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家驥

(中共安徽省委委員)

鎖定
孫仲德(1902~1961),肥西縣三河鎮人。 18歲考入直係軍閥保定隨營學校。後任(直系)邊防第二師任初級軍官。1924 年,他不甘成為軍閥混戰的犧牲品,去職至舒城任小學教員。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投北伐軍李宗仁部任炮兵連連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棄職回家居閒,不久任國民黨三河鎮警備隊長。後在表弟影響下成立共產黨外圍組織,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抗戰時期任中共肥西區委書記,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司令員。抗日戰爭勝利後,與梁從學率華東野戰軍先遣支隊進入巢無地區,恢復建立革命根據地,為支援人民解放軍渡江做好準備。後任皖北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渡江戰役後轉業地方工作,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省民政廳長。
中文名
孫家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61年
畢業院校
大學
出生地
肥西縣三河鎮
性    別

孫家驥人物簡介

孫家驥背景介紹

孫仲德(1902~1961),肥西縣三河鎮人。少時家境貧寒,靠父親耕種織布為生。父母不甘兒子做“睜眼瞎”,省吃儉用,送其至私塾讀書。13 歲轉入三河鎮高小就讀,畢業後考取安徽省乙種工業學校,因家貧中途輟學。18 歲考入直係軍閥保定隨營學校,時直皖兩系軍閥正醖釀大戰,軍校將皖籍學員驅逐出校。孫仲德離校後,前往山東投段祺瑞營下,在邊防第二師任初級軍官。民國13 年(1924 年),他不甘成為軍閥混戰的犧牲品,去職至舒城任小學教員。民國16 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孫仲德嚮往革命,經同鄉介紹,投北伐軍李宗仁部任炮兵連連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棄職回家居閒,不久任國民黨三河鎮警備隊長。

孫家驥人物立場

孫仲德任三河鎮警備隊長期間,他的表弟、中共合肥中心縣委負責人之一顏文鬥,經常向他灌輸革命思想,介紹閲讀進步書籍,使他逐步懂得了一些跟共產黨幹革命的道理。民國20 年春,在共產黨的影響下,他利用警備隊長的合法身份,成立共產黨外圍秘密組織“舒(城)廬(江)合(肥)地區赤色互濟會”,並擔任主任,暗地支持共產黨游擊隊活動。“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集中兵力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皖西地區許多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遭受國民黨的迫害和屠殺,使他進一步看清了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反動本質,增強了與其決裂的決心。民國22 年的一天,孫仲德從國民黨內部得知中共合肥中心縣委委員馬自忠被捕,馬上解往縣城的消息,即親自趕往游擊隊送信,把馬自忠在押解途中解救出來。孫仲德自知此舉暴露了身份,便參加了游擊隊。民國23 年6 月,中共合肥中心縣委批准他為中共黨員,不久任命他為中共肥西區委書記。

孫家驥人物生平

民國23 年9 月,中共壽縣和合肥中心縣委為對付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決定將活動在壽縣和合肥地區的游擊隊合併成立皖西北紅軍遊擊大隊,任命孫仲德為副大隊長。10 月15 日,遊擊大隊宿營在舒城縣春秋山,突遭安徽省保安第六團襲擊,損失慘重,大隊長曹廣海壯烈犧牲。孫仲德臨危不懼,多次拾起敵人甩來冒着煙的手榴彈扔向敵羣,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晚上率40 餘人突圍至舒城縣杭埠河南岸毛竹園村,被大水所阻。他大膽地利用同學吳紳士的關係,將部隊隱藏下來,使部隊安全脱險。春秋山戰鬥後,孫仲德任皖西北紅軍遊擊大隊大隊長。民國24 年春,中共中央派李德保來安徽傳達指示,要求紅軍遊擊大隊爭取在短時間內將隊伍擴大起來。孫仲德根據中共皖西北特委指示,率部分武裝赴合肥西鄉發動羣眾,開展抗捐、抗税和扒糧鬥爭。在短短的三四個月中,隊伍發展到500 餘人。民國24 年4 月,孫仲德遵照中共臨時中央局和皖西北特委指示,2次率部進至舒霍潛太革命根據地,打通聯繫,為主力紅軍第二十八軍補充力量。6 月,皖西北紅軍遊擊大隊擴編為皖西北紅軍遊擊師,孫仲德任師長。為了擴大紅軍影響,孫仲德決定打掉肥南五十里鋪罪大惡極的宣冠伯、汪大祥率領的國民黨團防隊。他通過團丁家屬,爭取了團防隊的2 個班長作為內應。利用羣眾趕集之機,將100 餘名游擊隊員化裝成趕集的農民進入鬧市,裏應外合,一舉擊潰團防隊,生擒宣冠白。“汪家五虎”被打死,繳槍20 餘支。紅軍遊擊師轉戰在皖西北地區和大江兩岸,累累獲勝,國民黨調集正規軍和保安部隊對其進行瘋狂“圍剿”。為應付嚴峻的困難局面,中共皖西北特委決定,將紅軍遊擊師化整為零,分散活動。孫仲德主動報名赴長江沿岸,開闢無為、繁昌、蕪湖等地。他帶領五六名骨幹,在無為黑沙洲一帶買了一隻船,以販米賣布作掩護,截攔地主豪紳貨船,充作黨和紅軍的活動經費。民國26 年3 月,中共皖西北特委與上級失去聯繫,孫仲德歷盡千辛萬苦,到山西省三原縣雲陽鎮找到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溝通了與黨中央的聯繫,帶回黨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示。5 月,孫仲德調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民國27 年3 月,孫仲德從抗大畢業後奔赴抗日前線,擔任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團長,率部駐防在繁昌縣梅衝。一次,日軍集中1500 餘人,進犯第五團陣地。孫仲德指揮第二營佔領有利地形,居高臨下,擊退日軍多次衝鋒。日軍因傷亡慘重,被迫撤走。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參觀第二營陣地後,深贊新四軍頑強戰鬥精神。民國28 年5 月,孫仲德調任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司令員,當時,全縱隊只有3 個營、1000 餘人。孫仲德到任後,即深入舒城、合肥、壽縣、六安一帶發動羣眾,擴充部隊,組建了新八團,擴充了第九團,隊伍發展到3000 餘人。民國29 年, 日、偽、頑(國民黨軍頑固派)頻頻進入巢(縣)無(為)地區。為避開敵人鋒芒,江北遊擊縱隊主動撤至和(縣)含(山)以北地區。但頑軍經常製造磨擦,妄圖消滅遊擊縱隊。孫仲德忍無可忍,揮部反擊,攻下昭關,消滅頑軍許克久部後,又在楊塘集消滅頑軍李本一部,大剎了頑軍囂張氣焰。9 月,孫仲德根據新四軍軍部指示,率江北遊擊縱隊1 個大隊,從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至無為縣東鄉,與林維先率領的挺進團,胡德榮率領的地方武裝,共同恢復和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民國30 年1 月,國民黨頑固派背信棄義,製造“皖南事變”。新四軍皖南部隊損失慘重。孫仲德組織部隊和羣眾,做好從銅陵、繁昌突圍過江的新四軍幹部戰士的接應工作。從1 月中旬起,先後接應700 餘人,新四軍軍部成立後,又將突圍人員安全送到蘇北。5 月,根據中央軍委、新四軍軍部決定,在無為東鄉白茆洲成立新四軍第七師。孫仲德任第十九旅旅長。民國31 年4 月,升任第七師參謀長,後又兼任和含支隊支隊長、中共和含地委書記等職,領導開闢和含地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在孫仲德的領導下,和含地區建立了各級政權和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兒童團等組織,辦起了兵工廠、被服廠、合作社,打通了與新四軍第二師及軍部的聯繫通道。民國32 年3、4 月間,日軍調集第十五、第一一六師團共6000 餘人,向皖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巢無中心區進行大規模“掃蕩”。巢無地區主力部隊在孫仲德指揮下,在大王家、銀屏山、石澗埠等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後分路突圍,跳出包圍圈,趁敵後空虛,主動向日偽據點發起進攻,有效地粉碎了日軍的“掃蕩”計劃。而後,又給來犯的國民黨頑軍第八遊擊縱隊以重創,取得了反“掃蕩”和反頑鬥爭的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孫仲德奉命隨隊北撤,擔任中共華東黨校校委委員和第一隊隊長。民國37 年6 月,與梁從學率華東野戰軍先遣支隊進入巢無地區,恢復建立革命根據地,為支援人民解放軍渡江做好準備。孫仲德到達巢無地區後,首先指揮先遣支隊第三十三團,一舉殲滅了安徽省保安第六團,俘團長以下官兵1000 餘人。而後,在巢南山區重創國民黨軍楊奇部的1 個旅,全殲土匪部隊“招安隊”,生擒大土匪頭子夏靜然,迅速打開了巢無地區局面。民國37 年9 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孫仲德任縱隊司令員。主要任務是破壞津浦鐵路,阻止國民黨江南部隊向淮海戰場增援。孫仲德率部在張八嶺至明光一線,半個月內破壞鐵路六七次之多,一度切斷南北交通。民國38 年1 月,合肥解放後,孫仲德任合肥軍管會主任委員。4 月,成立皖北軍區,孫仲德任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渡江戰役中,他深入沿江地區,在較短時間內,組織幾萬名船工參加支前工作。 安徽解放後,孫仲德根據皖北軍區決定,主持皖西剿匪工作。剿匪部隊按照孫仲德提出的“長途奔襲,包圍搜抄,設點伏擊,跟蹤緝捕,便衣小分隊配合”等戰術,迅速平息了大別山匪患。1952 年2 月,孫仲德當選為中共安徽省委委員。5 月,轉業地方工作,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省民政廳長。1953 年9 月,調至上海第二醫學院任黨委書記兼校長。1958 年調回安徽工作,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1958 年,帶病至華陽河農場檢查工作,因長途顛簸,致腦血管破裂,從此卧牀不起。1961 年11 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