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烈臣

鎖定
孫烈臣(1872年6月23日—1924年4月25日)(概述圖來源:[1]) [1]  ,原名孫九功,字佔鰲,後改贊堯,一作佔堯,1872年生於奉天(今遼寧省)黑山縣人。祖籍直隸(今河北省)樂亭。家三世以染業為生。年輕販馬學槍,曾在新立屯砬子山賈家充當炮手。 [2]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投效張金波麾下任戈什。光緒末年任跳南鎮守備,後入張作霖部,升前路巡防隊四營管帶,隨徵白音大賚、陶克陶胡,升前路巡防隊幫統。1914年,北洋政府任孫為張作霖部二十七師五十四旅旅長。1917年升東北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次年奉軍第一次進兵關內,秦皇島扣械之役兼任湘東總司令。1919年7月,由張作霖保薦被北洋政府任為黑龍江督軍兼省長,授陸軍上將銜。1921年調任吉林省督軍、省長兼中東路護路軍總司令。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任鎮威軍副司令。張兵敗山海關,孫烈臣出兵錦州,轉敗為勝,出任奉軍議和代表。戰後,任東三省保安副司令、東三省陸軍整理處總監,仍總攬吉林軍政大權。1924年4月25日卒于吉林官邸。 [3] 
中文名
孫烈臣
別    名
原名孫九功,字佔鰲,後改贊堯、佔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2年6月23日
逝世日期
1924年4月25日
主要成就
驅逐東北的俄國武裝,建設東北
出生地
奉天(今遼寧省)黑山縣

孫烈臣人物生平

孫烈臣晚清時期

孫烈臣,原名孫九功,字佔鰲,後改贊堯。1872年生於奉天(今遼寧省)黑山縣。祖籍直隸(今河北省)樂亭縣孫家莊。清初,孫家移居義州(今遼寧省義縣)大榆樹堡子村,後遷至黑山縣北老河深屯定居。自曾祖父起,三世以印染為業,家道中康。
孫烈臣5歲喪父,家境衰落。少愛武,無力習練。稍長,租佃土地耕種或打短工,以後販馬為業,人稱“孫馬販子”。清末,列強侵人中國,盜賊蜂起,孫烈臣為黑山縣新立屯王家看宅護院,後因與主人發生糾紛,轉投黑山縣北無樑殿砬子山賈府充任護院炮手。
1900年,沙俄趁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之際,出兵東北。盛京將軍增祺被俄軍威迫,倉皇出逃,落腳黑山縣老河深屯孫烈臣表弟趙文清家中。後由孫烈臣護送增祺到白土廠邊門防禦衙門避難。增祺任孫烈臣為軍督堂戈什(即總督侍從武弁)。繼升中營幫帶。復受清軍統領朱慶瀾賞識,晉升為綏靖營哨官。旋任盛京巡防營前路巡防馬隊第四營管帶、步隊第三營管帶。1909年初,隨奉天前路巡防隊統領張作霖移師鄭家屯(今吉林省雙遼縣),追蒙匪陶克陶胡、牙什、白音。戰後被罐升為奉天中、前兩路幫統。 [4] 

孫烈臣民國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遜位,軍政改組。9月,奉天中路巡防隊及前路巡防隊合編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張作霖),孫烈臣任該師步兵第五十四旅旅長。12月,北京政府授孫烈臣陸軍少將軍銜。1915年7月,全國各省軍政長官易名,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署省長,孫烈臣於10月獲四等寶光嘉禾章。
1917年7月,張勳復辟,陸軍第二十八師師長兼奉天軍務幫辦馮德麟參與其事,黑龍江督軍兼省長許蘭洲向復辟的薄儀致電稱賀,通令省城齊齊哈爾商民懸掛龍旗,改用宣統年號。復辟失敗,黑龍江陸軍騎兵第四旅旅長英順與步兵第一旅旅長巴英額致電北京政府,宣佈與許蘭洲脱離關係,形成對峙局面。孫烈臣被派往黑龍江省進行“調停”。8月晉升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同時,張作霖乘勢奪取了馮德麟的兵權,自兼陸軍第二十八師師長。從此,奉天軍權統一,孫烈臣成為“東北王”張作霖摩下第一員大將。
1918年5月,孫烈臣晉升陸軍中將。護法運動開始,奉軍一部派赴湖南作戰,孫烈臣任奉天湘東司令,率隊直抵湘鄂。6月,請辭奉軍湘東司令。不久還師長沙,旋返天津,復翊輔京。9月,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閲使。同月,皖系政客徐樹錚對張作霖不滿,電辭奉軍副司令,薦孫烈臣代奉軍副司令。
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閲使後,策動反對吉林督軍孟恩遠。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授孟恩遠“惠威將軍”空頭銜,令其進京供職。同時,任鮑貴卿為吉林督軍,孫烈臣為黑龍江督軍。孟恩遠拒不服命,舉兵反抗。張作霖決以武力征服,任吳俊陞為北路軍總司令,率部由大責向南推進,與南路軍總司令孫烈臣形成南北夾擊吉林之勢,迫使孟恩遠就範。8月,孫烈臣授陸軍上將銜,兼署黑龍江省長。10月,獲一等文虎章。11月,兼濱黑鐵路督辦。
1921年3月12日,吉林督軍鮑貴卿去職,孫烈臣調署吉林督軍,兼署吉林省長,吳俊陞署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孫烈臣還兼任東省護路軍總司令。是年,蘇俄紅軍圍白匪,白匪審擾我東北內蒙古地區。孫烈臣奉命遺勁旅驅逐白匪軍出國境,受委兼任吉海護路軍總司令。
1922年,直係軍閥曹錕賄選大總統,引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奉系軍閥張作霖利用有利形勢,通電聲討,組織鎮威軍,率軍人關,孫烈臣任鎮威軍副司令(總司令張作霖)。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5月,奉軍戰敗,退兵榆關,直係軍閥總司令吳佩孚揮師北上,直,奉垣,有橫掃東北之勢。張作霖處境險惡,乃派孫烈臣為前敵總司令,吳俊陞為副司令,與直軍再戰榆關。孫烈臣率孤軍奇出錦州,獨擋榆關之衝,拒守九門口,臨陣督戰,凡十數晝夜,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終於轉敗為勝,扭轉戰局。6月18日,直軍全權代表王承斌、楊清臣,奉軍全權代表孫烈臣、張學良,在秦皇島海面英國軍艦上籤訂停戰條約,雙方自19日起撤退軍隊,結束戰爭。20日,東三省議會聯合推舉張作霖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孫烈臣為副司令,東三省保持獨立姿態。
戰後,張作霖於奉天召開會議,論功行賞,孫烈臣功居首位,授勳二位。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孫烈臣晉升東三省陸軍整理處統監,姜登選、張作相為副統監,張學良為參謀長。開始重組軍隊,將東三省全部軍隊整編為步兵27個旅,騎兵5個旅,使用統一番號。並擬定治軍方案,舉辦軍校,培養軍事骨幹,設立航空處,籌建空軍,建立東北第一座兵工廠(即奉天兵工廠),製造槍彈,加強軍隊戰鬥力,準備湔雪戰敗之仇。
1924年4月25日,孫烈臣因胃病不治而卒,終年52歲。 [5] 

孫烈臣後世紀念

孫烈臣公館舊址位於瀋陽市大東區大北關街36-1號,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大東區政協辦公用房。 [6] 
參考資料
  • 1.    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1928年,567頁。
  • 2.    政協瀋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瀋陽文史資料 第21輯[M]. 1994.12,第418頁。
  • 3.    《東北人物大辭典》編委會編;丁一等撰. 東北人物大辭典[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05,第739頁。
  • 4.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黑龍江省志 第76卷 人物誌[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9.05,第257頁。
  • 5.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黑龍江省志 第76卷 人物誌[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9.05,第258頁。
  • 6.    瀋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編纂. 瀋陽市文物志[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3.03,第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