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福麟

鎖定
孫福麟(1903-1967),別號鋭周,河北青縣人。生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畢業於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歷任閻錫山晉軍排、連、營、團、旅、師長。1941年3月28日任第八十三軍軍長。1943年2月10日授少將銜。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第四十三軍副軍長、太原警備司令、第十五兵團副司令。1949年4月24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1967年逝世。著有《晉東南上黨戰役閻錫山部被殲回憶》。 [1] 
中文名
孫福麟
出生日期
1899年2月10日
逝世日期
1968年9月23日
畢業院校
陸軍大學特別班第1期
職    業
中將
出生地
河北青縣

孫福麟生平履歷

孫福麟,字鋭周,1899年2月出生,河北青田人。1915年考入北洋政府混成模範團第2期步科。1917年畢業分配到陸軍第9師,任第34團第12連排長。
1924年任國民第3軍第1混成旅第2團第1營營長。
1926年任國民第3軍第1師第2團團長。討赤戰爭後一度離開軍界,任綏遠都統傅炳臣參議,後投奔晉綏軍王靖國部任營長。
1928年進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1期學習。次年,任晉綏軍第15軍第2旅第2團團長。中原大戰期間所部被中央軍包圍繳械,隻身逃回太原,後任太原綏靖公署參謀。
1932年3月任晉綏軍軍事整理委員會教育科長。1933年4月任第70師第215旅第430團團長。
1939年任第83軍第206旅旅長。1940年8月任第83軍第66師師長。1941年3月任第83軍軍長、第2戰區司令長官部高參室主任等。
1946年1月任第43軍副軍長兼太原警備司令。1947年夏任山西省保安副司令。
1948年11月任第10兵團副司令官,是年12月調任第15兵團副司令官。
1949年4月在太原被俘。1952年獲釋。
1966年9月在河北青縣病逝。 [2] 

孫福麟早年經歷

孫福麟,字鋭周,河北省青縣李家鎮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2月10日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裏。父親孫東瑞,除種幾畝薄地,還要經常到百里以外的海堡挑小魚蝦來賣,才能勉強維持生活。所生子女11個,最後只剩孫福麟兄妹二人。
孫福麟於1906年入小學讀書,1913年高小畢業,學校附近的文廟駐有軍隊,由於當地尚武風氣的影響,孫自幼愛好武術,上學時常到駐有軍隊的軍營中去玩,引發了他對部隊生活的嚮往,從軍當兵成了他追求的理想。 [3] 

孫福麟投身軍旅

1915年冬天,他從一位連長口中得知,北京招考士官生,便決意前往。但其父母因只有他這一個兒子,不肯答應。他就千方百計苦苦央求。二老無奈,勉強應允。他隻身到北京,終於考入中央陸軍混成模範團第二期步科。從此,開始了他朝思暮想的軍營生活。時年16歲。
次年,袁世凱因復辟稱帝失敗,憂鬱而死。模範團由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接管。1917年10月,孫福麟在模範團畢業,分配到陸軍第九師三十四團十二連任中尉排長。此時正是粉碎張勳復辟後不久,師長是魏宗瀚。
1918年,孫福麟被提升為十二連上尉連長,所在部隊曾調往福建莆田,協助福建省督軍李厚基抵抗孫中山的護法軍。之後,又調到山東東明縣剿匪,後又調到保定駐防。此後幾年,局勢一再動盪變化。1923年,曹琨賄選為大總統,直係軍閥掌握了北京政府。
孫福麟所在的第十六混成旅是曹琨為了擴大嫡系勢力,從孫嶽的第十五混成旅中將自己侄子曹世傑的一個團拉出來擴編成的。1924年3月孫福麟晉升為陸軍第十六混成旅補充團一營少校營長。
1924年9月,又爆發了第二次直奉大戰。直軍將領馮玉祥聯合孫嶽、胡景翼倒戈吳佩孚,回師北京,軟禁總統曹琨,發動了北京政變。從此,倒戈部隊改稱為國民軍,從直係軍閥中分化出來。曹世傑旅在保定被孫嶽部解決,編入孫嶽的國民第三軍。孫福麟就成為國民三軍第一混成旅二團一營營長了。
1926年初,第一混成旅擴編為第一師,原旅長徐永昌升任師長,孫福麟升為第二團上校團長。孫福麟時年 27歲,身材魁梧,軍儀堂堂,又寫得一筆好字,還會唱兩口人時的二簧(京劇),具有儒雅風度,被人們稱為文武雙全的年輕團長。
國民軍紀律嚴明,體恤工農,傾向革命。因而遭到日、英等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代理人的極端敵視。各系軍閥在其帝國主義主子的策動下相繼發兵,羣起而攻之。1926年1月,奉軍將領李景林、張宗昌在山東組織的直魯聯軍,從桑園、安陵一帶向國民第三軍發起進攻;同月,奉軍又與國民軍在山海關附近發生激戰;而後,吳佩孚也率部從湖北出發向河南的國民第二軍主力進擊;因駐守津浦線之國民二軍增援河南,直魯聯軍乘機大舉北上,此時,孫福麟部開赴大城、青縣、唐官屯一帶參戰;3月,閻錫山又令商震出娘子關取石家莊;日本等國為阻止國民軍在天津佈防,炮轟大沽口,併發出蠻橫通牒。由於國民軍四面受敵,陷於重圍,寡不敵眾,向北節節敗退。南口戰役後,全線崩潰,殘部退到綏西的包頭、五原一帶休整。其間的孫福麟團在向察哈爾退卻時,遭到閣錫山部的猛烈襲擊,受了重創,最後退至包頭。此時,國民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再由於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糧餉無從籌措,官兵生活極端困難,孫福麟遂脱離部隊,投到舊相識綏遠都統傅炳臣門下當了一名參議。 [4] 

孫福麟加入晉綏軍

1927年8月,孫福麟經杜堃介紹參加了晉軍第五師二十七團當了少校營長,從此進入了閻錫山的晉綏軍。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蔣介石為培訓團以上軍官,在北京陸軍大學設立了特別班,孫福麟被調往學習。
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聯合汪精衞和西山會議派,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擴大會議”,成立國民政府,推閻錫山任主席,與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相對抗。5月,在山東、河南一帶發動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軍閥混戰——中原大戰(亦稱蔣、馮、閻大戰)。孫福麟臨戰受命,擔任陸軍十五軍二旅二團上校團長,於6月開往山東的濟南、大汶口一帶參戰。9月,閻、馮大敗。二團在羅口橋全團被俘。孫福麟趁大霧脱逃,經青島、天津回到北京家中,小住幾日,返回太原。
倒蔣失敗後,閻錫山將山西軍政大權交給徐永昌,自己潛逃大連。蔣介石委託張學良改編晉綏軍。孫福麟手下已無兵,就到太原綏靖公署當了上校參謀。1931年8月,閻錫山又悄悄從大連回到太原,暗中指使自己的外甥三十四軍軍長楊愛源成立了晉綏軍軍事整理委員會,來整頓當時軍隊中嚴重存在的吸毒、嫖、賭和軍官吃空名幾件事。1932年3月,孫福麟到該委員會當了教育科長。
1933年4月,整頓結束。孫福麟調任陸軍第三十四軍第七十師(師長王靖國)二一五旅(旅長杜堃)四三0團上校團長率部駐五原一帶,從事休整訓練。1935年,孫福麟曾到廬山受訓3個多月後,即隨部隊在雁門關一帶駐防。 [5] 

孫福麟抵抗日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閻錫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孫福麟部編人十九軍序列(軍長由王靖國升任)。日軍突破山西廣靈防線,閻錫山被迫放棄大同會戰計劃,急令十九軍集結崞縣,阻擊日寇南下。戰鬥中,孫福麟受輕傷。在忻口戰場時,孫福麟升任六十六師(師長杜春沂)二〇六旅少將旅長。四三0團團長一職由馬鳳崗接任。該團在忻口戰役中,與日寇拉鋸血戰十幾天,始終堅守陣地。部隊主動撤出戰場時,該團只剩下團長和幾十名士兵,其餘均壯烈殉國。該團有如此血戰到底不怕犧牲之精神,是與前任團長孫福麟的愛國教育分不開的。
忻口戰役失敗後,傅作義撤至太原奮戰數日,因寡不敵眾,即棄城率第七集團軍迂迴至綏遠,逐漸脱離了閻的領導,直接受蔣介石指揮了。閻錫山率第六集團軍和四個旅的新軍(後因閣對日妥協,四個旅的新軍遂起義參加革命)退往呂梁山區。孫福麟旅負責設在晉西吉縣地區的司令長官部的安全保衞。
1938年3月,日寇攻陷臨汾之後,糾集步炮兵15000餘眾,分三路向吉縣猛撲,妄圖摧垮晉軍指揮系統。孫福麟率部迎擊來犯之敵,在人祖山與日寇展開了激烈戰鬥。血戰兩晝夜,擊退敵人多次進攻,掩護司令長官部及物資安全西渡黃河入陝,立下戰功。是役犧牲官兵126名。孫為了表彰為國捐軀的烈士,在人祖山勒石立碑,以志紀念。該碑至今猶存。
1939年9月,日偽軍第二次進犯吉縣。孫福麟指揮所部在吉縣以南嚴陣以待。入夜,當敵先頭部隊進人伏擊圈後,官兵發起猛烈進攻,敵軍死傷枕藉。日寇又幾次發起衝鋒,均被擊退,殘敵狼狽逃竄。消息傳開,晉西羣眾無不稱讚:“虎頭軍打得好!” (這時六十六師已擴編為八十三軍,羣眾稱虎頭軍)。為表彰殉國官兵,孫福麟又在三堠立碑紀念,他因這次作戰有功,晉升為中將。
1940年8月,全國撤銷旅的番號,二0六旅改稱六十六師。孫福麟任師長。1941年初,八十三軍軍長杜春沂調綏署任參謀長,孫福麟升任軍長。軍部駐鄉寧縣石碣村。
1945年8月,日寇宣佈無條件投降,孫福麟率師收復中陽城。 [6] 

孫福麟反共內戰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堅持獨裁和內戰的反動方針,表面偽裝和平,舉行國共和談,背地卻命十九軍軍長史澤波指揮所部五個師以及地方團隊和日偽軍35000餘眾,侵人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晉察魯豫解放區的長治(古屬上黨郡)地區。解放區部隊奮起自衞,於9月10日發起上黨戰役,至19日收復了長治外圍的屯留等四城,接着圍攻長治。閻錫山一看形勢危急,急調包括孫福麟八十三軍在內的8個師,在第七集團軍副司令彭毓斌的率領下向長治增援,企圖解救史澤波突圍。當部隊行至離長治30餘里的老爺山、磨盤堖地帶,被埋伏在該地區的解放軍突然包圍,發起猛攻。激戰4晝夜,國民黨全軍覆沒。彭毓斌被擊斃。孫福麟的大部官兵繳械投降,兩名師長被生俘。孫福麟自己率少數人馬突出重圍,逃回太原。
1946年初,八十三軍被撤銷,孫福麟任四十三軍副軍長(軍長楚溪春)兼太原警備司令。
1947年夏,孫福麟又改任山西保安副司令職,協同閻錫山指揮方圓百里內的地方武裝——保安團、民衞軍等。
1949年初,孫福麟任第十五兵團副司令。這時,解放大軍已兵臨城下,太原已是四面楚歌。其在南門雙塔寺指揮守城,所派出擊之部隊,或被殲滅,或投誠。

孫福麟晚年生活

4月24日,太原解放,孫福麟被俘,到河北永年華北軍區軍官教導團學習。後教導團轉移北京。1952年被釋放回家。他是太原被俘的高級將領中第一個獲釋者。孫福麟回家後,一切從頭做起。先是學種田,雖已50多歲,仍一天到晚在地裏勞作。後來又養鴨牧羊,幹一樣鑽一樣,很像一個老農民。他還認真學習《毛澤東選集》,特別對其中的哲學著作,更是細心鑽研,寫了不少心得筆記。六十多歲時,農事勞動已感吃力,就開了一間小理髮店,質優價廉,服務周到,受到人們的歡迎。
1966年9月23日,孫福麟因患癌症去世,終年67歲。 [7]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上,團結出版社,2005.12,第702頁.
  • 2.    毛洪亮編,民國晉綏集團軍政人物春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第78頁.
  • 3.    閻興華,劉增祥主編,滄州名人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08,第507頁.
  • 4.    閻興華,劉增祥主編,滄州名人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08,第508-509頁.
  • 5.    閻興華,劉增祥主編,滄州名人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08,第509頁.
  • 6.    閻興華,劉增祥主編,滄州名人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08,第509-510頁.
  • 7.    閻興華,劉增祥主編,滄州名人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08,第5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