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定學派

鎖定
安定學派,又稱“蘇湖學”、“湖學”,是北宋慶曆(1041~1048)前後理學開始正式崛起時期出現的一個學派,對理學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安定學派的創始人是胡瑗(參見“胡瑗”條),其家族世居安定(今陝西子長縣),學者習稱其安定先生,故得名;又因為胡瑗成名主要是在蘇州湖州辦教育,所以又稱作“蘇湖學”或“湖學”。
中文名
安定學派
別    名
“蘇湖學”或“湖學”
代表作品
《回禮部取問狀》
主要成就
對理學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
創始人
胡瑗

安定學派學派形成

胡瑗曾在范仲淹創建的“蘇學”(蘇州府學)中擔任教授。胡瑗執掌“蘇學”,學規嚴格、教法切實,“為天下諸郡倡”。後在范仲淹推薦下,胡瑗又應滕宗諒之邀,出掌“湖學”(湖州府學),設立“經義”、“治事”兩齋,教學聲名日顯。慶曆四年(1044),范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實施貢舉改革和“興學校”,有司取胡瑗的蘇、湖學規為太學法。仁宗皇祜四年(1052)起,任國子監直講,後又兼任“管勾太學”的“學政”。胡瑗是宋初著名的教育家、經學家,他所創立的“明體達用”教育宗旨,對後來的理學家影響很大。胡瑗從事教學長達二十六年,有許多弟子,形成了安定學派。這個學派最初在東南地區流傳,陸游父親陸佃生於慶曆二年,到他青年時代所見還是“淮之南,學士大夫宗安定先生之學”(陸佃《陶山集》卷十五《傅府君墓誌》)。以後胡瑗入主太學,其學派影響又及京畿,程頤《回禮部取問狀》記:“往年胡博士瑗講《易》,常有外來請聽者,多或至千數人。”又史載:“是時禮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宋元學案》卷一《安定學案》),北宋中期不少學者及官員出自胡瑗門下。安定學派在當時的影響,還可從宋神宗與胡瑗弟子劉彝的問答中看出,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問劉彝胡瑗與王安石孰優時,劉彝回答説:“臣師胡瑗以道德仁義教東南諸生時,王安石方在場屋中修進士業”,“臣師當寶元、明道之間……以明休達用之學授諸生,夙夜勤瘁,專切學校,始於蘇、湖,終於太學,出其門者無慮數千餘人。故今學者明夫聖人體用,以為正教之本,皆臣師之功”(《宋元學案》卷一《安定學案》)。

安定學派代表人物

安定學派中最著名的弟子,當推後來成為“洛學”創始人之一的“小程子”程頤。皇祜年間,程頤在太學從師胡瑗,胡瑗以“顏子所好何學”為題試諸生,程頤之文深得胡瑗好評,隨即延見並處以學職。黃百家在《宋元學案》中特別強調了胡瑗與程頤的關係,謂其:“知契獨深,伊川之敬禮先生亦至。於濂溪(周敦頤)雖嘗從學,往往字之曰‘茂叔’,於先生非安定先生不稱也。”程頤曾先生師事周敦頤和胡瑗,但在代表其主要思想的《程氏易傳》中,不取周敦頤之“圖説”而取胡瑗之“義理”,這足以説明兩者在經學上的師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