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永新

(中國國畫畫家)

鎖定
中國著名當代國畫畫家,一位熱愛世界和平、傳遞海峽兩岸友誼的使者,一位投身國際生態安全和慈善事業的社會活動家。 [1] 
中文名
孫永新
國    籍
中國
職    業
畫家
性    別

孫永新人物生平

孫泳新,1947年生於山東招遠市,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因家境貧寒,17歲被迫輟學,為謀生曾做過建築工人,放過電影,幹過宣傳,後來擔任美術館館長。憑藉對繪畫痴迷,任何艱難的境遇都沒磨滅他兒時的志向,孫泳新在繪畫的道路上自強不息,頑強跋涉。精誠所至,後相繼成為國畫大師崔子範先生、天津美院孫其峯先生的入室弟子,主攻中國畫大寫意花鳥,達到“書畫天成,學至神超”的境界。現任中國書畫創作基地主席,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院長等。2005年8月被香港電影巨星成龍聘為龍子心工程藝術顧問,同成龍先生一起致力於中國的慈善事業。其生平被編入《世界名人大典》、《世界現代美術家大典》、《當代書畫名家精英大典》、《中國專家人才大典》等,並被二十多個國家美術機構聯合審定,特授予“國際書畫藝術名家榮譽稱號”。
作為畫家,孫泳新深知要通過自己手中的畫筆傳承中國文化,不僅向人民展示藝術之美,更要向大眾傳遞一種生活的信念與態度,展現一種蓬勃向上新時代的中國精神,他把這些作為自己一份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孫泳新認為中國繪畫面對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而是有它更深刻的內涵。只有將書畫創作人格化,以物寓意才能創作出生動的藝術作品。所以他的藝術創作從一開始就沒有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自覺地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他善於把民間藝術中富有生活情趣、健康樸實的格調,天真純樸的氣質融化在他的構圖立意中,作品中總是充滿活力、創造力、進取精神。
在創作中,孫泳新表現出對民族文化堅定的自信,堅守中國畫的傳統,深得先師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及崔子範大師意藴,具有時代感的濃郁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他十分重視花鳥畫的傳統學習,既師法自然和親身感受,又能靈活運用前人技巧並敢於創新。作品中的花鳥形象優美多姿、變形誇張,意在加強對象的特性。以方筆、蒼筆見長,求其老辣樸拙、拙中藏巧、剛柔相濟、精妙與豪放相結合,故秀而勁,生動而不野狂。他的花鳥畫綜合了吳昌碩、齊白石、崔子範等墨色相襯、重墨淡彩、重彩淡墨、濃彩淡彩相結合的用色技巧,從而形成黑、白、灰三種色調的獨特用色手法,使畫面熱烈而沉着,豐富而清新,表現了多變的和諧之美又富有現代生活氣息。與此同時,他通過變形誇張追求“返璞歸真”的藝術新境界,廣泛涉獵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大膽吸收西方現代藝術所長於藝術造型和筆墨變形之中,在明清及近代傳統花鳥畫的極點之上,異軍突起,以高屋建瓴之勢,大刀闊斧,另闢蹊徑,把傳統花鳥畫推向新的頂峯。
國畫大師崔子範先生對孫泳新的畫給予“頗具神態,具有天趣”的高度評價 。中國山水畫大師李可染評價其作品:“不僅表現出其不意寫意花鳥畫之美,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花鳥畫來抒發和表現人的情感、思想及精神內涵。”中國山水畫大家秦領雲則在他早期的作品上欣然提寫 “獨出心裁”“象呼其外”的讚譽。中國花鳥畫大師陳大羽早在1993年春文化部等單位舉辦的中書畫萬里行活動在南京進行書畫家藝術交流筆會上,觀看了孫泳新用大寫意畫法畫牡丹,一邊看一邊告訴大家:“孫泳新畫的牡丹,筆簡氣勢大,色濃墨焦對比強烈,同時他也打破了常規構圖,運用了對稱、均衡和造險破險的構成手法。從平中求其不平,在對比與統一中求其變化。鮮明新穎的色彩運用,吸取了民間畫的響亮、熱烈鮮明的特點,加之重彩重墨,復筆複色,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他的畫立足傳統,敢於創新,高於生活,形神兼備。既有文人畫的大雅之氣,又有民間直率樸素的氣息,充分顯示出熱烈而奔放的情感和親切動人的精神。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其實,自晚清海派以來,就多以豔麗色彩入畫,修正了明清文人畫只重水墨,孤傲清冷之弊端,這是文人畫受商業化和市民趣味影響後、由雅向俗的重大轉變。孫泳新吸收了吳昌碩、齊白石、崔子範墨色相襯、重墨淡彩、重彩淡墨、濃淡彩相結合的手法,更加註重大塊面濃豔色彩與墨色的對比,但又保持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韻味,表現出了多變和諧之美,同時又富有現代生活的氣息。
他懷着一個藝術家對生活的執著,堅持“到社會中去,到現實中去,到自然中去。”他關注着整個社會的每一點變化,和時代同呼吸共脈搏,體味着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孫泳新看來,藝術同樣有市場,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種職業,不被大眾接受的藝術是失敗的藝術。因此,一個人要想被社會承認,首先是為社會做出貢獻。由於曲折的生活經歷和對藝術的深刻領悟,孫泳新謙和坦誠,樸實憨厚,沒有一點孤芳自賞、憤世忌俗的清高。孫泳新的畫作深深植根於大眾,他為普通工人、農民、戰士作畫,也為文化名人,藝術大師作畫。孫泳新所畫的題材大多都是一些為人們畫了千萬次的牡丹、枇把、金魚、壽桃之類,但他運用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在這些相當常見的,又深為我國人民喜愛的題材中,重新發現藝術形象,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他所描繪的一切物象全都具有了獨特的形式感。這些形式並不是對自然物象機械地複製,而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創造性地把握。那種特有的“稚拙感”和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使人們想到了具有稚拙、純樸趣味的上古時代的藝術;想到了簡潔、概括、沉雄博大的秦漢藝術;想到了古樸凝練的漢代畫像石上動人的藝術形象。這種令人神往的新奇性和具有啓迪作用的方式,使這些古老的題材煥發了新的風采。孫泳新所畫的“八哥”形象,造型上崇尚八大山人強烈粗獷,但更加單純概括“拙無巧”的用筆歷歷可數。他繼承了恩師崔子範敢於用水、用墨,破墨而生韻的特長,用筆方圓兼施,追求飽滿豐富的藝術效果,簡於筆,簡於線,簡於形,卻又不失其藝術形象的真實感和生動性,這就是歷代大寫意畫家的共同追求。
隨着時代的發展,孫泳新積極探尋花鳥畫的當代之路,他的作品不斷向大寫意最高的難度進軍,希望通過“樸拙”之美體現人類描繪自然萬物時更開闊的胸襟和眼界,更深刻的人生體驗,體現出積極健康的人格和高遠的精神境界。進而達到從 “神韻”、“意境”、“格調”三個遞進階段,這種“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境界,是他未來水墨花鳥畫發展的正道。抱着這種信念,孫泳新一方面保持着與社會,與大眾的緊密聯繫;一方面刻苦學習,不斷豐富自己在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孫泳新認為,書畫是一門社會科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他喜歡用哲學的語言進行表述,同樣也使用哲學的思維在繪畫創作中進行構圖。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一往情深,在中國古典文學、歷史、哲上都有所鑽研。生而有涯而學無涯,孫泳新成名之後依然苦學不輟,2005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中國古典文化,他用自己的藝術人生繪就了一幅氣勢恢宏,色彩斑斕的大寫意。20世紀90年代,孫泳新已在各書畫大賽上屢獲大獎。《紅牡丹》榮獲中國和平統一杯國際大賽金獎;《金秋》獲盛蘭杯書畫大賽一等獎《墨竹》獲國際書畫精品大展金獎。《歲朝圖》獲92國際老人節南北書畫精品展一等獎;其作品先後獲獎60多項。孫泳新曾在北京、上海、成都、澳門、東南亞五國、東歐八國等地舉辦畫展,被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文化政策委員會評選為中國傑出畫家一百人之一。300多家電視台、報刊雜誌發表其作品和專題報道。其作品也深得華國鋒、鄧小平、楊尚昆、李鵬、喬石、劉華清、餘秋裏、王首道、雷潔瓊、王光英、程思遠等國家領導人欣賞並珍藏。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周總理、劉少奇、瞿秋白等國內外多家紀念館、美術館、畫院都收藏其作品。多年來,孫泳新用自己的作品做為一條文化和友誼的紐帶,廣泛地參加社會活動,積極推動世界和平。近五百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多次獲獎,受到了美術界人士高度評價,先後有200餘幅作品作為國禮送往蘇、美、法、英、朝、越等40個國家和地區。1999年、2000年,孫泳新兩次應國務院之邀為張學良將軍百歲生日進行創作,成為傳遞海峽兩岸友誼的使者。同時,他更熱心參與社會慈善事業。2005年8月被香港電影巨星成龍聘為龍子心工程藝術顧問,同成龍先生一起致力於中國的慈善事業。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他和世界華僑華人社團共同發起“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慰問團”,對地震最嚴重的都江堰市等地進行現場慰問並現場捐畫; 2008年,在山東諸城設立了“孫泳新藝術獎學金”,並捐贈20幅精品畫作,用於資助優秀學生。近年來,活躍在藝術舞台上的孫泳新也非常關注國際生態安全和低碳環保的問題,2009年11月他親自邀請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總幹事蔣明君博士等一行,參觀訪問中國書畫創作基地;他也應總幹事邀請為聯合國秘書長潘金文創作了國畫作品《和為貴》並提出了為國際生態舉辦國際性的書畫展概念,期望以藝術交流的形式喚醒世界各國對國際生態安全問題的重視和解決。 [1] 

孫永新藝術評論

説説我眼中的學生孫泳新
崔子範
我在1987年參觀冶金部玲瓏金礦美術館時認識了時任館長的泳新。他當時拿出30餘幅作品請我指導,我從中發現泳新具有學習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天賦和氣質。於是應允做他的老師,當今,泳新如我所言已有成就,且蜚名中外。看到他用自己的筆墨謳歌新世紀的民族精神,成為走向世界的書畫家,作為他的老師,我頗感欣慰。
30載尊師修藝 好人品成就大境界
我常説品格高的作品總是不拘泥,活潑大方,氣概不凡,形式新穎,給觀眾以高深莫測的感覺。畫品高來源於人品高,人品高是學來的,修來的。畫品亦是如此,畫品和人品的提高是相輔相承的。可以説,泳新今天在藝術上的成就首先得益於他在品行方面的修為,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倡導君子以厚德載物,方獲天道酬勤。回想我們這30餘年的師徒情誼,他勤奮的身影歷歷在目。
我1987年認識他時,就感覺到他是個典型的山東漢子,為人樸實,熱情豪爽。他出身農民家庭,當過礦工,放過電影,天資聰穎,好學上進,酷愛繪畫。當時他拿出30餘幅作品請我指導,我看後,很欣賞這個年輕人膽大樸實的落筆,誇張個性的構圖,發覺他具有學習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天賦和氣質。於是應允做他的老師,並給他題寫了齋號“小草畫室”。我在他的作品中挑出6幅比較有新意的,並在其中的兩幅上題詞:“頗有神態”、“具有天趣”,鼓勵他:“照這6幅畫畫下去。”同時勉勵他勤讀書、多作畫,每年春節要拿來一幅新作品讓我看。
泳新成為我的弟子後,是學生中往來交流最多的一個。我們共同探討的不僅是關於繪畫的文化與技巧,更有許多做人的真諦。能有這樣的交流,源於我們有一些相似的人生經歷。作為同樣來自孔孟之鄉的山東人,兩人均是少年出自農家寒門,同樣得遇名師指引,後經行政工作從半工半讀轉入職業畫家。就連拜師的過程,也頗為相似。畢業於上海美專的張子蓮是我的啓蒙老師,齊白石鼓勵我走進中國畫藝術的殿堂。而泳新的啓蒙老師是曾任煙台畫院院長的袁大儀,他的第二位老師是中國著名小寫意花鳥大家孫其峯。第三位老師才是我,引導他大膽創新,走出自己的新風格。
1991年泳新來到北京做了專業畫家,更是成了我家的常客。每年大年初一,我閉門謝客,只要泳新陪着,一聊就是半天。我一邊作畫一邊講解怎麼處理各種筆墨關係,看得出他也一直在認真思考着。在他自己勤奮不斷地磨練和探索下,逐步形成了樸拙渾厚、變形誇張、生動豪放的個人繪畫風格。在這一階段,我要求他不斷探索拿出新的作品,他感到壓力很大,曾講:“畫學到這兒,創新實在很難,真有點畫不下去了,總是感覺到眼高手低,想得好卻畫不到位,非常苦惱!”我耐心地對他説:“你現在已經爬到懸崖上了,再往上是無限風光,往下是萬丈深淵,你自己看着辦吧。要想提高作品首先要提高個人文化修養,要學習傳統、研究當代,繼承借鑑才能創新。要把現實與浪漫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筆墨與色彩相結合,充分發揮大寫意畫的特殊表現形式。”
泳新聽了我的話,20多年來潛心學習。後來他到北京大學進修國學課程,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平日裏,他每日聞雞起舞,凌晨4、5點起來習畫,苦練不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1993年他參加了文化部書畫萬里行活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從北京到山東,從安徽到江蘇,一路風塵。每到一處,他都要下基層,為工人、農民、戰士作畫。他一路向各界羣眾贈畫近百幅,深得基層羣眾的喜愛。隨着泳新眼界拓寬,氣魄也更大了,他創作的《牡丹圖》富貴雍容、大氣磅礴,《紫藤圖》具有天趣,頗具神態;《春竹圖》筆墨酣暢,神采搖曳,受到各界好評。“書畫一藝,乃同於身心性命之學。”所謂人品、畫品的辯證統一,畫如其人的信條,都説明人品在藝術創作中的決定因素。
看到泳新多年來對社會公益事業滿腔熱情,奧運會、亞運會、希望工程、5·12汶川大地震、雲南旱災、殘疾人運動會、世界生態安全大會……凡是有益的事業,他都要捐畫贈字。他的筆墨伴着他的足跡踏遍中華和世界各地。
正如我和泳新常説的:“繪畫這個東西不僅是滿足自我的,最後是要給羣眾看的,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國外的,藝術可以跨越國界。不能自己覺得好就行,要接受觀眾的檢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