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佗城學宮

鎖定
學宮文化研究專著《學宮時代》稱,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只有河北定州和廣東龍川兩地還是學宮與考棚並存。
中文名
佗城學宮
專    著
《學宮時代》
佔地面積
7287 m²
位    置
佗城鎮小東門

目錄

佗城學宮簡介

學宮文化研究專著《學宮時代》稱,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只有河北定州和廣東龍川兩地目前還是學宮與考棚並存。佗城學宮位於佗城鎮小東門,是歷朝祭孔的廟宇和管理儒學的機關,亦稱孔廟。據舊 志記載,龍川縣於唐代始建學宮於城北。現存的孔廟建於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佔地面積7287平方米,建築規模極為宏偉。廟前有照壁、長 廊、丹墀路、泮池、大門、欞星門;兩側為東西廡廊;正中為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五王殿等。各自獨立建築,又渾然一體,設計新穎,構築 奇特,顯示出中國古建築工藝的高超。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清嘉慶元年(公元1790年),御頒“至聖先師大成殿”的金匾懸掛於殿門上。清末民初,廟宇曾一度被縣行政機關佔用,後劃給縣立第一高級小學作校舍。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尚存,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且勒石標誌。
但是隨着時光的流逝,佗城學宮在時間的長河裏漸漸流逝。
保護修繕 千年古城重拾精彩。
對千年古城留下的珍貴遺產,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在佗城調研時指出,龍川縣要在對佗城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切實保護好文物遺產,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進行古城旅遊開發龍川縣文化局王局長也向記者公佈了佗城保護和修繕方案。根據方案,河源將斥巨資打造南越王趙佗這一旅遊品牌。主要是全面規劃和修護佗城古蹟,全面推介佗城、南越王以及河源深厚的客家文化淵源。
目前,南越王廟和學宮,已依據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初步修繕,考棚及南越王故居附近的民宅也由政府出資收回,準備統一修繕和處理。接下來,佗城總共80餘處文物古蹟都將按相關法規進行有效的保護和修繕。王局長稱,首期工程擬投資2900萬元,
請來專家對佗城的文物古蹟作整體規劃,重點修護學宮越王井、越王廟和考棚等重點古蹟,興建趙佗文化廣場,百姓街、百家祠則鼓勵居民在政府統一規劃下修整。而整個佗城的修護則要持續至2012年,涉資1。5億元。
當年,古龍川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原文化進入嶺南的重要要塞,成為百粵首邑;而今天,龍川又成為貫穿中國南北大動脈——大京九鐵路,嶺南最北的一個樞紐大站。歷史的輪迴將引領龍川進入另一種繁華。

佗城學宮古代印記

學宮與考棚科舉文化的印記
在古代,人們是怎樣上學,又是怎樣考試的呢?在佗城,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因為,佗城是全國至今罕有完整保存古代學宮與考棚之地。影響中國1300年的科舉文化,在佗城有着基本完整的建築再現。
作為嶺南地區最早設置的縣份之一,趙佗催發嶺南文明發祥萌芽後,龍川縣就開始重視人文、教育的傳承與延續。在唐代,龍川就創建了學宮,宋代多有本地及客寓龍川的飽學之士建立書院,明清時更是普設社學、義學。自唐以來,龍川地區人文蔚起,科第蟬聯。據初步統計,自唐至清,計有進士28人,舉人112人(含武舉),貢生164人,秀才2000多人。
學宮,是全國各地祭祀孔子並由唐時起同時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成為地方官學的泛稱,擔負傳承文化、施行禮樂的教化職能。
1000多年的風雨滄桑,龍川學宮多有變遷。龍川學宮始建於唐,南宋時一些循州官員都對學宮修葺過。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龍川學宮遭到兵燹。明代前期,當地官員重建學宮,規制悉備。但到了清朝順治年間,學宮又被攻城的賊寇毀壞。原學宮還有照壁、泮池、戟門、東廡、西廡,現存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都是在清康熙年間重建的。
我們現在佗城看到的龍川學宮,是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葺後,再於2006年經龍川縣重新維修後的模樣。
重修後的龍川學宮基本是修舊如舊,整體色調沉穩。大成殿前的仿古磚凹凸不平,一塊年代久遠浮雕着游龍的大石板仍照舊制鋪在殿前台階中間。這塊有着美麗圖案的浮雕,曾是近在咫尺的佗城中心小學孩子們的玩耍之處。
大成殿重檐四出,周圍是花崗石柱礎墊託的大柱,樑架和斗拱間雕刻有蓮花、龍頭、捲雲等紋飾。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端坐在清康熙帝御書“萬世師表”金字牌匾下,雙手交互放虛拱於胸前,面容肅穆。
想當時,孔子讓學生各自説出自己的理想,曾點説了他的理想生活:“暮春的時候,穿着春天的服裝,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一起到沂水邊去洗澡,到舞雩台去吹風,再唱着歌走回家。”孔子嘆着説:“我贊成曾點的想法啊!”
安定祥和的世界,是孔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精神動力。受太多因素的牽制,他在政治上無法成功,而在30而立時開辦私學的舉動,卻成就了他偉大的一生。
明倫堂是學宮的講堂,擺得端端正正的一張張造型簡潔的桌凳,若走進時空隧道,或許就看見了眾多古時的青少年,正認真地跟着夫子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明倫堂再進去,便是尊經閣,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裏面藏的都是經史子集等各類經典。但重修後的學宮裏面沒有了藏書。
整個學宮建築宏偉莊嚴。站在大成殿門前,仰望蒼穹,鴻飛冥冥。這時候,一股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壯懷便油然而生。
考棚離學宮不遠,在佗城西門。
龍川考棚是全國現存為數甚少的科舉考試場所,這為研究明清科舉考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自龍川創建考棚後,當時和平、連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不少童生都到此赴考。
陰雨中,我們走進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二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的龍川考棚。經過了多次政治風雲,考棚數次改變用途,現存考場兩棟、辦公室及宿舍各一棟,佔地約6000平方米。
1929年出生的黃伯鑑仍記得小時候所見的考棚:“很漂亮,裏面都是木傢俱,後來好多拆了,木製丁字架也沒有了。我還是小孩子時,那裏已是龍川第一中學,最大的考場做了會議室。”學校遷走後,這裏又做了製藥廠。1986年,考棚公佈為龍川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在龍川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藥廠搬遷,考棚小修。
“能保存下來不容易啊!”佗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開發辦公室(簡稱佗保辦)的工作人員慨嘆道。在最大的考場,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毛澤東頭像,文革時,這裏曾是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重要陣地。
考棚裏已經沒有了當時的木格間和桌椅,顯得很是空曠。幾根並不粗大的木柱支撐着高高的瓦面,牆壁離地約1米處嵌着挺現代化的大窗子,給考場帶來明亮的自然光。這些柱子大約離地2米處有個小方格,正與對面的牆上的一些木板痕跡對應,可看出,這裏曾榫有一塊高約2米的木板。同行的佗保辦工作人員介紹,當年每一個窗口都對應有一個高2米、寬1米、深1.3米的號房單間,是考生日間考試、夜間住宿的地方。
清末(1905年)廢除科舉後,這裏做了學堂,著名文藝評論家蕭殷等不少龍川近現代著名人士都曾在這裏就讀過。
考場外,兩棵玉蘭樹枝繁葉茂,地上亂石鋪地,蒲公英從磚縫裏探出了毛茸茸的腦袋。不遠處,幾户人家房頂上飄起了炊煙,一些小孩揹着書包嬉鬧着歸家。人們的生活在繼續,崇文重教的傳統一脈相承.
2008年6月7日   河源日報 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