊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安莊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923人,專任教師49人;小學7所,在校生2284人,專任教師14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3人,專任教師9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9%。2011年,教育經費支出1110萬元。 [1] 

安莊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安莊鎮有衞生院1所,病牀35張。其中公立衞生機構牀位3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34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19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0.5人、執業(助理)醫師0.1人、註冊護士0.1人。孕產婦死亡率零,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4‰、0.8‰、0.8‰。 [1] 

安莊鎮廣播電視

安莊鎮 安莊鎮
1959年,安莊鎮開通有線廣播站,1970年,建立有線廣播放大站,有線廣播線杆超過120杆千米,廣播入户率95%以上。1997年建立電視差轉枱,轉播塔90米以上。2001年開通安莊有線電視,2007年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光纜線路65杆千米。2011年末,有線電視入户率達60%以上。 [1] 

安莊鎮社會保障

2011年,安莊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845户,人數1261人,支出220萬元,月人均8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8人,支出21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人,支出1.7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8人次,農村臨時救濟780人次,支出1.6萬元。 [1] 
安莊鎮 安莊鎮
2011年,安莊鎮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100人,緊急轉移安置5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00畝,倒塌房屋120間,直接經濟損失190萬元,救災支出70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6人。收養機構牀位90張,生活無着人員救助牀位60張。 [1] 

安莊鎮交通

安莊鎮境內莒(縣)天(寶)公路、道(託)黃(墩)公路縱穿南北,安(莊)沂(水)公路、安(莊)果(莊)公路橫貫東西。 [1] 
安莊鎮境內有縣鄉(鎮)級公路莒道線1條,總長11.6千米。鎮內設有交通管理所1處,日均發送25輛客車,日客運量460人次,年貨運吞吐量1500萬噸。2011年,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115輛,1500噸位;客運汽車10輛、190座位;貨運量1500萬噸,貨運週轉量540000萬噸·千米,客運量16.8萬人次,客運週轉量420萬人·千米。 [1] 

安莊鎮歷史文化

安莊鎮地名由來

朱元璋 朱元璋
據《明史》記載,洪武、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大規模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18次,他們被遷往全國各的。關於那次移民,民間有不同説法:
一、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洪水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山東、河南之孟津、新安、澠池出現“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由於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户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餘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二、朱元璋死後,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建議,大力削藩,剝奪分封全國各地的叔父們的兵權。燕王以討齊、黃為名,起兵反抗,號稱“靖難”。建文帝派兵平叛。於是在河北、山東一帶,進行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大戰。史書上稱之為“靖難之戰”,民間傳説則為“燕王掃北”。在此期間,人民遭受戰亂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襲擊,“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史書上記載,河北這塊地方“青轔白骨”,“怵驚心目”,滿目荒涼。而山西洪洞一帶,卻無兵荒馬亂之苦,連年風調雨順,四境安寧,人民生息繁衍,一片昇平景象。“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1403年,燕王軍攻佔南京,建文帝於戰亂中失蹤。燕王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明成祖在歷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發展生產,極力恢復河北一帶經濟。永樂初年,詔令從山西“分丁於真定、南官一帶佔籍為民。”於是,當時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縣設立一個移民機構,專門辦理移民事宜。相傳此處有一棵老槐樹。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的説法。
關於當年明王朝強制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民間流傳着許多傳説。儘管都無從考證,但卻銘記了人們對大移民的難以言説之痛。“解手”一詞也是自那時流傳下來的。又因當時明軍頭上都繫有紅頭巾,所以才有後來的“紅頭蒼蠅”追趕一説。據《明史》記載,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詳見安姓由來)。
洪洞大槐樹遷民並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總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粗略估計,至少有數百萬。當時,曾有移民的記錄,具體記載着所有移民來自哪裏、遷徙到哪裏,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了。
當時的遷徒亦算是中國移民史上的一大壯舉。安氏兄弟便是那時從山西省洪桐縣老槐樹底遷往莒地先期移民的一支,兩人遷至今安莊鎮,因姓安,遂取名安莊。後兄弟二人家族逐漸壯大,安家後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西安村,後在兩村中間再建一村,因此村正在安莊與西安村中間,所以取名中安村。又因村後是一塊窪地,安氏稱為安家窪,後逐步建村。(安莊最少有五個村莊與安氏有關:安莊村、中安村、西安村、安家窪村和安家的寶窪村)
後安氏因諸多原因集體移居他鄉,具體安氏因何事何時遷往何地,已無證可查,給安莊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神秘猜測。這便是安莊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謎”,也是莒縣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謎”(亦稱“莒縣四大謎”)之一,所以,安莊再無安姓。
從安氏定村,到後來其他姓氏氏等陸續依次遷入,沿用此名,前後歷經幾百年,才形成現在之安莊村。最近幾年,陸續在村周圍發現石碑,記載着明洪武、永樂年間就有山西洪桐遷民過來,但除“安氏”有記載是從山西洪桐遷往山東一支以外,其他姓氏即便是從山西洪桐遷來的移民,也並非是遷來之後直接入住本村,而是遷入他地之後,再轉入本村。

安莊鎮當地名人

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祖籍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祖上原是村中木匠,因當時家境貧困,於清朝中期,舉家闖關東至今東北遼寧省。
張世海,原名張倫張侖),東北抗日民族英雄,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人。
張世海是奉系軍內一位神秘而又傳奇式的愛國人物。20世紀二十年代,後清政府腐敗無能,東北地區一度混亂,張世海遂帶領鄉民揭杆而起,佔山為王,劫富濟貧。後被張作霖招安,其人雙手過膝,夜能視物,槍法奇準,有神槍手之稱,因其有過人之處,所以深受的青眯(詳見《東北抗日名人錄》《張作霖》)。皇姑屯事件之後,張世海也曾一度成為被日軍通緝暗殺的對象。張作霖死後,1928年12月28日,張世海與王樹翰、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貽等人力挺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了東北軍閥混戰的局勢。到30年代,國共又起戰亂,張世海不忍看到國人相殘局面。遂隱姓瞞名,過起了隱居生活。為了紀念那段歷史,後來將其三個兒子取名張德霖、張德仁、張德軍。其傳奇事蹟,現在東北某些地區和家鄉仍廣為流傳。
張餘,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村人,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建國後,又跨過了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嶺等戰役。身經大小戰爭上百起,立戰功無數,身負重傷十餘次。回國後,為不給國家添負擔,遂決定回村養傷病。於1995因病醫治無效去逝。
郭安錫:救人英雄,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人。1976年生,1995年12月入伍參軍到瀋陽軍區某部隊,曾參加“九八大抗洪”的松花江抗洪搶險,榮立過集體二等功。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陳先運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山東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11月:2022-2023.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第286頁.
  • 3.    2020年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0-11-29]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