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本教育

鎖定
“學本教育”是隨着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發展而形成的創新理念。“學本教育”的概念、內涵、特點、發展性、前沿性以及“學本教育”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均表明:“學本教育”是中國當前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特別是教育部尚在醖釀中的新《教師教育標準》,將着力改變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毫無疑問,這將對傳統教學形成更大的壓力,逼迫教師將工作的重心從“教會知識”轉向“教學生會學知識”,即所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必然要由“以教為本”轉到“以學為本”,踐行當前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學本教育”。
中文名
學本教育
分    類
教學理念
提出背景
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發展
依    據
《教師教育標準》
創立者
陳慶
試點小學
廣西桂平市南木鎮中心小學

學本教育概念

“學本教育”是由廣西桂平市南木鎮中心小學陳慶創立的與“教本教育”相對立的教育理念。所謂“學本教育”是指立足於現代先進教育理念和素質教育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學生的生命本體,為學生會學、樂學、善學而設計,並以促進學生的幸福成長和終身可持續和諧發展為歸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

學本教育內涵

1、以學生為本(與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相呼應)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主流理念。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主張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關照人的發展。
“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發端於上世紀中葉的美國。50多年來,形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這期間湧現的終身教育、合作教育、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現代教育思想無不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
我國新課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均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我國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飛躍。這涉及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教育問題,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根本分歧在於:教育是為了人,還是為了社會?因此,學本教育理所當然必須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將人作為教育的歸宿和出發點,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從德、智、體、美、勞、創等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以學生為本,意味着必須尊重學生的生命本體,將學生作為生命中的人,身心發展中的人,個性發展中的“人”來對待,總之一句話,要將學生當作學生看待,要了解學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學生特有的個性,提供適合於學生的教育,幫助學生充分發揮其生命潛能。
以學生為本,還意味着必須尊重學生的心理認知和學習的特點,尊重科學學習的客觀規律,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必須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願意學、樂於學、享受於學。
以學生為本,更意味着必須尊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學生科學成長的客觀規律,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這也是學本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研究學本教育的內涵,我們不得不提一提關於生本教育的內涵。
生本教育認為:實踐生本首先要以學生為本,其次是以生命為本,第三以生動為本,第四以生長為本。這是對生本教育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認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實施生本教育闡明瞭道路。
具體到各個層面,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它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以全體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我國的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衡,但是生本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儘量克服客觀情況帶來的困難,積極的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而以生命為本,則要求將學生作為具有個性的“人”來對待,改正過去將學生視為“未長大的成人”的錯誤觀念。瞭解學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充分發揮其潛能。在這個意義上,生本教育是讓學生能夠展現其生命潛能的教育。以生動為本,顧名思義,是要提高課堂的生動性,讓學生能夠自發的熱愛學習,喜歡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這對長久以來的填鴨式教育是一種很好的糾正,學生只有自覺主動的學習,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任何強迫式的教育只能帶來一時的利益,造成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影響學生的一生。以生長為本,旨在讓學生找到適合其生長與發展的方式,教師就好比是園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修剪、調理,其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夠像小花小樹那樣健康茁壯的成長。這便是生本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與理解的重點。只有這樣,教師們才能準確的把握生本教育的內涵,從而更好的實施生本教育,將之付諸於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由上可見,生本教育的內涵包括四個層面:一是以學生為本;二是以生命為本;三是以生動為本;四是以生長為本。而學本教育的內涵則包括六個層面:一是以學生為本;二是以學習為本;三是以主體性學習為本;四是以會學為本;五是以自為之學為本;六是以學習能力為本。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學本教育關於以學生為本的內涵,在實質上就已經可以並最終能夠包含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四點內涵,其他五點內涵,包括以學習為本、以主體性學習為本、以會學為本、以自為之學為本、以學習能力為本等,則自然而然地成為學本教育與生本教育的最大不同,也是兩者之間最根本、最本質的區別。
2、以學生的學習為本(與“以學為本”以及“教育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等理念相呼應)
以學習為本,也可以稱為“以學為本”。什麼是“以學為本”?
概括地講,一是以學定教:教學在本質上是學而不是教,教是為了學。以學定教,就是教必須從學出發,以滿足於學作為教的需要。二是以教導學:教的本質也在於對學的引導。以教導學,就是教必須從學出發,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學作為教的需要。三是以學促學:今天的學,是為了明天的學;今天的學,是明天的學的基礎。以學促學,就是要以學習促進學習的提高和發展,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四是自學為主。教是為了不教,多學少教,教而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沒有自學的有效實現,即使最精彩的教也於事無益。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自學活動, 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教學。
以學習為本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學習作為人生存方式。我們知道,學習型社會是二十一世紀的基本特徵,創建學習型社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在學習型社會里,學習不僅成為社會每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更成為社會每個人的基本發展方式,成為社會一項新的管理模式,成為社會各項事業與時俱進的保障和途徑。沒有學習,也就沒有人的生存,更談不上人的發展。因此,由以教為本到以學為本,是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
總之,“從以教為本到以學為本”這個命題,國內外教育專家曾有過多次精闢的闡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1972年發表的重要文件《學會生存 ——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也曾提出,“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習過程的'自學'原則上,而不是放在傳統教育學的‘教學’原則上”,“學習過程正趨向於代替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讓位於學習活動。”在國內,陶行知早就強調,“教學的本質是學習”。在國外,贊可夫強調,“把教學的重點從過去單純研究如何教轉向研究如何學”。可見,“從以教為本到以學為本”是國內外現代教學理念的共同的一種思潮。
3、以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為本(與新課改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相呼應)
所謂“主體性學習”,是指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突現學習主體性的學習。
所謂“學習主體性”,是指學習主體即學習者在與客體的積極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等主體特性。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究其實質,就是要轉變陳舊的、被動的、灌輸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作為學本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主體性學習,就是指在課堂教學的環境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而進行的能夠充分突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等主體特性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內在需要為基礎,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核心,以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強調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以多種感官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
4、以學生會學為本(與新《教師教育標準》倡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呼應)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説,給別人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給別人魚,只能當時救他,教給他捕魚的方法可以解決他一生的需求。即給人東西,不如教給他得到東西的方法,使他一生受用。比喻到教育,説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教師教育標準》主要是針對中小學教師,涵蓋教師標準、教師教育標準、課程標準、評價標準等多個方面。該標準意味着我國師範教育體系要進行大改革,改革後的師範課程將着重於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工作的重心必須從“教會知識”轉向“教學生會學知識”,即所謂的“授之以漁”。
讓學生會學,也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傳統應試教育熱衷的是灌輸性、填鴨式、簡單機械、死記硬背的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小學生肯定不會預習、不會聽講、不會思考;肯定更加註重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 而輕視複習,應付作業。這樣的教學方式,肯定不利於學生會學,不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實際上,我們很多教師早就已在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讓學生會學的教學法及策略方式。教育部尚在醖釀中的新《教師教育標準》明確倡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明確強調教師工作的重心必須從“教會知識”轉向“教學生會學知識”,實際上是對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發展趨勢的一種深刻把握和認可。
5、以學生的自為之學為本(學本教育專門為學生會學、樂學、善學並以形成學習的有效組織和執行能力為依歸而設計的特有理念)
所謂“自為之學”,就是指學生能夠超越自發,在自主自覺的基礎上,進一步走向並最終能夠實現自己認為、自己治理、自己計劃、自己調控並付諸於自己有效執行的學習。自為之學的核心,是學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和意義上把自己上升為自己的教師,把自己作為自己學習的管理者和引導者;是學生自己把自己作為教育的對象,自己教育自己。“自為之學”意味着人不但可以是被重新加以設計和加以完善的對象,而且可以是自身的設計者和按此設計完善自身的執行者,亦即人是一個自為的主體。也因為人是自為的主體,所以人能“自為”,能對“對象化”了的自我進行重新設計和塑造,使之完善。具體到學生的自為之學,就是要讓學生會學、樂學、善學,能夠造就學生獨立學習的有效組織和執行能力,非他人或外力強迫而學,而是“個人自願、個人調控、個人管理、個人積極而為”的自為而學。
“自為之學”還具有深厚的傳統哲學基礎。
中國哲學研究室研究員馬振鐸在《孟子的“自為”之學和心説》裏指出,我國古代的孔子提出過以“修己”之道為基礎的“為己”之學,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則提出過“認識你自己”。不過,孔子提出的“修己”與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不同。蘇格拉底把自我設定為認識對象,人通過認識“對象化”了的自我,達到自我意識。而孔子的“修己”也把自我“對象化”了,但自我的“對象化”,不是在認識論意義上進行的。孔子把人自身設置為對象是為了按着某種理想重新設計它,並按這一設計重新塑造它,因此在孔子的“修己”之道中,自我的“對象化”主要不是為了“認識你自己”,而是為了按某種理想造就你自己,完善你自己。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表現出對自我的理論興趣,而孔子的“修己”則體現對自我價值的關懷。
在孔子的“修己”之道中,“修己”者又是誰呢?答案是顯然的,“修己”者只能是自己。所以孔子所謂的“修己”,實質上還隱涵着另一個“己”,即作為“修己”者的“己”,亦即作為能夠作出“修”這一行為的主體的“己”。因此孔子所謂的“修己”,實質上應當是“己修己”。這也就是説,孔子在其“修己”之道中把自我二重化了,自我不僅被設置為“修”的對象,而且還是“修”的主體。這作為“修己”主體的“己”在孔子言論中也時常出現。
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孟子不僅繼承了孔子的人學,而且將孔子的“為己”之學發展為“自為”之學。孟子把人視作為自為的主體,“自為”之學的提出,是孟子對中國哲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之一。
由孔子的“為己”之學過渡到孟子的“自為”之學,不僅把人確立為自為的主體,而且和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一起,為我們今天提出的學本教育的“自為之學”奠定了深厚的傳統哲學基礎。
6、以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本(與科學發展觀、教育內涵發展、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能力為重等理念相呼應)
學習能力一般是指人們在正式或非正式學習環境下的自我求知、做事和發展的能力。學習能力通常被認為是其他能力之基礎。因為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有了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學習到知識後,就能形成專業技能,並進一步形成執行能力。所以説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
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兒童都應該具備與其年齡相應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學習效率、學習興趣和成績。學習能力高的兒童學習輕鬆,成績好;學習能力低的兒童則學習困難,成績差。大部分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學業問題,都和學習能力落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學習能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因此,學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教學改革也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教育內涵發展之路,立足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堅持能力為重。

學本教育特點介紹

1、突出學生
突出學生就是要突出尊重學生的生命本體,尊重教育科學,特別是要尊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在這樣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就可以具體化為,要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像生本教育“規定每堂課老師講話時間不超過十分鐘”一樣,通過硬性手段保障把更多時間交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上台發言、交流體會、自主學習。
2、突出自為
從詞意上講,自為包括以下幾點含義:“1.自己做;自己治理。2.自己做主,自作決定。3.自然而成。4.看待自己。為,認為。”
從哲學範疇解釋,自為即自覺,自由,指掌握了事物運動規律,按規律辦事。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自為是指一個人獨立地學習或處事,即當一個人學習或做事時,無論從動機、計劃、實施,到事後的反饋等全都出於自己,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命令或指示,被動地學習或處事。當然,自為也可以允許有其他人的參與,但是別人必須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作用也僅限於做一種配合與協作。由此可見,自為與自發、自覺是不一樣的。就拿我們吃飯做例,餓得慌的時候進餐是自發,完全按照習慣的進餐時間進餐是自覺,而在按照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實際作自己的調整,有自己的安排,就是自為。
為什麼要自為呢?因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處處面臨着挑戰,自發只能夠被淘汰,自覺也只能是隨波逐流,只有自為才能夠把握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地權衡利弊優劣,掌握好自己前行的方向與節奏,最終實現自我。
因此,突出自為就是要突出“師無事而生自學,師無為而生自為” 和“無為之教(教是為了不教),自為之學(學是為了非教)”。
3、突出會學
從現代教學論來看,傳統的教學思想,是把“教會”知識作為教學的主目標;而現代教學思想則把教會學生“會學”作為主攻方向。二者有相通之處,也有很大不同。相通在於:任何一種良好素質的形成,都是以相關的一定量的知識為基礎的。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教學思想,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都是必須的;不同在於: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放在誰的手裏。而只有交到學生手裏,才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某種素質有利。
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是一次學習的革命,是一次學習的飛躍。只有會學,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的獲取新的知識,不斷地把知識資源轉化為能力資源,才可能有自己的見地和創造。作為教師,要由努力的教好和教會轉變到努力的教會學生會學,“授人以漁”,這是教學思想的革命,而只有這樣的教學思想,才能給學生開闢一條會學的路子,才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不斷提高。因此,突出會學,就是要突出要求教師們能站在為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高度,為教會學生會學而積極努力。
4、突出學習力
學習力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和學習創造力等四要素。所謂學習力是指一個人、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能力和創造力的總和及綜合體現。學習力是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是人們獲取知識、分享知識、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是動態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標尺。
突出學習力就是要求教育教學要突出將重點放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力上,而不是放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以及考試分數的高低上,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保護、培育、激勵、發展學生的學習力。
5、突出發展力
發展力是指一個人的綜合發展能力。發展力是基於學習力的持續積累而發展生成的能力,是學習力發展良性循環的必然結果。學習力是發展力的基礎,但學習力不等於發展力。只有那種能夠把學習力上升並利用來為自己的未來發展進行謀劃,進而能夠有的放矢地予以有效執行的能力,才能夠稱得上是發展力。比如,對於一個善於學習並且學習成績出眾的學生,我們只能夠説,他有很好的學習力,但不能夠説,他有很好的發展力。只有當他能夠把這種學習力用來謀劃和實現自己的成長,即能夠並善於運用學習力來為自己將來的奮鬥目標(科學家、工程師、教師或醫生)服務時,這才稱得是發展力。從這個角度講,發展力是學習力的創造性運用。

學本教育理論淵源

1、中國傳統“以學為本”教育思想的現代復興
考察中國的學習史,我們可以發現,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學者們論述的有關“學”的思想中,表現“以學為本,因學論教”的“學本論”思想是非常突出的。“學本論”是我國古代學習思想、心理思想、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的綜合體現,“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既是我國古代教學思想之精華,又是當代各派教學改革的共同特徵。
2、生本教育的創立
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其特點包括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等方面。生本課堂的教學原則:先做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不教而教。生本課堂的教學過程:前置作業的設置、課前檢測題的設計、課堂學習的引導組織以及課後鞏固題的佈置。生本課堂的學習過程:領受——學生自學,完成前置性作業,領悟——課上小組討論,交流學習感受(學習所得和困惑疑問),提升——班級展示,把自主先學、小組討論的成果在全班展示。
3、“以學定教”理念的流行
“以學定教”是當前最流行並獲得最普遍認可的現代最先進教學理念之一。“以學定教”實際上體現着教師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的教學價值取向的轉變。“以學定教”不但引起了專家、學者以及普通教師的廣泛關注和研究,而且教學實踐成效顯著。“以學定教”最有影響力的教學基本模式:一是全國著名小學數學家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基本模式:“先練後講,練在課堂”;二是江蘇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提倡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4、新《教師教育標準》的醖釀
教育部尚在醖釀中的《教師教育標準》,對教師的入職標準有所提高,確立了“兒童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三大原則,將改變目前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工作的重心必須從“教會知識”轉向“教學生會學知識”,即所謂的“授之以漁”。
5、陶行知“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也是最具批評精神和開拓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曾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主張“智育注重自學”、“學非問不明”,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提倡“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的倉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學生有了這把鑰匙,便可以自動的去開發文化的倉庫和宇宙之寶藏”。

學本教育發展性

由“生本教育”到“學本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發展。
1、“‘生本教育’是與傳統的‘師本教育’相對應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倡‘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的價值觀,從學生這一生命實體的基本意義出發,高度尊重學生,開發學生的無限潛能,培養兒童在學習活動中的獨立性。”
2、“學本教育”是與傳統的“教本教育”相對應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價值觀,順應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發展趨勢,強調教師工作的重心必須從“教會知識”轉向“教學生會學知識”,即所謂的“授之以漁”。
3、“學本教育”是站在“生本教育”基礎上的新型教育理念,“學本教育”既與傳統的“教本教育”相對應,也與傳統的‘師本教育’相對應,並因此能夠站在“生本教育”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最新型的教育理念。

學本教育前沿性

1、因應時代發展
我們已經邁入的21世紀,是“學習化社會”,是知識經濟的世紀,是全球化深刻發展演變的世紀,是世界日益合作與激烈競爭並存的世紀,是各國綜合國力和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紀,是和平與發展的世紀,是高技術開發的世紀,是終身教育學習化社會的世紀,是智戰與商戰交織並以智取勝的世紀,是經科教一體化發展的世紀,是綠色發展的世紀,是高鐵高速發展的世紀。在這樣的時代發展形勢裏,只有那些終身接受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和進步。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因應形勢,塑造可持續發展的人,突出以學為本。
2、適應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於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即我們所常説的‘活到老學到老’。”
為什麼要適應終身學習?因為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髮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黨早在十六大報告就強調: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適應終身學習,突出以學為本。
3、順應教改趨勢
從黨和國家明確提倡素質教育,到實行新課程改革,到《綱要》的研究制定,再到教育部正在醖釀出台的《教師教育標準》看,轉變教學方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已越來越突出地成為當代教學改革不可逆轉的趨勢。研究表明,“學本論”不僅是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更是教育教學改革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必然是當前也是未來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正所謂“順勢者倡,逆勢者亡”,温家寶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也説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直信奉這樣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不在於老師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數學家或文學家,而是老師能給學生以啓蒙教育,教他們學會思考問題,然後用他們自己的創造思維去學習,終身去學習。”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順應教改趨勢,突出以學為本。

學本教育課堂教學模式

學本教育的內涵、特點、理論淵源、發展性和前沿性等,決定它的教學實踐模式必然要超越40分鐘小課堂的侷限,而呈現為一種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大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原則為“課前自學、課堂釋疑、當堂練評”。當前,這種尚在探索實驗中的大課堂教學模式基本環節包括:課前自學、課堂教學和課後拓新三部分。其中課堂教學環節又包括:課前導入、自學引饋、探究釋疑和當堂練評等四部分,其中第一個環節是輔助環節,後面三個環節是學本教育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具體流程圖如下:
課前自學———————————(課堂教學)———————————課後拓新
↓ ↓ ↓
前置引學——(課前導入——自學引饋——探究釋疑——當堂練評)——課後固強
課前自學又可稱為前置引學,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原來放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提前於課堂教學之前,進行前置性自學。課前自學一般需要在課堂自學中逐漸養成,並由低年級往高年級逐漸深化,因此,進行這種前置性學習,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不僅要準確地、明確地揭示課前自學的目標,還要指導學生自學,教給學生必須的自學方法,使學生明確自學的目標和要求,總之一句話:要讓學生會學,並能基本掌握前置自學的知識和技能要點。如果出現課前自學確有困難或不能達到如期效果的情況,還要注意調控好課前自學與課堂自學的關係,切實提高前置引學的實效性。因此,在“課前自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通過一定的措施,不斷鼓勵和促進學生有效完成自學任務。
課後拓新也可稱之為課後固強,主要是指在課後要對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及時的拓展創新和鞏固強化。温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這是科學學習的起碼要求,也是尊重學生生命本體及其心理認識發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學本教育的教學雖然是大課堂教學模式,但核心仍在課堂。因此,其課堂教學環節的構成必然要突出體現學本教育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課前導入:這是輔助環節。一般的課堂教學都有,通常只用很短的時間去完成。
自學引饋:即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學並把自學的信息進行反饋。自學引饋首先是引導,然後才是反饋,二者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之所以把引導放在第一位,突出教師引導,就是要求教師不能聽任學生隨意、自由地反饋自學信息,而要運用教學目標來引領學生自學信息的反饋,進而在教學目標與學生反饋的自學信息的差異之間,尋找和生成課堂探究釋疑目標。
探究釋疑: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在自學引饋環節中生成的學習疑點進行自主探究,解釋消除疑問。在這個環節,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究釋疑,教師要注意做到“雙突”“三明”。所謂“雙突”,就是既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又要突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所謂“三明”:一是明確探究釋疑的內容。探究釋疑的內容應該是學生自學後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學中暴露出來的主要的傾向性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通過自學已掌握的,儘量不教。二是明確探究釋疑的方式。要注意師教生與生教生的有機結合,儘量是生教生,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教師主要是評定對不對,完整不完整,對“不對”或“不完整”的教師要幫助更正或補充。三是明確探究釋疑的要求。要不折不扣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不能就題講題,只講答案,而要探究出規律,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還要提醒學生預防運用中可能出現的毛病,從理論到實踐為學生架起一座橋樑,以免學生走彎路。
當堂練評:指當堂練,當堂評。教師要保證練和評的時間在25分鐘左右,不得少於20分鐘。這一點,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裏,強調的是“當堂訓練”,即“當堂練”。而我們除此之外,還要強調“當堂評”,即當堂評價、評講或評改。所謂“當堂練”,就是要讓學生當堂就能夠迅速、有效、有時間保障地進入到實踐中,把剛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訓練的內容就重在應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不輔導,學生不請教,猶如“實彈演習”。“當堂練”之後,我們馬上進行“當堂評”,評的形式包括評價、評講或評改等,可以是教師評,也可以是學生互評,如果練習是學生用作業本的形式做的,還可以讓學生互相評改,或者先由教師評小組中的一個學生,再由這個學生評小組中的其他學生,輻射開來。這樣的教學,將特別有利於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有效掌控後進生,有效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有效減輕學生過重的課外作業負擔, 並有效加強課外作業的針對性,切實提高課外作業效果。

學本教育對比生本教育

(一)概念不同
1、嘗試教學法是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邱學華老師首先提出並付諸應用,爾後又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列入國家“八五”規劃課題,其特點是“先練後講”,即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2、“先學後教”是江蘇泰興洋思中學獨創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先教後學、課後作業”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一堂課總要從“先學後教”的“學”字開頭,這個“學”是自學的意思,“學”是學生帶着教師佈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而是先讓學生自學。學生不是盲目地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師的指導必須符合“四明確”要求: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
3、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與師本化、灌注性教學相對立。
4、“學本教育”是由陳慶創立的與“教本教育”相對立的教育理念。“學本教育”是指立足於現代先進教育理念和素質教育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學生的生命本體,為學生會學、樂學、善學而設計,並以促進學生的幸福成長和終身可持續和諧發展為歸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
(二)創立時間不同
1、嘗試教學法於1982年誕生。
2、“先學後教”誕生的具體年份不詳,大概於1990年前誕生。
3、生本教育於1999年誕生。
4、學本教育於2011年誕生。
(三)內涵不同
1、嘗試教學理論的內涵包括:(1)學生先嚐試;(2)教師後教學。
2、“先學後教”的內涵包括:(1)學生先學(自學);(2)教師後教(點撥);(3)當堂訓練(檢測)。
3、生本教育的內涵包括:(1)以學生為本;(2)以生命為本;(3)以生動為本;(4)以生長為本。
4、學本教育的內涵包括:(1)以學生為本;(2)以學習為本;(3)以主體性學習為本;(4)以會學為本;(5)以自為之學為本;(6)以學習能力為本。
(四)特點不同
1、嘗試教學理論的特點是:(1)先試後導;(2)先練後講。
2、“先學後教”的特點是:(1)面向所有學生,尤其要關注後進學生;(2)目標明確,時間管理嚴格;(3)緊扣目標要求,重視學情反饋;(4)高度重視課前的備課、預習和課後的作業、輔導等各個環節,將課內外的教學活動統一為一個有機整體;(5)整個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説都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機過程;(6)來自普通的農村學校的實踐,樸實易行,可供借鑑。
3、生本教育的特點是:(1)突出學生;(2)突出學習;(3)突出合作;(4)突出探究。
4、學本教育的特點是:(1)突出學生;(2)突出自為;(3)突出會學;(4)突出學習力;(5)突出發展力。
(五)教學原則不同
1、嘗試教學理論的教學原則是:一、嘗試指導原則;二、即時矯正原則;三、問題新穎原則;四、準備鋪墊原則;五、合作互補原則;六、民主和諧原則。
2、“先學後教”的教學原則是:解放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
3、生本教育的教學原則是:先做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不教而教。
4、學本教育的教學原則是:授人以漁、自為之學、課前自學、課堂釋疑、當堂練評。
(六)學習過程不同
1、嘗試教學法的五步教學程序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不斷啓發指導下以及學生不斷地嘗試中逐步完成的:(1)提出問題→(2)學生嘗試→(3)教師指導→(4)學生再嘗試→(5)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也反映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客觀性。
2、“先學後教”的學習過程是:(1)“先學”,即學生看書(讀書)、檢測;(2)“後教”,即學生更正、學生討論、最後教師點撥;(3)“當堂訓練”,即當堂完成作業。
3、生本教育的學習過程是:(1)領受——學生自學,完成前置性作業;(2)領悟——課上小組討論,交流學習感受(學習所得和困惑疑問);(3)提升——班級展示,把自主先學、小組討論的成果在全班展示。
4、學本教育的學習過程是:(1)目標指引;(2)自學感悟;(3)發現問題;(4)探究釋疑;(5)訓練提高。
(七)教學過程不同
1、嘗試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是:(1)出示嘗試題;(2)自學課本;(3)嘗試練習;(4)學生討論;(5)教師講解。
2、“先學後教”的教學過程是: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當堂佈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後不留作業。“先學後教”的“教”字,不是老師真正意義上的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判,個別不會做的由教師指導。
3、生本教育的教學過程是:(1)前置作業的設置;(2)課前檢測題的設計;(3)課堂學習的引導組織;(4)課後鞏固題的佈置。
4、學本教育的教學過程是:(1)目標指引;(2)自學引饋;(3)探究釋疑;(4)當堂練評;(5)課後拓新。
(八)大課堂教學(課堂內外的教學)理念不同
1、嘗試教學法的大課堂教學理念無顯著體現。
2、“先學後教”的大課堂教學理念無顯著體現。
3、生本教育的大課堂教學理念無顯著體現。
4、學本教育的大課堂教學理念有顯著體現,大課堂教學理念由“課前——課堂——課後”三環節構成,包括:(1)課前自學(前置引學);(2)課堂教學;(3)課後拓新(課後固強)。
(九)小課堂教學(課堂內的教學)模式不同
1、嘗試教學法的小課堂教學模式是:(1)基本訓練;(2)導入新課;(3)進行新課;(4)鞏固練習;(5)課堂作業;(6)課的小結。
2、“先學後教”的小課堂教學模式是:(1)課堂導入;(2)先學;(3)後教;(4)當堂訓練。
3、生本教育的小課堂教學模式是:(1)課堂導入;(2)領受;(3)領悟;(4)提升。
4、學本教育的小課堂教學模式是:(1)課堂導入;(2)自學引饋(由低年級往高年級逐漸把課堂自學引向課前自學);(3)探究釋疑;(4)當堂練評。
(十)核心理念不同
1、嘗試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可以表述為:先練後講,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練習為主。2000年10月,邱學華完整地提出了“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的新觀點,形成了嘗試教學理論的核心。
2、“先學後教”的核心理念可以表述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讓每一位家長放心。從上課到下課,學習的過程全部都是學生自學,教師由講授者變成組織者,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不是一種方法,而是一個原則,要真正把學生解放出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人人蔘與,個個展示,體驗成功,享受快樂。
3、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先學後教,先練後講,以致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4、學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授人以漁,課前引學,先學後教,當堂練評,以達到“無為之教”(教是為了不教)和“自為之學”(學是為了非教)的目的,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基。

學本教育創立人

通過學本教育與生本教育等的比較,相信大家不難發現並理解這幾種教育理念在概念、內涵、特點、教學原則、學習過程、大課堂教學的體現、小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核心理念等方面的具體異同,不難理解學本教育理念的特色和先進性所在,在此我就不再贅言了。
但我必須表明,以上關於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和生本教育等的具體內容,是我在桂平教育信息網發表了我的《淺談學本教育》(5月3日 桂平教育信息網 教師園地 下同 )一文之後,才真正蒐集的。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由於承蒙教育同仁的點撥,也為了首先弄清自己關於學本教育與生本教育有何本質不同的疑問,而開展了對這幾種教育教學理念進行比較研究的。以上各具體比較內容,除了學本教育由於系我個人創立的原因而全部出於原創外,其他包括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和生本教育等在內的內容,都是通過各種方式——主要還是通過網上搜索得來的,來源或許不夠權威;內容或許不盡全面,甚至於不盡確切。這些在所難免的遺憾,都是由於我的個人研究條件比較有限以及研究時間比較倉促造成的。之所以要明確地提出這些遺憾,在於我個人敢於坦承:我自己對於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和生本教育等的研究還很膚淺,包括學本教育在內,還有很多東西要向廣大教育同仁和朋友請教,希望大家不吝賜教!
但與此同時,我卻不得不談一談對於學本教育的總體感覺和堅持:
首先,學本教育的最大特色在於它的前沿性。
學本教育是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即使我今天不創立,也遲早有其他人來創立。
前沿性常常依存於時間性。從以上幾種理念的誕生時間看,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創立得最早;其次是蔡林森的先學後教;第三是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最後是我的學本教育。誕生時間也許不能反映什麼,但我想強調一點,就是這四個理念誕生的時間差所能反映出來的社會發展形勢“差”,特別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客觀實際情勢“差”。我們知道,嘗試教學法誕生20世紀80年代初;之後大概十年,即20世紀90年代初,正式誕生了蔡林森的先學後教;又之後大概十年,即於1999年,正式誕生了生本教育;再接着又過了十年多,到了2011年初,才又正式誕生了學本教育。大家是不是已經注意到,這幾個理念的誕生時間差大概就是十年,即自從嘗試教學法之後,大概每隔十年,才誕生之後的新理念。
十年是什麼概念?十年之內,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發展又是何等的深刻!就拿教育來講,在嘗試教學法創立的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甚至於還沒有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就更加不要説素質教育改革了;在誕生蔡林森先學後教理念的20世紀90年代初,素質教育還僅僅處於上層建築的“襁褓”之中;在誕生郭思樂生本教育的1999年,我國的新課程改革還沒有正式啓動;而在學本教育誕生的今天,即2011年的今天,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鋪開,得了一個“輪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也已制定完畢並正付諸實施之中,由教育部主持的擬對教師的入職標準有所提高,確立了“兒童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三大原則,將改變目前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工作的重心必須從“教會知識”轉向“教學生會學知識”,即所謂的“授之以漁”的新《教師教育標準》也正在醖釀出台中……
時間性往往決定着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差異性。客觀地説,任何教育理念的誕生,都不可能離開特定的社會和教育背景。我堅定地相信,因時間差而導致的特定的社會和教育背景,既是這些教育理念誕生的土壤,也是這些教育理念最基本的和第一位的特色——也就是這些教育理念的前沿性所在。學本教育,作為一個教育理念,它的前沿性,正如我在《淺談學本教育》裏所言:一是因應時代發展;二是適應終身學習;三是順應教改趨勢。我想,由於創立的年代背景不同,學本教育的這些前沿性,恰恰正是前面幾種教育理念所根本不能比擬的。
其次,學本教育與生本教育的最大不同在於它的內涵。
生本教育的內涵包括四個層面:一是以學生為本;二是以生命為本;三是以生動為本;四是以生長為本。學本教育的內涵包括六個層面:一是以學生為本;二是以學習為本;三是以主體性學習為本;四是以會學為本;五是以自為之學為本;六是以學習能力為本。
生本教育認為:實踐生本首先要以學生為本,其次是以生命為本,第三以生動為本,第四以生長為本。這是對生本教育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認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實施生本教育闡明瞭道路。
具體到各個層面,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它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以全體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我國的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衡,但是生本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儘量克服客觀情況帶來的困難,積極的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而以生命為本,則要求將學生作為具有個性的“人”來對待,改正過去將學生視為“未長大的成人”的錯誤觀念。瞭解學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充分發揮其潛能。在這個意義上,生本教育是讓學生能夠展現其生命潛能的教育。以生動為本,顧名思義,是要提高課堂的生動性,讓學生能夠自發的熱愛學習,喜歡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這對長久以來的填鴨式教育是一種很好的糾正,學生只有自覺主動的學習,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任何強迫式的教育只能帶來一時的利益,造成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影響學生的一生。以生長為本,旨在讓學生找到適合其生長與發展的方式,教師就好比是園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修剪、調理,其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夠像小花小樹那樣健康茁壯的成長。這便是生本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與理解的重點。只有這樣,教師們才能準確的把握生本教育的內涵,從而更好的實施生本教育,將之付諸於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本教育認為: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主流理念。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主張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關照人的發展。
“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發端於上世紀中葉的美國。50多年來,形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這期間湧現的終身教育、合作教育、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現代教育思想無不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
我國新課程和《綱要》均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我國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飛躍。這涉及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教育問題,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根本分歧在於:教育是為了人,還是為了社會?因此,學本教育理所當然必須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將人作為教育的歸宿和出發點,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從德、智、體、美、勞、創等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以學生為本,意味着必須尊重學生的生命本體,將學生作為生命中的人,身心發展中的人,個性發展中的“人”來對待,總之一句話,要將學生當作學生看待,要了解學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學生特有的個性,提供適合於學生的教育,幫助學生充分發揮其生命潛能。
以學生為本,還意味着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和學習特點,尊重科學學習的客觀規律,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必須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願意學、樂於學、善於學。
以學生為本,更意味着必須尊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學生科學成長的客觀規律,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基。這也是學本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由上可見,學本教育以學生為本的內涵,實質上已經可以並最終能夠包含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四點內涵,其他五點內涵,包括以學習為本、以主體性學習為本、以會學為本、以自為之學為本、以學習能力為本等,則自然而然地成為學本教育與生本教育的最大不同,也是兩者之間最根本、最本質的區別。
第三,學本教育的最大亮點就是它的大課堂教學理念。
在教學的具體實施方面,無論是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還是生本教育,它們強調的都是傳統的課堂之內的教學,而對於包括課堂內外,特別是課堂之前的教學,實質上就是學生的自學,雖不能説完全沒有,但卻可以這樣説,它們強調的並不多,確切地説,它們並無具體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策略的體現。關於這一點,通過對它們的課堂教學理念、模式和實踐案例等進行對比研究,我們並不難發現。
而實際上,學生的學習不僅在課堂之內,更在課堂之外,而且課堂之外的學習,恰恰正是學生形成學習能力,不教而能學,自為而學的重要載體。學生遲早要離開教師,學生始終要終身學習,這不僅是客觀規律,也是形勢使然。這就需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形成學習能力,真正做到自為而學。因此,我們的教學——包括任何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都不但應該而且必須超越課堂之外,貫穿課堂內外
嘗試教學法、先學後教和生本教育等在課堂教學上的這一點輕淡,不能不説是我國現代教育教學理念與實踐發展進程中的一大遺憾。也正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説,學本教育的最大亮點就在於它的大課堂教學理念。
當然,正如我在《淺談學本教育》一文中所説:
學本教育的內涵、特點、理論淵源、發展性和前沿性等,決定它的教學實踐模式必然要超越40分鐘小課堂的侷限,而呈現為一種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大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原則為“課前自學、課堂釋疑、當堂練評”。當前,這種尚在探索實驗中的大課堂教學模式基本環節包括:課前自學、課堂教學和課後拓新三部分。其中課堂教學環節又包括:課前導入、自學引饋、探究釋疑和當堂練評等四部分,其中第一個環節是輔助環節,後面三個環節是學本教育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具體流程圖如下:
課前自學———————————(課堂教學)———————————課後拓新
↓ ↓ ↓
前置引學——(課前導入——自學引饋——探究釋疑——當堂練評)——課後固強
課前自學又可稱為前置引學,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原來放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提前於課堂教學之前,進行前置性自學。課前自學一般需要在課堂自學中逐漸養成,並由低年級往高年級逐漸深化,因此,進行這種前置性學習,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不僅要準確地、明確地揭示課前自學的目標,還要指導學生自學,教給學生必須的自學方法,使學生明確自學的目標和要求,總之一句話:要讓學生會學,並能基本掌握前置自學的知識和技能要點。如果出現課前自學確有困難或不能達到如期效果的情況,還要注意調控好課前自學與課堂自學的關係,切實提高前置引學的實效性。因此,在“課前自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通過一定的措施,不斷鼓勵和促進學生有效完成自學任務。
課後拓新也可稱之為課後固強,主要是指在課後要對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及時的拓展創新和鞏固強化。温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這是科學學習的起碼要求,也是尊重學生生命本體及其心理認識發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由上可見,學本教育的大課堂教學模式,核心在課堂,根本在課外,方法在授人以漁,策略在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目標在於學生的自為之學,歸宿在於學生的幸福成長和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