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氏湖山義塾記

鎖定
《季氏湖山義塾記》是明初文學家劉基所作的一篇古文,收錄於劉基《誠意伯文集》卷六中。
作品名稱
季氏湖山義塾記
作    者
劉基
創作年代
明初
作品題材
古詩文

季氏湖山義塾記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諡曰文成,漢族,温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季氏湖山義塾記作品內容

青田之山[1],其上四十里有泉,匯而不潭,繇潭入谷十有五里[2],是為高湖之源,其上多奇峯絕巘[3],大木之所盤蔚,獻奇納秀,故士多俊彥[4],室常殷阜[5],季氏其一也。 有名謙字伯益者[6],好學尚義,故其家日裕,乃謂其人曰:“人孰不愛其子孫?而不知所以愛之者。今有良田美宅,綿亙阡陌[7],堆金積帛,充斥樑棟,自以為用之不竭,享之無窮也。一旦光銷影爍[8],而無纖芥之留者[9],何耶?驕淫生於富溢,而縱慾敗度之子,常由不寤前人成敗之際,而自視侈然大也[10],及其顛連困厄於垂老之際[11],彷徨無所容其身,雖欲效織蒲補履以食其餘年[12]。且不可得。若是者,雖其人之不肖[13],抑亦其父兄處之不得其道也。 今予幸藉先人餘業以自免於凍餒[14],未嘗不惴惴於吾身[15],況能保於其子孫?故願制產以建讀書之所,延名儒為師,以訓子弟,以及族姻之人[16],鹹知所學。大則修身齊家以用於時,小亦不失為鄉里之善士,不亦可乎?”乃築於其居之側,以為堂,中設孔子像,旁列齋舍,翼以廊廡[17],繚以周垣[18],買田若干畝,以給師弟子之食,萃其族之子弟悉入學[19]。於是襟佩衣裳,肅肅有容[20],弦誦之音,藹藹旁達,入其鄉者,莫不感嘆而慕悦也。 嗚呼!若季氏者,真知愛其子孫哉!由是達於一鄉一邑,以播於天下,使人人聞而效其所為,則將見比屋皆為賢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邑人洪應求道其事於餘,且請為之記,予既樂鄉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樂道人善也,故善而書之。
選自劉基《誠意伯文集》卷六

季氏湖山義塾記註釋

[1]青田:山名,在浙江省青田縣西北,有泉石之勝,為道書稱三十六洞天之一,名青田大鶴天。亦為縣名。歷代因之,明清皆屬處州府。 [2]繇(yóu):通“由”,從,自。 [3]巘(yǎn):山峯、山頂。 [4]俊彥:才智傑出的人。《書·太甲》:“旁求俊彥,啓迪後人。” [5]殷阜(fù):富實。 [6]謙:季謙,人名。生平不詳。 [7]綿亙阡陌:意即延伸至田界和道路。綿亙,連續延伸。阡陌,田界,田間小路。 [8]光銷:光彩榮耀消逝。影爍:痕跡也沒有了。影,痕跡、蹤跡。爍。通鑠,熔化、消融。 [9]纖芥:細微、細小。 [10]侈(chǐ)然大:即侈大,驕縱自大之意。 [11]顛連困厄:顛連,困頓、苦難。困厄,窘迫,貧苦。意即因困頓而落入貧困之境。 [12]織蒲補履(lǚ):因家貧,以織蒲為餬口之營生。蒲,香蒲,供食用,蒲葉供編織,制席、扇等及包裹用。補履,修補鞋子。履,鞋,單底之鞋。舊時均為家貧用來餬口之賤業。 [13]不肖(xiào):不成材,不正派。 [14]凍餒(něi):寒冷、飢餓。 [15]惴惴(zhùi):恐懼貌。《詩·小雅·小宛》:“惴惴小心,中臨如谷。” [16]族姻:指有血緣關係的同族和有婚姻關係的親戚。 [17]廊廡(wǔ):堂前廊屋。 [18]周垣(yuán):四周院牆。垣,矮牆。 [19]萃(cuì):聚集。 [20]肅肅:恭敬。

季氏湖山義塾記譯文

浙江有座青田山,往山上走四十里有處泉水,彙集卻沒有形成深潭,由潭進入山谷十五里的地方,是高湖的源頭,這個地方多是些奇絕的山峯,高大的樹木屈曲茂盛,呈獻奇特秀美的景色,所以讀書人中有很多才智傑出的人,家境富足,季家是其中之一。 有個名叫季謙字為伯益的人,喜歡學習,崇尚道義,所以他的家境一天天富裕起來,於是對別人説:“哪個人不愛自己的子孫?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愛他們。現在擁有良田美宅,延伸至田界和道路,堆積的錢物,裝滿倉庫,自己認為用不完,可以無期限的享用。一旦光彩榮耀消逝,沒有一點點東西留存下來,怎麼辦呢?富裕之極就會產生驕奢淫逸,而縱慾敗壞法度的人,常常是由於不覺察前人成敗之原因,反而自認為可以驕縱自大,等到他到了老年的時候因困頓而落入貧困的境地,四處彷徨沒有地方可以安身,即使想效仿從事編織蒲葉、修補鞋子之類的事情來度過餘生。已經是不能夠了。像這種情況,即使是這個人不成器,也許是他的父兄處理不得法。 今在我幸虧憑藉先人留下來的家業因而能夠免除自己的受凍捱餓,自己未曾不是小心謹慎,況且還能夠保全自己的子孫後代嗎?所以願意置辦制產業來建立讀書的地方,聘請名儒作為老師,來教育子弟,以及眾多的親戚,全都知道自己該學些什麼。大的方面就是修身齊家以對當代社會有作用,小的方面也不失成為鄉里的行善之人,不也是可以的嗎?”於是在居室的旁邊修築房屋,作為學校,學堂中設置孔子畫像,旁邊建造學校宿舍,邊上是堂前廊屋,四周還繞院牆,買下一些田畝,來供給老師和弟子的飲食,聚集家族的子弟全部來上學。此時,他們穿戴整潔,面容恭敬,誦讀的聲音,洪亮地傳向四周,來到這種地方的人,沒有不感嘆而羨慕高興的。啊!像季氏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疼愛整潔子孫後代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