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大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前寒武紀地質學家、地球化學學家)

鎖定
孫大中(1932年6月20日-1997年5月1日),山東威海人。地質學家,前寒武紀地質學家,地球化學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2] 
孫大中1955年9月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勘系;1955年9月—1964年1月任教於合肥工業大學;1987年4月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2年11月—1994年5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1997年5月1日在廣州逝世,享年65歲。 [2-3]  [9] 
孫大中長期從事前寒武紀地質、地球化學等教學與研究工作。 [2] 
中文名
孫大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2年6月20日
逝世日期
1997年5月1日
畢業院校
北京地質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生地
山東威海

孫大中人物生平

1983年,孫大中在辦公室留影 1983年,孫大中在辦公室留影
1932年6月20日,孫大中出生于山東威海。
1951年,畢業於南開中學,後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
1952年,轉入北京地質學院。
1955年9月,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勘系。
1955年9月—1964年1月,任教於合肥工業大學。
1956年8月—1957年9月,在北京地質學院礦物教研室進修。
1983年11月,孫大中出訪埃及 1983年11月,孫大中出訪埃及
1958年5月—1959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物室進修。
1964年1月—1992年11月,調至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工作。
1980年3月,任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1年6月,任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987年4月,任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5月,任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84年,孫大中在實驗室工作  1984年,孫大中在實驗室工作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2年,加入九三學社。
1992年11月—1994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1997年5月1日在廣州逝世,享年65歲。 [1-3]  [9] 

孫大中主要成就

孫大中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86年,孫大中(左)與A.Kröner在中條山考察 1986年,孫大中(左)與A.Kröner在中條山考察
孫大中通過對中國前寒武紀基底的研究,總結出中國大陸地殼的地球化學性狀、地殼增長方式和主要增長階段等演化規律,指出中國前寒武紀地質的特點和研究重點。中條山和冀東是他研究前寒武紀地質的兩個主要的基地。 [1] 
1955年,孫大中到中條山進行野外工作,發現了後經勘探證實為中型礦牀的廟疙瘩銅礦;1972年,參加了中條山銅礦地質研究工作,使中條山地區前寒武紀地質和銅礦地質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20世紀80年代末,在中條山進行深入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用綜合年代學方法建立了該地區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提出用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學作為岩石圈探針的新方法,建立年代地殼結構模式,剖析了構造—熱事件和銅礦成礦歷史。 [1] 
1985年,孫大中(右)D.Bridgwater在冀東進行考 1985年,孫大中(右)D.Bridgwater在冀東進行考
1978年—1981年,孫大中開展了“冀東地區前震旦地層劃分、對比及其成礦性研究”的工作;20世紀80年代後期,帶隊進行“冀東太古宙含金巖系”的研究。對早前寒武紀地層,特別是深變質地區地層研究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分別以“綜合地層法”和“構造地層法”建立深、淺變質地層層序。還提出花崗質岩漿侵位也可形成麻粒巖的新觀點。 [1] 
1994年,孫大中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成立了可持續發展研究室,建立了廣東省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為開展可持續發展研究做準備。 [6] 
  • 學術論著
截至1997年5月,孫大中編著7部專著(包括合著),發表100餘篇中英文學術論文 [1]  ,其中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孫大中,石世民.山西省中條山前震旦系地層及構造[J].地質學報,1959(3):15. [10] 
[2]黃寧生,孫大中.廣東省耕地資源的利用問題[J].地球化學,1998,27(4):7. [11] 
孫大中專著《冀東早前寒武地質》 孫大中專著《冀東早前寒武地質》
[3]胡維興,孫大中.中條山早元古代銅礦成礦作用與演化[J].地質科學,1987(2):152-165. [12] 
[4]王江海,塗湘林,孫大中.粵西雲開地塊內高州地區深熔混合巖的鋯石U—Pb年齡[J].地球化學,1999,28(3):8. [13] 
[5]孫大中.前寒武時代的新劃分和命名[J].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訊,1989(04):21-23. [14] 
[6]張海祥,孫大中,朱炳泉,et al.贛北元古代變質沉積岩的鉛釹同位素特徵[J].中國區域地質,2000,19(1):6. [15] 
[7]張海祥,孫大中,朱炳泉,等.贛北元古代變質沉積岩的鉛釹同位素特徵[J].中國區域地質,2000. [16] 
[8]孫大中,胡維興.中條山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和年代地殼結構[M].地質出版社,1993. [17] 
[9]甘曉春,李惠民,孫大中,等.閩北前寒武紀基底的地質年代學研究[J].福建地質,1993. [18] 
[10]孫大中.前寒武紀地質年代學問題的探討[J].中國區域地質,1990,000(004):289-300. [19] 
[11]孫大中,楊春亮,白瑾,等.冀東早前寒武地質(摘要)[C]//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13).1986. [20] 
[12]邱華寧,孫大中,朱炳泉.東川湯丹銅礦牀石英真空擊碎及其粉末階段加熱^40Ar—^39Ar年齡譜的含義[J].地球化學,1998,000(004):335-343. [21] 
[13]邱華寧,孫大中,朱炳泉,等.東川銅礦牀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II.Pb-Pb,~(40)Ar-~(39)Ar法成礦年齡測定[J].地球化學,1997(2):39-45. [22] 
[14]邱華寧,朱炳泉,孫大中.東川銅礦硅質角礫^40Ar—^39Ar定年探討[J].地球化學,2000(01):21-27. [23]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79年
全國第二屆地層大會 [25] 

1983年
國際前寒武紀地殼演化討論會 [26] 
北京
1983年11月
國際地層委員會前寒武紀地層分會第六次會議 [4] 
埃及
1988年9月
國際元古代活動帶地球化學和成礦作用討論會 [7] 
天津
1989年
華盛頓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 [7] 
美國
1995年6月
國際地層委員會前寒武紀地層分會第十次會議 [7] 
南非
1996年
廣東省基礎研究研討會 [8] 
廣東
1996年10月
第一屆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 [28] 
廣東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1978年—1981年
冀東地區前震旦地層劃分、對比及其含礦性研究 [5] 

20世紀80年代後期
冀東太古宙含金巖系 [1] 


珠江三角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研究 [6] 
國家科委、廣東省科委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78年
中條山銅礦地質
國科學大會獎 [4] 
1984年
中條山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和年代地殼結構
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9] 
1987年
中條山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和年代地殼結構
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9] 
1989年
中條山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和年代地殼結構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9] 

孫大中人才培養

  • 班級建設
1986年,孫大中(右3)與課題組成員中條山考察 1986年,孫大中(右3)與課題組成員中條山考察
孫大中發起並協助廣東省人事廳和“兩院”(即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教育處舉辦“廣東省可持續發展高級研修班”,併為研修班講課。 [30] 
  • 教誨學生
孫大中對身邊的青年人平等對待,共同探討。培養和鍛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教育青年人要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勇於開拓。作風要好,為人要正直;經濟要清楚,不貪財。在課題研究中,召開以年輕人為主的專題討論會,並推廣這種方法。 [7] 

孫大中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 

孫大中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2年12月
九三學社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24] 
1995年
九三學社廣東省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委 [9] 
1996年10月
廣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會長 [9] 

中國地質學會前寒武紀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 [3] 

太平洋科學協會中國委員會委員 [3] 

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投票成員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第七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9]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三屆理事會理事 [27]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四屆理事會理事 [27] 

孫大中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孫大中工作中 孫大中工作中
孫大中出生在山東威海一個三面環山的小村,家中世代務農,父親後來經商,母親操持家務。孫大中在家鄉度過幼年,後全家遷居天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孫大中隨父親到了香港,就讀於香港華南中學,一年後返回內地。 [1] 

孫大中人物評價

1988年,孫大中與外國專家合影 1988年,孫大中與外國專家合影
“孫大中已有的科學成就,他的業績,將永載中國科技史冊。”(地質學家程裕淇院士評) [25] 
“孫大中是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地質行業的先驅,為了中國的地質事業貢獻了他們的汗水、辛勞甚至是熱血乃至生命。”中國地質調查局評) [29] 
參考資料
  • 1.    孫大中  .九三學社[引用日期2022-07-27]
  • 2.    孫大中  .中國科學院學部[引用日期2022-07-27]
  • 3.    孫大中 院士(已故)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07-27]
  • 4.    中條情緣  .中國地質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7-27]
  • 5.    踏遍青山  .中國地質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7-27]
  • 6.    緊追前沿  .中國地質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7-27]
  • 7.    良師益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7-27]
  • 8.    勇鬥病魔  .中國地質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7-27]
  • 9.    孫大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7-27]
  • 10.    孫大中,石世民.山西省中條山前震旦系地層及構造[J].地質學報,1959(3):15.
  • 11.    黃寧生,孫大中.廣東省耕地資源的利用問題[J].地球化學,1998,27(4):7.
  • 12.    胡維興,孫大中.中條山早元古代銅礦成礦作用與演化[J].地質科學,1987(2):152-165.
  • 13.    王江海,塗湘林,孫大中.粵西雲開地塊內高州地區深熔混合巖的鋯石U—Pb年齡[J].地球化學,1999,28(3):8.
  • 14.    孫大中.前寒武時代的新劃分和命名[J] 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訊,1989(04):21-23.
  • 15.    張海祥,孫大中,朱炳泉,et al.贛北元古代變質沉積岩的鉛釹同位素特徵[J].中國區域地質,2000,19(1):6.
  • 16.    張海祥,孫大中,朱炳泉,等.贛北元古代變質沉積岩的鉛釹同位素特徵[J].中國區域地質,2000.
  • 17.    孫大中,胡維興.中條山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和年代地殼結構[M].地質出版社,1993.
  • 18.    甘曉春,李惠民,孫大中,等.閩北前寒武紀基底的地質年代學研究[J].福建地質,1993.
  • 19.    孫大中.前寒武紀地質年代學問題的探討[J].中國區域地質,1990,000(004):289-300.
  • 20.    孫大中,楊春亮,白瑾,等.冀東早前寒武地質(摘要)[C]//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13).1986.
  • 21.    邱華寧,孫大中,朱炳泉.東川湯丹銅礦牀石英真空擊碎及其粉末階段加熱^40Ar—^39Ar年齡譜的含義[J].地球化學,1998,000(004):335-343.
  • 22.    邱華寧,孫大中,朱炳泉,等.東川銅礦牀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II.Pb-Pb,~(40)Ar-~(39)Ar法成礦年齡測定[J].地球化學,1997(2):39-45.
  • 23.    邱華寧,朱炳泉,孫大中.東川銅礦硅質角礫^40Ar—^39Ar定年探討[J].地球化學,2000(01):21-27.
  • 24.    九三學社第九屆中央委員會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7-27]
  • 25.    懷念孫大中同志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7-27]
  • 26.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須躬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7-27]
  • 27.    孫大中院士生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7-27]
  • 28.    1996年10月,孫大中在廣東主持召開第一屆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7-27]
  • 29.    中國地質調查局“院士傳記”面世  .中國地質調查局[引用日期2022-07-27]
  • 30.    孫大中,帶着遺憾走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7-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