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苗節

鎖定
安苗節是流行於安徽績溪、歙縣一帶的農事習俗。
以祭祀神靈汪公為中心開展一系列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祈求豐收,保護家人安全。
中文名
安苗節
特    點
以祭祀神靈汪公為中心
地    區
安徽績溪、歙縣一帶

目錄

安苗節緣起

隋朝末年,朝廷不道,烽煙四起。唐武德4年農民起義頭領汪華為 [1]  顧大局保一方平安,將佔據的歙、杭、宣等六州上表歸唐,受到唐高祖表彰,被封為越國公,後奉命進京受封為忠武將軍。
貞觀23年,汪華不幸病故長安,享年64歲。
汪華從民到官,為官清正,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愛戴,受到唐太宗及歷代皇帝追封,被譽為“生為忠臣,死為明神”,六州各地均立廟祭祀,尊其為汪公菩薩,汪公大帝或花朝老爺。
因汪華出生在績溪縣登源河畔汪村,經皇上詔準建了比其他地方更加雄偉的忠烈廟並塑像予以紀念。
皇上賜御香旨封離神廟不遠的登源河東以汪村為中心的忠周、廟頭、南觀、周村及河西梧村、碣頭、河東的半茶與高丘合併為一村(當時稱東八社)即八個村負責修廟貌添祭器。
各社(村)輪流舉行花朝會,祈祥免災,盼望豐收。
後高丘遷居雲龍塢,因户數增加,每年單獨舉行花朝會。

安苗節過程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花朝會即安苗節,由東八社決定接神村莊,八社可以優先,一般用三天時間。
歙縣楓樹嶺的“安苗節” 歙縣楓樹嶺的“安苗節” [2]
第一天是村民抬着老爺龍椅,挑着鑼鼓,卷着龍鳳彩旗背上炮竹,出動三四十人即可。
到大廟敬香後將穿着龍袍,戴着帝帽,可以移動的汪公大帝抬上龍椅,一陣雙響炮後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將大帝接走。
途中有斷斷續續鑼鼓聲,一般情況下有一件樂器敲響即可。
次日上午是祭旗,下午是遊田街。
上午八時左右,村人把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小紙旗鋪在老爺面前的地面上,各色紙旗上寫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等等,一旗寫四字。
十餘人把大肥豬和羊沿彎曲山路趕上老屋對面的橋頭山頂,時間一到,炮竹鑼鼓聲響,四人扯着豬、羊耳朵從山頂筆直倒拖下山,雙響鞭炮聲、鑼鼓聲、豬羊的嚎叫聲及人們的呼喊聲混成一片,稱“呼龍”,其意是將龍神呼醒。 [3]   第三天上午是送老爺。
每户在前一兩天接來外村的親朋戚友,有的花錢請工。接汪公老爺時一般就近走小路,送行就不同了,必須從大村沿街而下,一到村頭和出村尾作為開路先鋒的幾十門朝天炮兩陣轟響,地動山搖,幾十裏外能聽到。
街兩旁看熱鬧者成千上萬,當汪公大帝經過時,不少老人點香跪拜,更有大娘抱着小孩拜老爺保平安。

安苗節時間

每年在汪華誕生日正月十八或農田稻禾發棵之際,歙縣則在每年六月初六,因嶺南嶺北氣候有差異, [4]  績溪嶺南登源一帶一般在芒種後擇一吉日進行,而嶺北上莊一帶則基本固定在每年的六月初三這一天舉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