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莊村

(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下轄村)

鎖定
安莊村位於山東省莒縣北26公里處,西與臨沂市的沂水縣相毗鄰,東與青峯嶺相接壤,南面是果莊鄉,北邊是碁山鎮。安莊,距日照市100公里,對空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畝,轄42個行政村,3.3萬口人。境內莒(縣)天(寶)公路、道(託)黃(墩)公路縱穿南北,安(莊)沂(水)公路、安(莊)果(莊)公路橫貫東西。屬暖温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以丘陵為主,土質較好,水資源豐富,東鄰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峯嶺水庫(流域面積770平方公里,沿庫岸長13公里,可利用水面1萬畝)。
中文名
安莊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莒縣
地理位置
山東省莒縣北26公里處
耕地面積
5.1萬畝

安莊村行政區劃

山東省莒縣安莊村,俗稱安莊,是鎮政府所在地,安莊亦曾一度稱公社、鄉、鎮。
安莊,空有沿海之名卻無沿海之實。
安莊,曾一度成為莒地貧困山區的代名詞,所以才有了後來日照史上最大規模的莒地北十鄉大開發(北十鄉開發之時,莒縣共計25個鄉鎮,安莊曾是被開發的鄉鎮之一,政績工程,成效甚微)。

安莊村村名由來

明初洪武年間,山西境內連年乾旱,蝗災漫天,民不聊生,明政府下令從山西強制向外遷民,雖故土難離,但百姓也無計生活,又有明軍在後強攆,不得不從山西省向外分散遷居,,“解手”一詞也是那時流傳下來的。又因為當時明軍頭上都繫有紅頭巾,所以又有的“紅頭蒼蠅”一説。據《明史》記載,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詳見安姓由來)。
關於當年明官府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民間流傳着許多傳説。儘管都無從考證,但卻銘記了人們對大移民的難以言説之痛。
洪洞大槐樹遷民並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總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粗略估計,至少有數百萬。當時,曾有移民的記錄,具體記載着所有移民來自哪裏、遷徙到哪裏,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了。
當時的遷徒亦算是中國移民史上的一大壯舉。安氏兄弟便是那時從山西省洪桐縣老槐樹底遷往莒地先期移民的一支,兩人遷至今安莊鎮,因姓安,遂取名安莊。後兄弟二人家族逐漸壯大,安家後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西安村,後在兩村中間再建一村,因此村正在安莊與西安村中間,所以取名中安村。又因村後是一塊窪地,安氏稱為安家窪,後逐步建村。(安莊最少有五個村莊與安氏有關:安莊、中安、西安、安家窪和安家的寶窪)
後安氏因諸多原因集體移居他鄉,具體安氏因何事何時遷往何地,已無證可查,給安莊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神秘猜測。這便是安莊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謎”,也是莒縣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謎”(亦稱“莒縣四大謎”)之一,所以,安莊再無安姓。(筆者以為,這麼龐大的家族集體遷徙與消失,即便是現在,亦是不太可能,未遷之人後來隨作他姓仰或與清初的大地震有關也不無可能。)
從安氏定村,到後來其他姓氏氏等陸續依次遷入,沿用此名,前後歷經幾百年,才形成安莊村。 最近幾年,陸續在村周圍發現石碑,記載着明洪武、永樂年間就有山西洪桐遷民過來,但除“安氏”有記載是從山西洪桐遷往山東一支以外,其他姓氏即便是從山西洪桐遷來的移民,也並非是遷來之後直接入住本村,而是遷入他地之後,再轉入本村。

安莊村歷史記事

清初,1668 年7月25日8時左右(清康熙七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戌時)莒縣發生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8.5級大地震(地震級別是級與級之間相差30倍),莒地災情是“官民房屋、寺廟、牌坊、城垣俱倒,周圍百餘里無一存屋”,“城內四方遍地裂縫,或寬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東南沭河東崖裂縫寬三尺”;“馬亓山崩四散,屋樓固山劈裂一半,閻家固、旋風朵、科羅朵、馬亓山、大山各裂一半”,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一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湧,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時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已過去300多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到底是多少已無法查考,我們來看一組數字。郯城,“打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沂州,“震死人丁一萬二千有奇”。蘭山縣(今臨沂縣),“地震壓死五百五十六丁”。莒州,“壓死人丁在冊三千五百九十餘丁,男婦老幼死者共二萬餘人”。沂水,“除地震壓死人丁一千二百九十五丁,實存見在人户二萬九千八百六十丁”。由於當時人口還不密集,這些死亡人數已經佔當時地區人口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還不包括後來因洪水等造成的死亡。
莒地大部分人喜歡將人一輩稱作一世,莒地無論何種姓氏,大部分都在17至20世之間,這也是因為莒縣人大部分都是在清初大地震之後遷徙過來的主要原因(孔子後人現已到了八十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