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它山堰

(水利工程、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它山堰(Tuó shān Yàn [10]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的它山 [9] 樟溪的出口處,屬於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鹹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由縣令王元暐創建。 [1] 
它山堰是中國水利史上首次出現的塊石砌築的重力型攔河滾水壩, [7]  全長113.7米,堰面頂級寬3.2米,第二級寬4.8米,總高5米。其砌築所用石塊是長2至3米、寬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條石,堰頂可以溢流。 [1]  它山堰選址合理,設計科學,具有阻鹹、灌溉、泄洪等功能。洪澇災害時70%水量流入鄞江,30%水量流入樟溪;發生乾旱災害時,70%水量流入樟溪,30%水量流入鄞江。 [2] 
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5年10月14日,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它山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4] 
中文名
它山堰
外文名
Tuó shān Yàn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 [9]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年代
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3-0055-3-003

它山堰歷史沿革

鄞江鎮它山堰 鄞江鎮它山堰
唐代之前,鄞州一帶每到洪水季節便氾濫成災,旱季則河溪乾涸。
唐太和七年(833年),鄮縣縣令王元暐開始修建它山堰引水工程,歷時三年完工。
它山堰 它山堰
宋建隆年間(962年左右),因堰損,水不入渠,吳越王錢俶之弟節度使錢億加以修復。
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左右,它山堰上沙淤,水流散漫,堰身滲漏,鹽船坊唐意,鄞令龔行修、籤幕承議郎張必強先後進行整修。
它山堰 它山堰
宋嘉定七年(1214年),程覃代理縣令,因堰上沙壅水滯,特捐田40畝,委鄉中強幹之人,掌其租入作為役夫工資,組成了掏沙疏浚機構,對堰上堰下的河道進行常年疏浚。
宋淳祐二年(1242年),郡守陳愷為防內港淤積,於堰西北150米處建回沙閘。
宋寶祐間(1255年左右),刺史吳潛置三壩於鄞江鎮東(距堰裏許),一瀕江,一瀕河,一介其中。存瀕河一壩,1924年於此重修,石築洪水灣塘,長302米,高4.16米,塘呈弓形,凹溪凸江,隔於光溪與鄞江閘,為它山堰第二道分道排洪堰塘。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縣令沈繼美用石板置立堰口,即現存堰上游面的豎立石板,用作防滲制漏,外面用方石柱加固,並加高一尺,疏浚迥沙閘,減少了渠道淤積,增加了引水,民更稱便。
清咸豐七年(1857年),巡道段光清捐資重修。曾進行較大修治。
民國三年(1914年),鄞耆紳張傳保在堰上清淤沙以通水道。 [1] 
1986年冬,鄞縣水利局鄞江水利樞紐工程指揮部整治南塘河上游光溪時,大面積疏浚了它山堰上游河道,拓寬引水河面,砌築防洪石堤。 [6] 
1987年,新建洪水灣排洪閘。
1988年11月,鄞縣人民政府召開“它山堰保護管理研討會”,明確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它山堰 它山堰
1991年5月,國家文物局同意它山堰維修保護工程立項,列入“八五”期間全國搶救維修項目。 [6] 
1992年,它山堰水利陳列館於開始籌建。
1993年9月,它山廟修復工程招標並施工。
1994年4月中旬,它山廟的山門和前正殿基本竣工。
1995年2月,根它山堰整修堰體,在堰前3米範圍內澆注混凝土防滲面板。
1995年11月,它山堰進行防滲施工。 [6] 
1996年,它山堰水利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共收藏照片100多幅、創作畫10多幅、塑像9尊、模型4個、碑拓5塊、提水工具3件以及地質標本20多號。

它山堰遺址特色

它山堰佈局結構

它山堰水利工程位於奉化江支流鄞江上,包括了渠首樞紐、渠系工程和灌排控制工程及灌渠調蓄工程。
它山堰是阻鹹引淡的渠首工程。斷截鄞江,上游樟溪水經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經洞橋、橫漲、北渡、櫟社、石碶、段塘經南城甬水門,注入日、月二湖(日湖已湮沒),復經支渠脈絡,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園、蜃蛟。兩路水經支脈分流貫通鄞西平原諸港,灌溉七鄉農田24萬畝。 [7] 
它山堰全長113.7米,堰面頂級寬3.2米,第二級寬4.8米,總高5米。其砌築所用石塊是長2至3米、寬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條石,堰頂可以溢流。 [1] 
它山堰的蓄水、供水作用被皎口水庫周公宅水庫所替代,但在阻鹹、引流、泄洪功能上仍發揮作用。 [7] 

它山堰選址特點

據宋代魏峴的《四明它山水利備覽》等有關史料記載,為了選擇合理的壩址,王元暐四處勘察,相度地勢,發現了“兩山夾流,鈴鎖兩岸”的它山。它山地勢優越,大溪之南沿流皆山脈連綿,北面都是平壤之地,南岸之山與它山夾流,兩岸有石趾可據,所以王元暐決定利用這一有利地形興築阻鹹、蓄淡、引水的渠首樞紐工程,把鄞江上游來水引入內渠南塘河,並在內河與外江之間圍堤建閘,將江河分開。 [1]  古語曰:澇則七分歸江,三分入溪,旱則七分入溪,三分歸江。在南塘河上分別建烏金碶、積瀆碶、行春碶三座碶閘,以啓閉蓄泄,使堰和碶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 [2] 

它山堰建造工藝

它山堰堰底傾向上游5度,與堰底水平的情況相比,可以增加堰體的水平抗滑穩定性一倍以上。
它山堰基礎礎採用木樁及土石回填,壩下條石護坦防衝消能,壩上游一側回填粘土防滲、上側鋪砌條石護堰。條石上刻有花紋,起到防滑作用。條石下面的黏土夾碎石層,用作水平防滲鋪蓋,可減少堰體下面沙礫石河牀的滲漏,並能增加土的抗剪強度,並加速其固結度。 [7] 
它山堰橫跨河牀的堰體,平面是略帶向上遊鼓出的弧形,當溢流時,水流將向河牀中心集中,能減少河牀兩岸的沖刷,而堰體的消能,採用多級護坦的方式。
它山堰堰體採用變厚佈置,目的是使沉陷均勻,以增大河牀中央堰體的剛度。 [2] 

它山堰主要建築

它山堰綜述

它山堰樞紐有回沙閘、官池塘、洪水灣塘等配套工程遺蹟和它山廟、片石留香碑亭等紀念建築。 [1] 

它山堰回沙閘

回沙閘,位於鄞江鎮它山村它山堰上游,為它山堰水利設施的組成部分,始建於宋代,存有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鐫有“測水尺”作為控制水位的標準,第3柱鐫有“回沙閘”3字。4根石柱高2.63至2.83米,石柱斷面0.5米至0.52米,閘門槽深0.11米,成正方形。與它山堰一起發揮着引泄、滯蓄、阻沙的作用。 [1] 

它山堰洪水灣塘

洪水灣塘,位於鄞江鎮它山堰村它山堰自然村東北部,距它山堰約500米,是它山堰重要配套設施之一。據《鄞縣通志》記載,舊時曾在此置碶。西側石塘遺蹟約180米,由條石砌築,上覆石板而成。 [1] 

它山堰光溪橋

光溪橋、官池塘為連貫性建築。光溪橋亦名許家橋,位於鄞江鎮光溪自然村許家橋弄南端,為它山堰水利樞紐工程的附屬設施,明嘉靖三年(1524年)始建。光溪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跨,全長39.95米,寬4.5米,高7.8米,淨跨12米,矢高6.5米。橋東面懸匾“光溪橋”,橋西面懸匾“四明首鎮”。南設平台與官池塘遺址相連,北與光溪路貫通。 [1] 

它山堰官池塘

官池塘,始建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系呈角尺形石塘,南北走向約80米,東西走向約40米,全長120米有餘,寬5米,長度和寬度基本與它山堰吻合。其作用一能提高上游水位,增強它山堰的排洪能力,緩解鄞西地區的洪澇壓力;二能防止官池河淤塞,疏通南塘河,有利於民眾用水;三便利於鄞西的淡水供給和桑禾灌溉。 [1] 

它山堰烏金碶

烏金碶,位於洞橋鎮上水碶村東側,距它山堰7千米,唐代鄮縣縣令王元暐始建,宋元佑六年(1091年)重修,嘉定十四年(1221年)又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邑紳朱炳蕃、張傳保出資進行修繕。現存碶長14.9米,碶橋寬2.75米,共5孔,孔距2.8米,閘門在石槽的基礎上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並採用平板閘,螺桿式起閉裝置。該碶位於它山堰下游,是唐代它山堰引流排洪的第一道配套設施,承擔着阻洪蓄淡的作用。烏金碶整體保存狀況良好(原碶孔尚能通船,民國時期維修時改為水泥閘)。 [1] 

它山堰積瀆碶

積瀆碶,又稱下水碶,位於石碶街道下水碶村,距它山堰9千米,亦為唐代王元暐所建,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重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邑紳朱炳蕃、張傳保等疏通南塘河時對其進行了維修。該碶長14.4米,寬2.15米,東西走向,碶橋欄板上刻有“積瀆碶”三個大字。積瀆碶是它山堰配套水利設施之一,古時起着阻鹹蓄淡、排泄南塘河過量之水的功能。 [1] 

它山堰行春碶

行春碶,又名石碶,位於寧波市鄞州區石碶街道石碶村行春碶路1號民居前,距它山堰18千米,唐代王元暐所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民國十三、十四年(1924、1925年)多次進行維修,1962年再次重建、新碶拓寬2至5米,改為四孔,採用鋼混平板閘門,最大過水86立方米,2005年易地重建,新址位於下游265米處。原碶已被廢止,碶腳改為橋基,僅留下部分欄杆和碶額。 [1] 

它山堰風棚碶

風棚碶,位於鄞州區石碶街道北渡村西南側,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由縣令虞大寧所建,大觀年間(1107~1110年)改築為塘,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大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又大加修葺,1971年遷移到現址。該碶長15.3米,碶橋寬11米,水泥閘,螺桿式啓閉裝置,機械動力。自建成以來,風棚碶一直承擔着排洪蓄淡的功能,但改動較大,原始風貌受較大影響。 [1] 

它山堰狗頸塘

狗頸塘,位於石碶街道車何渡村北渡自然村,是它山堰下游配套工程,外受江潮之衝,內障大湖之流,起着隔江河陰鹹淡的作用,因塘堤不長,形如狗頸,故名“狗頸塘”。據《水利志》記載,該塘系清康熙十年(1671年)縣令朱士傑所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嘉慶十一年(1806年)大修。現存河塘長約645米,全用長條石堆砌,基石牢固。石條錯落有致,每隔約2米就有石釘緊扣。路面條石長約兩米、寬0.5米,用凹凸榫卯形扣接。狗頸塘位於南塘河中段,是它山堰蓄淡後通過南塘河將淡水注入寧波日湖和月湖的蓄水主要通道。 [1] 
它山堰

它山堰歷史文化

它山堰歷史人物

王元暐,山東琅邪人。唐大和七年(833年)任鄮縣令,為它山堰建造者。

它山堰堰身結構

1995年2月,根它山堰整修堰體,在堰前3米範圍內澆注混凝土防滲面板。施工前,鄞縣文管會委託華東勘測設計院物探隊,使用美國S12高分辨數字地震儀,勘控堰體及地質,為堰體帷幕防滲灌漿處理獲得了重要的科學資料,揭開了千古之謎。宋代魏峴説的“堰身中空、擎以巨木、形如屋脊”,及以往國人對它山堰結構不正確的描述,得以糾正。神奇的它山堰,科學的設計與構築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1995年11月,它山堰進行防滲施工。 [6] 

它山堰風情民俗

它山堰堰址所在地鄞江鎮每年農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都要舉行它山廟會,祭祀王元暐及為修堰做出過貢獻的人士,併兼帶演戲、曲藝及各種手工藝品的展示買賣,成為當地有影響的民俗節日。 [1]  [7] 
它山堰文化活動 它山堰文化活動

它山堰文物價值

它山堰選址合理,設計科學,既能抗旱泄洪,又能調節進入南塘河的水流量。 [2] 
它山堰是中國水利史上首次出現的塊石砌築的重力型攔河滾水壩。 [7] 
它山堰有較高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為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建築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 
它山堰 它山堰

它山堰文物保護

1982年6月,它山堰被鄞縣人民政府評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1年12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覆《它山堰總體保護規劃》,對它山堰進行維修保護。 [5] 
2015年10月14日,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它山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4] 
它山堰保護碑 它山堰保護碑

它山堰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無。
  • 交通信息
寧波市鄞州區乘坐寧波公交634、637、638路至鄞江鎮下車。按照指示牌行走500米左右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