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

鎖定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是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境內的國家地質公園,於2007.11.7正式開園。
中文名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
地理位置
安徽 [1] 
開放時間
07:00-17:00(2007年11月7日) [1] 
景點級別
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公園遺蹟

天柱山公園分為南北兩區,北區為天柱山花崗岩地質園區,面積為102.72平方公里,其中天柱峯海拔1488.4米,景區最近處離潛山縣城梅城鎮僅9公里;南區為超高壓變質帶科學考察區,面積為32.4平方公里。總面積135.12平方公里。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
碧潭多為花崗岩溝谷內流水沖蝕或淘蝕形成大小不一的橢圓狀、葫蘆狀、掌狀等的深水潭,如九井河瀑布羣下的“九井”。
■ 世界級化石產地 天柱山東南面為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層組成的長條帶狀低山,盆地內部發育一套紅色碎屑岩建造。這裏是我國重要的古新世脊椎動物化石產地之一。先後在潛山境內查明古生物化石點50多處,採集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化石標本50多個種屬。
世界級化石產地
旅遊路線 線路一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旅遊路線

梅城——三祖寺——茶莊——馬祖庵——青龍澗——神秘谷——主峯——煉丹湖——千丈崖——皖澗——龍潭——梅城
該線路是進入主峯的傳統的精華遊覽路線,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的組合。可以在三祖寺景區欣賞三祖寺的禪宗文化,觀摩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遊覽馬祖庵景區、主峯景區的花崗岩雄峯奇石、雲海日出等奇異景色,暢遊龍潭景區竹海碧浪,可以在皖水漂流、觀賞沿岸風光,還可以開展沙灘排球、日光浴。
線路二
梅城——三祖寺——茶莊——馬祖庵——青龍澗——神秘谷——主峯——煉丹湖——千丈崖——古牧羊河——虎頭崖——梅城
該線路將三祖寺景區的石刻摩崖、主峯景區的花崗岩地貌、虎頭崖景區的奇石形成了山景水景組合遊覽觀光線。
線路三
龍潭——千丈崖——煉丹湖——主峯——神秘谷——馬祖庵——九井河——三祖寺——梅城
該線路是從北大門龍潭進入景區,可以觀賞主峯景區的花崗岩雄峯奇石、九井河瀑布羣、三祖寺景區的石刻摩崖及禪宗文化。
線路四
梅城——九井河——馬祖庵——神秘谷——主峯——煉丹湖——千丈崖——古牧羊河——三祖寺——梅城
該線路是先觀賞九井河瀑布羣,再進入主峯景區觀賞花崗岩雄峯奇石、返回時欣賞三祖寺景區的石刻摩崖及禪宗文化。
科學考察路線
1.花崗岩奇峯奇石考察路線
茶莊-馬祖庵-青龍澗-神秘谷-主峯-煉丹湖-千丈崖-古牧羊河-虎頭崖
2.水文地質景觀考察路線
三祖寺-九井河-茶莊-皖澗-龍潭
3.南區超高壓變質帶及榴輝巖考察路線
南線為牌樓-韓長衝-新店,北線為野寨-九井河-新店
4.古化石、古遺址考察路線
太平塔-望虎墩-薛家崗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地質發現

地質學家在安徽省天柱山發現了世界暴露最深的超高壓變質帶。大面積的花崗岩和豐富的片麻岩、榴輝巖使得天柱山一舉成為全球研究大陸動力學的最佳地區之一。據介紹,高壓-超高壓變質帶是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地幔中的岩漿在構造運動和超壓流體的共同作用下,以脈流的形式被擠壓上升,從而形成一條堅硬的帶狀岩石羣,其顯著特徵是岩石中含有大量黃褐色的榴輝巖,它一般存在於萬米以下的地幔之中,而天柱山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卻因為1.28億年前的燕山運動被抬升到了地表。這條罕見且保存完整的變質帶被科學界稱為一大奇觀,它的發現對研究大陸動力學具有深遠意義。此外,天柱山花崗岩在漫長的地質和自然風化作用下逐漸演變成“峯雄、石奇、崖險、嶺秀、洞幽”的奇特地貌。天柱峯、飛來石、千丈崖、神秘谷等皆為景區內的知名景點。而天柱山豐富的水資源也使得這裏的水文地質遺蹟多姿多彩。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博物館

天柱山山體外型混雄,骨立,有不同於其他名山的型態美,它的雄峯奇石、峽谷天梯等景觀實際上就是一個地質遺蹟。天柱山形成於2億3千萬年前。
在距今約25億年前,這裏原來是一片汪洋大海,常常有火山劇烈噴發,生成數千米的沉積物,經過多次的劇烈的地殼運動,改造出了古老的大陸地體“淮陽古陸”,18億年前,強烈的地殼差異升降運動,又使其東南側下沉成了滄海。到了約2億3千萬年前,海水漸退,陸地出現。8000萬年前,天柱山的東南又一次斷陷下沉,形成“潛山盆地”。
“亞洲哺育類的發源地”就在天柱山地區,人們在此還發現了距今7000萬年的“潛山安徽龜”、“東方曉鼠”化石。天柱山稱得上是一個潛在的世界級的地質博物館。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人文景觀

石刻文化 “無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來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騷客文人、達官顯宦紛至沓來。他們面對如此美景,揮毫潑墨,抒發內心的感慨,於是便留下了眾多的石刻。從石牛古洞到馬祖庵,從虎頭崖到天柱之巔,從九井河畔到南天門,到處都是古聖先賢們的題刻,而這其中石牛古洞內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區石刻之冠,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石刻文化

在這片不到300米長的石壁上,彙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國、現代共300餘幅石刻,可謂是詩、詞、文、圖、賦形式各異,行、草、隸、楷、篆五體俱全,真正是一條藝術的長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書法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的真跡。
宗教文化 天柱山是佛道兩家的“洞天福地”。道家將此列為中國名山三十六洞天之十四,並稱其為五大鎮山之中鎮。千百年來的膜拜和香火沉積了豐厚的宗教文化,既有可觀可覽的有形景觀,又有可讀可聽的無形傳説。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宗教文化

自東漢方士左慈在此傳教後,道教遂在此生根。蕭梁時期,金陵高僧寶誌來此佈道,並與方士白鶴道人鬥法,結果平分秋色,從此,天柱山成為佛道聖地,鼎盛時期的唐宋,寺觀不下百餘座,曾有“三千道士八百僧”之説。
佛教代表性建築為鳳凰山下的三祖禪寺和天柱山腰的佛光寺(馬祖庵)以及縣城西郊的太平塔。三祖寺於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142所重點寺廟之一,最初被梁武帝蕭衍賜名“山谷寺”,後因禪宗三祖僧璨在此駐錫,故名“三祖寺”,唐玄宗之子唐肅宗即位之始改元“乾元”,即於乾元元年下詔賜名為“三祖山谷乾元禪寺”。寺內覺寂塔建於唐天寶年間,為三祖僧璨的舍利塔;另有建於唐朝的“三祖傳衣洞”和建於宋朝的“摩圍泉”。
史蹟文化(古皖文化) 這裏的史蹟最早可以上溯到以“薛家崗文化遺址”為代表的5000多年前的古皖文化。薛家崗文化遺址坐落在潛山縣王河鎮,共發掘面積2000餘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餘件。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三大類,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中13孔石刀為國內首次發現,極其珍貴,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史蹟文化

這些器物以新石器時代物品為主,並有少量商代和唐宋年代遺物,它們風格獨特、自成面貌,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獨樹一幟的一種文化,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與黃河流域諸文化的關係,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文物資料。
名人文化 天柱山的名人蹤跡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封嶽,現在仍可探尋到當年漢武祭嶽留存的“祭嶽台”、“旌駕橋”等遺蹟。後隋文帝志在南疆,移南嶽封號於湖南衡山,但天柱山依然以她的鐘靈毓秀吸引着眾多的文人墨客達官顯宦前來造訪。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名人文化

唐李白在江上看一眼天柱山就吟道“奇峯出奇雲,秀水含秀氣”,並表示“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白居易的一句“天柱一峯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更是穿透了歷史,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王安石在潛山任舒州通判時,擁火夜遊石牛古洞,作詩云:“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黃庭堅在石牛古洞內築亭讀書,自號“山谷道人”,並堅稱“吾家潛山”。
古皖大地,地靈人傑,早在三國時,這裏就誕生了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王蕃。晚唐有詩人曹松,宋朝有宰相王珪、擅長畫馬的李公麟,到了近代,更有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説大師張恨水、雜技皇后夏菊花。他們都是天柱山的兒女,他們都是我們潛山人的驕傲!
戲曲文化 發源於湖北黃梅地區的地方劇種黃梅戲一植入天柱山這片土壤後,忽然就奇葩綻放,光華萬丈,先有開拓者嚴鳳英,後有新秀韓再芬,硬是將黃梅戲唱響中華大地,《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就在這裏被搬上了黃梅戲的舞台。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公園看點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神秘谷

神秘谷,在天池峯南,又稱司元(玄)洞。天柱山最神秘處堪稱神秘谷,一是因谷奇,二則自古就有許多神秘傳奇故事。
神秘谷石由龍宮、迷宮、逍遙宮等組成,自龍吟虎嘯崖入口,穿過五指峯,緊傍飛來峯,環繞銜珠峯,直達渡仙橋,全長400多米,落差100多米。從外面上看神秘谷,一谷亂石堆而已,而近百石洞全在迭石巧堆之中,遊客再多,只聞其聲,難見其人。谷內洞上有洞,洞裏有洞;有的相連,有的間隔;疑無路時便是路,看是道處卻迷途;洞寬處容人無數,河底卵石清晰可見;洞低處人必須葡行,一人擋道全洞漆黑;洞大時數人並步,可坐石小憩;壁陡處上下相連,手足並用;陰森處涼氣襲人,七彎八拐忐忑不安;明亮時泉水叮咚,松吟鳥鳴。
道家視此地為洞天福地,道書稱之為第十四洞天。舊志稱此洞“空邃可容萬餘武,下有水晶巖,直通滄海。後呼為總官洞。”
一線天 天柱峯下,有一峯與主峯裂有一縫,如巨斧劈開一般,下不着地,俗稱小天門,又稱“一線天”。峯高不過10米,如一初開的花朵,因而峯名“花峯”。仰望天柱峯的石壁上,有楷體橫書“頂天立地”四個大字。這是民國廿九年,國民黨將領劉義純題寫的。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一線天

飛來峯 飛來峯在“龍吟虎嘯崖”的最西端,一峯獨立入雲,峯頂巨石如蓋,渾身石骨,淺淺的水痕遍佈全身,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峯----飛來峯。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峯為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長約3丈有餘,圍長30餘丈,高丈餘,渾圓如蓋壓在頂峯,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峯因石名,峯頂的飛來石,像一頂華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峯頂。許多遊人看到飛來峯,都十分驚奇。同時又有一份擔憂:萬一哪天颳風,把那個飛來石刮下來,可怎麼辦?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飛來峯

傳説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里許多蛇妖鱉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後一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鎮妖石壓在飛來峯上,用來鎮妖。
又傳清朝乾隆皇帝來到天柱山,並不相信這個飛來石是從九天之外飛來的。真命天子隨口吟道:“飛來未必是飛來,定是世人胡亂猜……”。話音未落,頓時電閃雷鳴,飛來峯上烏雲蓋日,飛來石隆隆作響,將要飛起……嚇得乾隆皇帝趕緊改口道:“飛來一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言畢,天空一碧千里,詳雲繞騰。飛來石也穩穩當當地蓋在飛來峯頂。
飛來峯,從南面看,如帽如笠;從北面看,如棋如磨;從東看,如球如拳;從西看,則如牛眠虎卧。飛來峯的西部的石壁上,由於泉水的長期侵蝕,形成一塊石鱗斑斑酷似“龍鱗”的斑塊。細心的遊客不難發現,那外圍輪廓與我們現在安徽省地圖的輪廊有着驚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淮河,那是長江……
在飛來峯南面的是“寶月峯”。峯頂東西有兩個觸角狀的巧石,中間平坦一塊方桌狀的石板,兩塊巧石像兩位老者各自向後微微傾斜,好一幅悠閒自得的神態----“二仙對弈”;從東向西望,似一彎新月掛在藍天----“寶月”;而從東南方向西北觀望又變成了“金雞唱晚”,真可謂移步換景,妙趣橫生!東邊,天蛙峯、丹砂峯、飛虎峯、佛子峯、迎真峯、石紐峯、麟角峯、覆盆峯、天獅峯等,羣峯起伏,清秀挺拔……。
天池峯 天池峯,為天柱山的第二高峯,它稍高於飛來峯,海拔1426米。天池峯,一裂為三,由我們眼前這瘦瘦的兩段石條連接在一起,這便是著名的“渡仙橋”,有句俗語:“人到橋頭皆是仙”。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天池峯

登上天池峯頂,我們也可以領略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這裏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是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的最佳方位。天晴之時,極目遠眺,飛來峯、銜珠峯,五指峯,山連天際;煉丹湖如同一面銀光閃閃的鏡子被潛河、皖水兩條銀鏈夾在中間;大龍窩、後山、東關諸峯如同一個個土丘,盡收眼底。

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天柱松

位於天柱峯南,天池峯西側懸崖上,天柱名松之首。樹齡約1200年,高約6米,胸徑18釐米,枝下高1.7米,9盤椏枝多向崖外方向伸展,樹形雄偉奇特,樹杆挺拔,與天柱主峯相對,故稱天柱松。根部海拔高度為1400米,紮根岩石縫隙,立於絕壁,臨風搖曳,具有歷經風霜風雪,頂天立地,蓬勃向上,剛正不阿的精神品格和旺盛生命力,歷來為中國文化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