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龍飛

(哈爾濱天鵝美術公司經理)

鎖定
孫龍飛(1961~ )原名孫鑠。筆名孫海艦,字銘。山東曹縣人。畢業於黑龍江省北開藝術學院。歷任哈爾濱青年工藝美術廠美工。哈爾濱天鵝美術公司經理,哈爾濱時代廣告公司文案編輯等職。
中文名
孫龍飛
別    名
原名孫鑠
出生日期
1961年
畢業院校
黑龍江省北開藝術學院
出生地
山東曹縣

孫龍飛人物簡介

世界硬筆書法家協會、中華硬筆書法家協會、中華成功者研究會、當代藝術家聯誼會會員,中國川夫書畫院院士,中華藝術協會特邀顧問,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孫龍飛主要成就

作品多件被日本、新加坡、韓國、加拿大等國和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收藏。曾在國內外書法大賽中獲獎100餘次,其中全國“王羲之杯”書法大賽獲特別獎,中華總工會成立70週年書畫賽獲一等獎,國際硬書大賽獲銀獎,國際藝林大賽獲硬筆銀獎、軟筆金獎,國際硬筆書法大賽獲國際銀獎;中外當代書畫藝術家書畫精品展,榮獲金獎;國際藝術碑林精品大賽獲硬筆銀獎,軟筆金獎;國際文學藝術作品博覽會榮獲國際特別等級獎。中外當代書法藝術家入選賽獲金獎,中國國際文學藝術作品博覽會獲國際特別等級獎。曾獲“國際書畫篆刻藝術名人”等稱號。作品、傳略輯入《國際現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國際現代書法集》、《中外當代書畫藝術家大辭典》、《國際硬筆書法家大辭典》、《世界藝術家大辭典》、《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中華成功者》等。 [1] 

孫龍飛社會評説

孫龍飛要是戳在人堆裏,你很難把他認出來,但他寫的字卻能讓你看上一眼就再也忘不掉,就連他的書法理論也顯得另類——
“數字化”書法
在數字化時代,孫龍飛提出了他的“數字化”書法。什麼是數字化書法?這是採訪孫龍飛前,記者心中最大的疑問。
6月16日,記者一見到孫龍飛,就急不可待地拋出了這個問題。孫龍飛沒有直接回答。他走到案台前,鋪紙、蘸墨、提筆,凝神片刻後,奮筆疾書。一行狂草一揮而就。寫的是一句詩——飛起玉龍三百萬。“你仔細看看,這裏面藏着什麼?”孫龍飛指着墨跡未乾的字説。
“這個一説就破。”孫龍飛説:“漢字千變萬化,但草書講究化方為圓,一氣呵成。你看,這一個個草書的漢字其實都可以象形為9個阿拉伯數字。比如,這個草書的‘飛’字是由‘2、2、3’組成的,這個‘龍’字是由‘2、3、6’組成的。每一個草書漢字都可以這樣象形拆分,這就是我説的‘數字化’書法。”
眼前的孫龍飛是一個身材瘦小、戴着一副大眼鏡的普通中年人,嗓音略帶沙啞,看起來貌不驚人。可一談到書法,他就興奮起來,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簡單説,‘數字化’書法就是以數字為代碼,將漢字進行理順、分項、組合,將阿拉伯數字運用到漢字書法之中。”
儘管孫龍飛解釋了什麼是“數字化”書法,可記者心中仍有疑問。“對草書漢字進行這樣的數字化拆分有什麼意義嗎?”記者問。“當然有意義。如果你學過草書,就會領悟到這種數字化拆分的好處。”孫龍飛説:“它可以使初學者迅速地掌握草書的筆法和結構,快速入門。這是我在學寫草書中頓悟出的一個法門。”
對孫龍飛來説,“數字化”書法只不過是他學字過程中悟出的竅門,而更令他得意的則是其獨樹一幟的“個性雜揉體”書法。“寫字如參禪,重在頓悟。”孫龍飛説:“我在書法上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拘一格、道法自然。”
塑料布上練字
孫龍飛,字銘陽,號旭謙。現為世界書法家協會草書理事、世界藝術家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川夫書畫院、國際青年書畫家聯合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會員。
儘管孫龍飛只有39歲,但他看上去至少比實際年齡大上10歲。“我走上書法藝術之路,全靠的是自學。”孫龍飛説。談起自己艱辛的練字經歷,他不勝感慨。
孫龍飛出生在山東省曹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家境貧寒。父母只有小學文化,家裏5個孩子,只有他一個男孩。上小學時,孫龍飛就對寫字有濃厚的興趣,那時在他心裏還沒有書法的概念,只是愛寫,每天抄《新華字典》。由於字寫得好,班裏的黑板報都是由他寫的。
上中學後,孫龍飛開始迷上了書法。家裏太窮,買不起毛筆、宣紙。孫龍飛想了一個辦法,他和父親從墳地搬來一塊石碑,用麻繩綁成筆,蘸着泥水在碑上練字,寫滿了就用水一衝。“那時我最喜歡在下雨天練字,邊寫邊被雨水衝淨了,省得洗碑了。”孫龍飛回憶説。
後來,為了練字,孫龍飛還特意買了一塊塑料布,用墨汁在上面寫,寫了就擦掉。那一段,他寫字如痴如迷,就連給家裏放羊時,撿起根樹枝也能在地上寫上小半天。初中還沒畢業,孫龍飛寫字在全縣就已經小有名氣,每到春節前,鄉親們就拿着紅紙來找他寫春聯。對此,孫龍飛從不推辭,有時一寫就是幾十幅,一直寫到手腕發酸。
1985年,孫龍飛來到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在這期間,他系統地學習了各個流派的書法。楷書以顏真卿《多寶塔》為主要範本;行書以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臣稿》等碑帖為主要範本,遍臨蘇、黃、米、蔡多家;草書以王羲之《十七帖》、懷素《自敍帖》、張旭《古詩四首》、孫過庭《書譜序》為主要範本;篆書以《泰山刻石》、《石鼓父》等碑帖為主要範本。這些名帖他都臨摹過不下百遍。
雜揉百家
“三十歲前我以臨帖為主,三十歲後我開始嘗試寫自己的字。”孫飛龍説:“有一次看了鄭板橋的以畫法入書法的‘六分半書’,我愛不釋手,由此想到,我能不能創出一種雜揉各家各派、各種筆法、墨法、章法的新書體呢?”
1994年,孫龍飛在一次全國書法大賽上的參賽作品中破天荒地揉合了草書和漢隸兩種字體。這幅作品一炮打響,引起關注,並被一名日本人高價購走收藏。從此,孫龍飛在“個性雜揉體”書法探索之路上越走越寬。
“從1995年起,我就開始有意在書法上進行‘雜揉’,有時一幅字裏會嘗試出現5種以上的字體。”孫龍飛説:“當然,‘雜揉’不僅僅是字體的揉合,我還試着將濃、淡、枯、濕、燥、潤這六種墨法,中鋒、側鋒、文筆、武筆、頓筆等160種筆法,以及疏密、粗細、輕厚等章法同字體、風格統統打亂,自由組合,我稱這為‘特異揉合體’,這是我的獨創。”
近十年來,孫龍飛獨樹一幟的“個性雜揉體”書法先後在國內外百餘次軟、硬筆書法大賽中獲獎。其中在全國王羲之杯書法大賽上獲特別獎;在中華總工會成立70週年書畫大賽中獲一等獎;在國際現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入選評比獲世界銅獎;在中外當代書法藝術家入選賽上獲金獎;在國際藝術碑林大賽中獲軟筆金獎、硬筆銀獎。其作品被日本、新加坡、韓國、加拿大、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國家和地區收藏。多幅作品入選《國際現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中外書畫藝術家作品集》、《中國當代書法家大辭典》等二十餘部典集與辭書。
提到自己的藝術探索,孫龍飛認為自己在書法領域只是初窺門徑。“若要在書法藝術領域做出成績,除了紮實的功底、廣博的學識,更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孫龍飛説。
參考資料
  • 1.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異天、戈德主編《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第五卷(上),3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