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宇文柔奴

鎖定
宇文柔奴,生卒年不詳,北宋王鞏家中的歌妓 [1]  。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今廣西賓陽縣)。王鞏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 [1] 
中文名
宇文柔奴
別    名
宇文柔娘、宇文寓娘、點酥娘
籍    貫
汴梁
職    業
醫生
主要成就
女神醫
相關事件
烏台詩案
所處時代
北宋
性    別

宇文柔奴人物生平

宇文柔奴,王鞏家中歌妓,曾隨王鞏貶謫賓州。家世及行醫方面沒有任何切實史料可考,應為後人編造,特此更正。
宇文柔奴的父親本是一位御醫,不小心被冤枉入獄,死於獄中。她的母親不堪忍受這突來的打擊,急火攻心卧倒在牀,不久撒手人寰。可憐幼小的柔娘,面對着雙親的離去,心中無比悲痛。然而,更糟糕的是她的叔叔將她賣入京城的行院。説起來她的叔叔還算有點良心,沒給她賣到妓院,因為行院與妓院是有區別的,行院是以藝娛人。
柔娘天資聰穎,嬌豔可人,行院的人很喜歡她,不惜花血本精心培養,希望她將來能成為頭牌。經歷過家庭不幸的孩子,懂事都比較早。柔娘不負所望,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聲名遠播了,亭亭玉立的如一朵花一樣。但柔娘總覺得行院不是長久息身之地,她要找機會脱離苦海。一次,有個姐妹生病了,柔娘陪同前去陳太醫那裏去治病。柔孃的父親和陳太醫是多年的交情,陳太醫聽聞柔孃的叔叔將她賣到行院了,也曾多方尋找,一直未果。他沒想到柔娘就在京城的行院裏,更沒想到會突然地出現在他眼前。陳太醫立即託人找政府官員,打點銀兩將柔娘贖出了行院。
柔娘很勤快,在陳太醫那裏打下手,得到了街坊四鄰的普遍好評。她喜歡讀醫書,將父親留下來的藥方仔細研究,結合臨牀實踐,再加上陳太醫的親自指導,一些常見病已能獨自診治了。哪個少女不懷春啊,柔孃的柔情對善詩作畫的王鞏敞開了。這王鞏可是個多產的作家,傳世的作品有很多,而且在政壇上春風得意,官高爵重。柔娘被他正直的品格和傲世的豪氣,深深地吸引了,怎奈王鞏家中已有妻室。可柔娘是真的愛了,寧願做王鞏的歌女也願意。可就是這位歌女,在王鞏落難之時,陪伴他走不毛之地,度過人生最悽苦的時光。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捕,與蘇東坡交情頗深的王鞏也被處置,被貶到嶺南賓州(今廣西賓陽)去監督鹽酒税務。當時王鞏的妻妾、下人,大多都走了,唯獨柔娘願意跟隨着王鞏去赴任。蘇東坡對王鞏被牽連一事很內疚,總感覺愧對王鞏,經常去信問寒問暖,交流一些詩畫方面的知識。柔娘也對蘇東坡很熟悉,經常與之交流的是醫療健康的話題,蘇東坡可是養生有道,嶺南一帶多頑疾,曾建議王鞏用摩腳心法對付瘴氣,每日飲少酒,調節飲食,常令胃氣壯健。柔娘心地善良,嚐盡人間辛酸,同情社會底層弱者,親自上山採藥,開始了為百姓們治病的生涯。後來柔娘隨王鞏回京師,這件事還被傳為美談。
蘇東坡也早有耳聞,在與王鞏敍舊時,特地問起柔娘,“廣南風土,應是不好?”宇文柔奴平靜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東坡深受感動,當即為之填下《定風波》一詞。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點酥孃的名字由此而傳開,還有王鞏與柔孃的堅貞愛情,也被人們廣為頌揚。
“神醫”並不神秘,柔娘只是一位普通的歌妓,她對嶺南百姓和藹可親,如同她愛的堅貞一樣。原來,不管什麼身份,從事什麼職業,道與德都是並駕齊驅,共浮沉的。

宇文柔奴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軾的詩中序言對宇文柔奴有簡要的描述,“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 [1] 
詩作譯文: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説清亮悦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她從遙遠的地方歸來,更加容光煥發,更顯年輕了,微微一笑,笑顏裏好像還帶着嶺南梅花的清香;我試着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