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娜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之妻)

鎖定
安娜(Anna von Österreich-Tirol [1]  ;1585年10月4日-1618年12月14日),又稱蒂羅爾的安娜。奧地利女大公,是哈布斯堡家族蒂羅爾分支的成員,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之妻 [1]  。因為婚姻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德意志、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后 [1] 
她是自15世紀中期以來第一個加冕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她負責帝國宮廷從布拉格遷至維也納,維也納成為歐洲文化的中心之一。作為反宗教改革的支持者,她對她的丈夫有很大的影響,她和丈夫一起創建了皇家墓穴,後來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埋葬地。
中文名
安娜
外文名
Anna von Österreich-Tirol
別    名
蒂羅爾的安娜
出生日期
1585年10月4日
逝世日期
1618年12月14日
出生地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安娜生平經歷

安娜早年生活

安娜·卡泰麗娜與她的兩個女兒安娜和瑪麗亞 安娜·卡泰麗娜與她的兩個女兒安娜和瑪麗亞
安娜於1585年10月4日出生在因斯布魯克 [2]  [3]  ,是上奧地利大公和蒂羅爾伯爵費迪南德二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卡泰麗娜·貢扎加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女兒 [4]  。她的父親是她的外祖母奧地利的埃萊奧諾雷女大公的哥哥。她的兩個姐姐是安娜·埃萊奧諾雷女大公(夭折)和瑪麗亞女大公(後來成了修女)。她們都從出生起就健康狀況不佳 [5] 
她的洗禮儀式由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三世和巴伐利亞的費迪南德王子組織,莊嚴肅穆。她的教父是她的伯父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皇帝,他的兒子奧地利的恩斯特大公是他的代理人,而儀式則由布里克森主教主持 [6] 
安娜的童年是在因斯布魯克宮廷度過的,多虧了她的父母這裏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的中心。她住在安布拉斯城堡,霍夫堡和魯萊斯特的宮殿。為了保護女兒的健康,從1590年起安娜·卡泰麗娜大公夫人有一本私人烹飪書。1595年1月,安娜失去了父親。她寡居的母親盡一切努力讓她的女兒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安娜後來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音樂天賦,這種天賦是為她的小鍵琴(一種稀有而昂貴的樂器)而獲得的,於是她聘請了一位教師。對音樂的熱愛在她的一生中始終存在 [5]  [7] 
安娜是在一個嚴格的天主教環境中長大的。即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當她認為自己犯了罪時她也會自我鞭笞,折磨肉體。安娜·卡泰麗娜經常朝聖,但由於她的女兒們身體不好,所以沒有帶她們一起去。她是第三聖母忠僕會的一員,在安排了她最小的女兒的婚禮之後,她立下了誓言,改名為安娜·尤利亞娜。安娜的姐姐瑪麗亞效仿她們的母親,也用她們母親原來的名字在同一個修道院戴上了面紗 [5] 

安娜婚姻和加冕

安娜 安娜
成年之後,安娜開始接受求婚。第一個提議是在1603年,由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當時是鰥夫)提出的,但是魯道夫二世沒有同意。然後皇帝表達了他要娶公主的意願,並派他的宮廷畫家去因斯布魯克,為他的未婚妻畫像。一旦皇帝對安娜表現出興趣,她的母親就不再接受其他人的求婚,但魯道夫二世很快收回了他的求婚。皇帝的弟弟馬蒂亞斯大公也開始向她求愛,過了一段時間,魯道夫二世允許他的弟弟和他的前未婚妻結婚 [5] 
安娜和馬蒂亞斯(當時已經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國王)於1611年12月4日在維也納奧古斯丁教堂結婚 [8]  ,新娘和新郎是堂親——馬蒂亞斯的父親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是安娜父親費迪南德二世大公的哥哥。馬蒂亞斯雖然已經五十多歲了,但他希望和他26歲的妻子生下一個繼承人 [9]  。四年後,當安娜變得有點胖時,宮廷裏開始傳言她終於懷孕了。但不久,朝臣們開始開玩笑説,她的肥胖與懷孕無關,而是因為她胃口很好。最終他們沒有任何孩子 [10-11] 
安娜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
安娜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2張)
1612年5月21日馬蒂亞斯當選為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安娜於1612年6月15日在法蘭克福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和德意志王后,就在他丈夫加冕兩天之後,她的丈夫恢復了皇后加冕的傳統。她是繼葡萄牙的萊昂諾爾之後的第一個加冕皇后 [12]  。1613年3月25日安娜在普雷斯堡加冕為匈牙利王后 [13]  ,1616年1月10日在布拉格加冕為波西米亞王后 [2]  [3] 
被稱為“善良慈愛的皇后” [14]  ,她和馬蒂亞斯的情婦蘇珊娜·瓦赫特一起對她的丈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5]  。同時代人稱他們夫妻雙方為“工作夫妻”(Arbeitspaar) [16]  。應他妻子的請求,馬蒂亞斯將帝國宮廷從布拉格轉移到維也納 [17]  ,不久,由於他們的共同努力,新的宮廷成為歐洲文化的中心之一 [18]  。皇后還因為對蒂羅爾人的特殊保護而聞名,為他們在宮廷中安排不同的位置 [19]  。作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拒絕與新教朝臣交談或交流 [20]  。像她母親一樣,安娜收集聖物,特別是來自神聖的苦行者。她還資助方濟嘉布遣會,後來在奧地利反宗教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1]  。由於她對羅馬天主教會的奉獻,教皇保羅五世授予皇后金玫瑰勳章 [16] 

安娜去世

安娜 安娜
1617年,安娜和她的丈夫創立了維也納的嘉布遣會教堂。1618年11月10日 [22]  ,他們的墳墓開始施工。安娜於1618年12月14日 [2]  [3]  [23]  去世,享年33歲;她丈夫僅在3個月後即1619年3月20日去世。這對夫妻都被暫時安葬在維也納的皇家嘉勒修女會的修道院 [24]  [25]  。直到1633年,他們的堂親和繼任皇帝斐迪南二世才完成了這座建築的建造,棺材連同馬蒂亞斯和安娜的遺骸被轉移到這座被稱為皇家墓穴的墳墓裏。他們的棺材並排放置 [26]  。直到斐迪南三世統治時期,皇家墓穴才最終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埋葬地 [24]  [27-28] 
參考資料
  • 1.    ^ Mattias entr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2.    ^ a b c Wurzbach 1860, p. 152.
  • 3.    ^ a b c Korotin 2016, p. 125.
  • 4.    ^ Braun, Keller, Schnettger 2016, pp. 99–100.
  • 5.    ^ a b c d Rotraud Becker: Gonzaga, Anna Caterina, arciduchessa del Tirolo e dell'Austria Anteriore – Dizionario Biografico degli Italiani - Volume 57 (2001) in: www.treccani.it [retrieved 20 November 2016].
  • 6.    ^ Braun, Keller, Schnettger 2016, p. 100.
  • 7.    ^ Braun, Keller, Schnettger 2016, pp. 101–102.
  • 8.    ^ Braun, Keller, Schnettger 2016, p. 105.
  • 9.    ^ Peter Hamish Wilson: The Thirty Years War: Europe's Tragedy, p. 242,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996 p. — ISBN 978-0-67-403634-5.
  • 10.    ^ Braun, Keller, Schnettger 2016, p. 106.
  • 11.    ^ L. Duerloo: Dynasty and Piety: Archduke Albert (1598—1621) and Habsburg Political Culture in an Age of Religious Wars, p. 421, London: Routledge 2016 — 610 p. — ISBN 978-1-31-714728-2.
  • 12.    ^ Barbara Stollberg-Rilinger: The Emperor's Old Clothes: Constitutional History and the Symbolic Language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p. 161, vol. X,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15 (Publications of the German Studies Association) — 356 p. — ISBN 978-1-78-238805-0.
  • 13.    ^ Braun, Keller, Schnettger 2016, p. 112.
  • 14.    ^ Paul Videsott: Zur ladinischen Toponomastik in Südtirol — Südtirol in Wort und Bild: 2000. — N°. 44/4. — p. 4.
  • 15.    ^ P. L. Jacob, Franz Helbing: Geschichte der prostitution, Berlin: J. Gnadenfeld 1908, vol. VI, p. 15.
  • 16.    ^ a b Braun, Keller, Schnettger 2016, p. 114.
  • 17.    ^ Richard Kralik: Geschichte der Stadt Wien: und ihrer Kultur, p. 190, Paderborn: Books on Demand 2015 — 616 p. — ISBN 978-3-84-607622-4.
  • 18.    ^ Erich Scheinder: Schriften des Vereins für Geschichte des Bodensees und seiner Umgebung, Schriften des Vereins für Geschichte des Bodensees und seiner Umgebung (magazine) 1987, N° 105, p. 71.
  • 19.    ^ Braun, Keller, Schnettger 2016, pp. 107–108.
  • 20.    ^ Franz Martin Mayer: Von Jahre 1526 bis zur Gegenwar, Vienna: Braumüller 1901, vol. II, p. 112 — 797 p.
  • 21.    ^ Alfred Noe: Giambattista Marinos Wort-Zucht-Peitschen und die Gegenreformation in Wien um 1655: Textedition und Kommentar, Vienna: Böhlau ed. 2015, p. 102 — 168 p. — ISBN 978-3-20-579696-1.
  • 22.    ^ Kapuzinerkirche. Geschichte in: www.klostergeschichten.at Archived 30 September 201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retrieved 20 November 2016].
  • 23.    ^ Anne J. Duggan: Queens and Queenship in Medieval Europe: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April 1995, Woodbridge: Boydell Press 1997 (History of the Valois Burgundy) — p. 104 — 357 p. — ISBN 978-0-85-115881-5.
  • 24.    ^ a b Die Kaisergruft bei den P.P. Kapuzinern in Wien: Ein historisch-chronologisches Verzeichniss aller daselbt ruhen den höchsten Personen bis auf die heutige Zeit, Vienna: Anton Schweiger 1859, pp. 3–4. — 31 p.
  • 25.    ^ Sabine Weiss: Claudia de´ Medici, Innsbruck: Tyrolia ed. 2004 — p. 288 — 304 p. — ISBN 978-3-70-222615-2.
  • 26.    ^ Gotthard Matysik: List of austrian sovereigns 1141 — 1918. 1608 — 1619: Matthew (Matthias) in: royaltombs.
  • 27.    ^ Bernhard Kauntz: Die Kapuzinergruft in: werbeka.com [retrieved 20 November 2016].
  • 28.    ^ Sonja Schmöckel: The Kapuzinergruft – last residence of the Habsburgs in: www.habsburger.net [retrieved 20 November 20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