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全村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饒洋鎮安全村)

鎖定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饒洋鎮安全村位於饒洋鎮東面,距離鎮政府駐地4公里,村民主要姓劉,屬客家民系,下轄安福堂、前洋、圓墩背、鄭屋壩四個自然村。全村總面積2.2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180公頃(2698畝),其中耕地面積558畝,山地面積2140畝,户籍人口1518人。 [1] 
中文名
安全村
行政區劃代碼
445122103212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面    積
2.2 km²
電話區號
0768
人口數量
1518 人

安全村建制沿革

安全村在饒平縣置縣前隸屬於潮州府海陽縣絃歌都上饒堡;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饒平置縣後屬絃歌都上饒堡前洋村;
民國初年仍沿用明清舊制,民國30年(1941年)屬縣第一區石井鄉;
民國37年(1948年)屬縣上饒區石井鄉;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屬縣第二區石南鄉;
1958年屬上饒公社;
1962年上饒公社析出新豐公社,屬新豐公社石南大隊;
1973年新豐公社析出饒洋公社,屬饒洋公社石南大隊;
1983年屬饒洋區石南鄉;
1986年安全設為行政村;
1990年屬饒洋鎮安全管理區;
2000年至今屬饒洋鎮。 [1] 

安全村下轄自然村

安全村安福堂

安福堂處於小山腳下,遠離人口集中地區,寓有安全福壽之意而取名安福堂,曾用名振綱樓。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詹靜齋從名揚樓到此定居而後成村。村坐落於山間谷地,主要山嶺有犁頭崬山,海拔1076米。主要河流有黃岡河 [1]  上游,在村西面流過。主要水庫有圓墩背水庫,1963年建,庫容10萬立方米。
該村的民間祭神活動:每年農曆正月初六日迎接玄天上帝(北帝爺),村民參加遊神活動。

安全村前洋

該村因處於犁頭崬山腳的田野中而取名前洋,曾用名振綱樓。始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劉氏由沿海內遷至此定居而後成村。村坐落於饒北山區山間谷地。主要山嶺有犁頭崬山,海拔1076米。主要河流有黃岡河上游,在村西面流過。主要水庫有燕坑水庫,1956年建,庫容33萬立方米。村裏有關帝廟,建於清乾隆年間,供奉神靈為關帝君。
村民以舞獅活動和拳腳功夫鍛鍊身體,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及正月十五出外演出。

安全村圓墩背

該村地處吳厝崗小山墩背面而取名圓墩背。村始建於清朝初年,安福堂村詹靜齋裔孫到此定居而後成村。主要山嶺有犁頭崬山,海拔1076米。主要河流有黃岡河上游,在村西面流過。主要水庫有圓墩背小水庫。村中老盤寧圍屋,雖已老舊,卻在風雨中屹立不倒。

安全村鄭屋壩

清康熙初年,鄭氏因遷界由沿海內遷至此居住,而取名鄭屋壩。村始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後鄭氏外遷,由劉氏遷此置業。鄭屋壩村坐落於饒北山區山間谷地。主要山嶺有犁頭崬山,海拔1076米。主要河流有黃岡河上游,在村西面流過。主要水庫有葵坑小水庫。

安全村革命事蹟

在大革命時期,安全村湧現很多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主要有劉電子、劉友千、劉泉等。
1901年3月的一個子夜,劉電子出生在上饒區石井鄉楊梅樹下(今饒洋鎮前洋村)一個貧苦的家庭。劉電子的青年時期,正逢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浪潮洶湧澎湃之際。1926年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武裝起義在饒平蘇區轟轟烈烈開展。起義爆發後,劉電子欣喜若狂,隨即加入農民協會,參加赤衞隊,積極投身到火熱的革命鬥爭中。1927年7月,劉電子受上級委派,組建楊梅樹下村農會,任赤衞隊小隊長,組織楊梅樹下週邊村寨人民進行土地革命。在此期間,他動員自己的大弟弟和周邊青年一起參加赤衞隊,加入農協,壯大農會組織。他積極帶頭開展破除迷信,改革陳規陋習,鬥爭土豪劣紳,提出減租減息等活動。
一系列的革命行動,得到廣大青年和貧苦村民的支持和擁護,很快有一支農民自己組織的隊伍在行使權力,旗幟在楊梅樹下上空飄揚。“打倒土豪劣紳” “一切權力歸農會”的口號響徹雲霄。1928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傾巢出動,強兵圍剿楊梅樹下,在保衞戰中,為保衞鄉村人民免遭塗炭,劉電子挺身而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與國民黨軍隊拉開肉搏戰,一人痛殺2個敵軍,後被敵人刺死,壯烈犧牲,時年28歲。
劉友千,又名劉大路,男,漢族,1907年生於石井鄉楊梅樹下。少年受劉電子影響,積極參加蘇維埃領導的農會運動,參加赤衞隊。1927年夏,他接受農會交給的任務,以販糧為掩護,給農會探聽到不少重要情報。1927年在石井鄉保衞戰中進行秘密活動,因叛徒出賣被捕,於饒平縣城中被殺害,年僅22歲。
劉泉,又名劉家泉,男,漢族,1907年生於石井鄉楊梅樹下。少年受劉電子影響,積極參與進步活動,加入赤衞隊。1928年在石井鄉保衞戰反圍剿中被捕,遇害於上饒埔坪,年僅22歲。

安全村風景名勝

安全村東福寺

安全村後有一座巍峨矗立的犁頭崬山,海拔高達1046米,因山形似犁頭而得名,層巒疊嶂,林深木茂,山中有一古剎叫“東福寺”,俗稱“前洋庵”,創建於清朝年間。
寺廟是清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皇恩特授度諜具戒比丘仁山僧化緣籌建,面積400多平方米,嘉慶十五年(1810年)延法師開光安座,迄今尚遺留一幅用緞布寫的《般若波蜜多心經》,屬珍貴文物。寺廟中原有“聖旨誥命”金牌一塊,惜已散軼。道光進士劉映華曾撰東井八景之一《禪林斜照》詩。戰亂時期該寺廟曾多次被拆毀。1982年春,善信們集資重建,寺宇煥然一新。寺院坐東向西,乙辛分金,是一長蛇形穴地。寺中盆栽奇葩異卉,清幽脱俗,“陵煙閣”有“男兒欲畫陵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的寓意。此乃清代士人讀書之所。
寺後有三座和尚與道人墳:一是乾隆丙寅年重建東福寺時立的“皇恩特授度諜具戒比丘仁山禪師之塔”,碑旁署三大房徒孫永祀;二是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立的“圓寂沙彌湛明皈善公神位”;三是1923年立的“張一貫道人之墓”墓碑,均完好無損。寺門前有一塊巨大的“蚧子石”,惟妙惟肖地蹲立着。古寺周圍還有“仙人石” “飯飲石”等,勝蹟流傳着一個個故事。
相傳,本地有一大財主的女主人病入膏肓,醫治多時均無效。有一天,來了仙人説:“你家老人有病已久,我能醫治。”並令人取來一碗清井水,當場咬破舌頭滴血碗中,口中唸唸有詞,然後讓病人喝下。很快,老婦人病就好了,並坐了起來,但仙人卻走了。老婦人叫其子尾隨仙人,以便報答恩情。其子尾隨仙人到東福寺廟,但卻四顧無人,只見老僧人席地盤坐誦經。於是他回家告訴母親,大家頓時明白了,仙人就是上帝化現。後來,一傳十,十傳百,善男信女紛紛成羣結隊到東福寺廟參拜上帝。
每年正月初九是石井最熱鬧的日子,這天石井人就是在東福寺迎接上帝出遊的。善信們都從外地趕回石井來參加這次的活動,各個村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迎接上帝。隨着石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正月初九的活動是越辦越熱鬧。
參考資料
  • 1.    中共饒平縣委、饒平縣人民政府.饒平印記, 饒洋卷:花城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