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海生

鎖定
孟海生 男,1948年7月生,山西省運城市人。關公文化研究第一人。
中文名
孟海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8年7月
出生地
山西省運城市

目錄

  1. 1 簡介
  2. 2 孟海生撰文作品

孟海生簡介

孟海生先生是關公故里運城解州人。多年來,他情繫關公文化,相繼出版了關公文化系列書籍,為關公文化的發揚光大默默貢獻着力量。
曾任山西省《運城日報》社文化部主任。1984年出任《小學生拼音報》首屆副總編副社長,主持全面工作,使之成為中國八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拼音報刊。發起成立關公研究會,後被選為常務副會長,並宣傳、發動此種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形成官方與民間大規模文化經濟活動。寫成並拍出《關公出世》(5集)、《黃河情戀》(5集)等40餘部集電視劇、編寫過《河東人口縱橫》、《中國食療養生》等書。籌備創辦《海南經濟報》(副主編)。1997年,在台灣出席並主持海峽兩岸關公文化研討會;1998年,策劃並主持關席祖廟千年大祭活動。發表各種文學作品、稿件500餘萬字。
20多年來,孟海生潛心於關公文化的研究,作為原民進運城市委副主委、運城市政協常委,他多次以提案的方式呼籲叫響關公文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與迴應。他還作為關公文化研究學者赴台灣等地交流,受到了海外關公信眾的歡迎。截至目前,孟海生已著有關公文化研究文字500多萬字,受到各個行業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孟海生 孟海生
2011年11月,孟海生收到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首屆全球關公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領袖峯會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關公文物保護專項基金”啓動儀式組委會的邀請。2012年4月,組委會特別授予他“關公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特別貢獻獎”,肯定他為保護關公文物、弘揚關公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 [1] 

孟海生孟海生撰文作品

孟海生

[2] 
及至今日,洋洋世界,瀟灑人生,物質與精神並有,歷史共現實同輝。我們稍作留意,即會發現一個現象——或豪宅,或辦公樓,或旅店,或鄉間街裏,或有神論社會,或無神論國度,有一個獨特而廣泛的偶像:赤紅面龐,五縷美髯,一把大刀,或坐或站,顯得威武而慈祥,不息地接受香火供祀,無數虔誠的信眾,或童稚未退的少年,或白髮蒼蒼的長者,或青春活力的美女靚仔,或西裝革履的壯年夫婦,或身着軍警號誌服裝的強男勇女,或那些商業界的豪商大賈,或那些政界大要巨腕……向他頂禮膜拜——噢,他們在虔誠地拜關公!
關公是一箇中性稱諱,他來自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姓關,名羽,字雲長。
歷史生活中的關羽,似乎人們已經很少了解,比如中國人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到今天,你都不敢説他不懂歷史,他很會用史典人與事,他曾在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要找關帝廟,他告訴過身邊的那些極嚴肅的共產黨人,他小時候經常患病,由他母親領着他,到關帝廟中向關帝燒香,吃那嫋嫋燃燒後的香灰,他還為他村人拆了關帝廟而遺憾……毛澤東從少年時起,就熟讀《三國演義》,並多次讓別人讀《三國演義》,毛澤東給一位政治局的大人物談話,把關羽説成是河南人,説河南人關羽為山西人辦過好事,也要求這位山西出生的高官,到河南後,多為河南人辦點好事……
毛澤東真的很敬重關公。文獻有記載,長征中,他還拜過關公廟。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對另一個亞洲大國領導人談話時,説美國的原子彈不如關老爺的大刀,關老爺的大刀能成千上萬殺人,我們不怕原子彈,我們有關老爺的大刀……然而,關羽不是河南人,毛澤東沒有説對。
許多人看了《三國演義》電視劇後,寫文章,大加感慨,甚至在埋有關羽遺體的湖北、河南以及關羽生地山西,那兒是世界最早、最大的關帝廟,那些地方文化人,以及一些以關羽為品牌,向外界人昭示人文資源,公然説“三國名將關羽……”,其實,歷史嚴肅得很,那年那月的事,或那個皇帝登基,改了年號,即用應改稱的新年號,不能亂稱了,而關羽歿於公元220年,後曹操死去,其子曹丕改漢為魏;公元221年,劉備在蜀中稱“繼大統”,史稱漢昭烈帝,年號為章武;公元222年,有更多史學家與文字稱,公元227年,孫權才稱為吳大帝,顯然,關羽沒有在這個歷史時期中生活過一天,卻怎麼要稱關羽為三國人呢?又為何稱為三國名將呢?
不要説與我國鄰接的越南、泰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就是在大洋彼岸,曾經與共產黨敵對並隔絕了幾十年的美國,初計就有三十多萬關公信徒,近幾年更是大建關帝廟。電視報刊還報道過,前美國總統里根,為競選成功,專程到舊金山、洛杉磯關帝廟,按中國傳統禮節,向關帝燒香磕頭,祈求關公保佑他競選如願……
一個文獻表明,世界上有168個國家和地區有關公崇拜活動……
其實,關羽在人世間60年的人生之旅中,由一平頭百姓起步,隨劉備左右,至終於人世,也不過被封過一個亭級侯,官至前將軍,後受劉備之託,董督過荊州三分之一的地盤,這種狀況與級別的歷史人物,即同關羽本人一樣大小的官或將,與其相差不多,加上他以上級別的官或將,絕對不下幾萬,幾十萬,而為何中國留下了關羽成名成帝成聖成神的歷史軌跡,而又成為一千八百多年來愈發展愈強烈的的文化現象,使關羽成為一個超民族、超國籍、超信仰、超時空的人上之人、帝上之帝、神上之神呢?
不管持任何世界觀的學者或政治家,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即今天現實中,無論怎樣評價中國歷史,五千年中國歷史長河中,或更早的歷史時段中,關羽受到的崇拜,形成的廟宇、殿堂、靈位及其信眾虔誠禮拜,是任何人、任何帝、任何神都不可匹比的。很簡單,關公是絕對第一位的!此中,我們也絕不可忽略普及到民居家庭院落、個人居室以及辦公室一類的小小空間的關公祭祀……
關公給人們留下了諸多話題……
關公給人們提供了全方位的希冀……
由關羽生成的關公,是一個充滿無限空間與深厚內涵的研究課題。
我們不能不面對這個民族文化之林中的參天大樹。
我們不得不遊弋這種如洪荒大漠的洋洋眾生共同營造與發展的現象,並從其中得到更多的啓迪與思考,抑或是更多的智慧與力量……
上世紀人類文化盤點時,世界考古界把中國學者(賈蘭坡為首)與美國學者聯合考古發掘時,在關羽故鄉不遠處,今被稱垣曲古城發掘得到的古猿始祖化石,定名為“世紀曙猿”,經測定為4200萬年前的化石,將猿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歷史向前推移了2000萬年,同時,推翻了18世紀以來“猿類出現在非洲大斷谷”的定論。
也還是賈蘭坡與美國學者,上世紀50年代,在這個極象母性乳房圖記的乳頭上,即阻攔黃河並使她拐彎的河道內側,那個被稱為西侯度的小山村,發掘得到很多原始石器,並有大量絕滅的古象及古代動物的“燒骨”。他們斷定那是人類早期使用工具並用火燒食其獵物的遺骨,檢測結論在180萬年以前。此珍希物證,僅1961年在日本展出過一次,震驚了日本與世界……
中國有“文字”以後,大量先秦史籍中,有了軒轅黃帝與炎帝部落爭奪關羽故鄉鹽池的記述。那時,當地部落(應表述眾多部落)挑頭的首領,叫蚩尤,他取“首山(今稱中條山)之銅”,製造兵器與農具,開發鹽池,發展農耕,並開始養蠶集絲,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和穿衣問題,並因為有自然形成的大量食鹽,因而富甲一方。還有史籍説,當時蚩尤還發明瞭“指南車”,以牛為圖騰,廣興民本事業……
鹽池及更多物產,使當地眾多部落(九黎族眾)與蚩尤結盟,也引起遠處的部落垂涎。於是起於有熊氏族的軒轅代表人物黃帝慢慢向關羽故鄉的鹽池爭戰與發展,直到黃河對岸的今三門峽,再而與炎帝部落聯盟,向蚩尤部落發起了艱難而長期的戰爭,最終,軒轅部落擊敗了蚩尤及其九黎部族,將蚩尤肢體分“解”——“……殺蚩尤於中冀。蚩尤股(肢)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滷,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為解(《孔子三朝記》)”。
此類記述很多,而對“解”的另種解釋也有,而對鹽池的記述,則絕大多數文字表述為“解池”。
現今鹽池仍在,其南北寬為20裏,東西長為60裏,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無機鹽基地,而在古代,則無疑更是寶中之寶,貴中之貴。於是,史籍記載,堯、舜、禹分別在此鹽池一週“建都立業”,又不斷地將蚩尤以及其九黎族們的後裔們以各種口實或名堂,打過黃河,打過長江,打過“清水”,分別化“解”與“解”散了敵對勢力頭領及反抗力量,此又為“解”之一“解”。
而大量的史料,將此地稱“冀”或“中冀”,又因為堯、舜、禹及啓稱王稱帝,為“天子”,而“天子之居為中國”,故此關羽之生地也被最早表述為“中國”,換言之,此豈非“中國之由”——“中國”之根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全國高考統一招生,有一歷史考題就發問過文科考生,問我國什麼地方最早稱中國,而其予以的標準答案是“山西西南部”,或“晉西南”,即“河東”,即關羽的故鄉。
公元前七世紀,即春秋時,晉國也如當年蚩尤部族一樣,因其冶金、鹽業及農產資源,自周以後,漸而吞併“小國”,將此地劃出了一個行政區,名其為“解梁”,時在公元前650年前。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以關羽口語劉備、張飛曰: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應為梁)人也……”(見《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良”與“解梁”音同,但嚴格地講,文字上是錯了。而實史中,“解縣”置於漢高帝(又稱高祖)劉邦登基後二年,即公元前205年。此時解縣仍屬河東郡。
漢高祖專此設縣,還是因為關羽故鄉的“解池”,而且又分別設了一個衙門,委其長官名稱“鹽官”——從而鹽池直屬王室,或説漢武帝建立了中國或世界上最早的“國有企業”,漢王室直接收受鹽池產品及税收,用於開支王室、官吏、軍隊費用。文字表明至宋代,一個解池收入,還佔到過宋王室總收入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此為後話。
至關羽降生期,或者説,從公元25年時,東漢王室將河東郡解縣的位子提了一級,即將解縣及其郡部歸入“直隸校尉部”,使關羽故鄉全稱為:直隸校尉部河東郡解縣。
應該再進一步説明的是,此前的解縣縣治,遠離關羽所住的宅院及其村落有百餘里,而到隋末,即公元568年,縣治移置關羽家西廿裏的今解州鎮兩年間,至唐代,公元618年始,解縣治一直用到公元1958年,而又因鹽池和關羽的關係,五代時,後漢劉知遠的乾佑元年,即公元948年,今解州鎮成為州治。
也因為以上原因,不少書中(包括一些運城內的作者)稱關羽為“蒲州人”“河中(府)人”“解州人”“平陽(府人)”,更有一些“學者”,在其文中“畫蛇添足”,註解關羽所在的“解縣”在“今臨猗縣西南”“今臨晉縣西南”等,至今不絕。應該説,起碼關羽降生時,“蒲州”“解州”都還沒有“生”出來,註解的方位則更差了。
今日之關羽的生地名常平村,在運城市區西南方,越鹽池,共行路不足15公里,由解州向東,約有10公里。
常平村的當時名諱也很難找到標準的稱謂了。有文字謂此村原名“下馮村”,也有稱“下封村”,還有“歪説三國者”,謂此村原名“傷兵村”,因為該村位於堯舜古都蒲反(後改稱蒲坂,即今蒲州故城遺址)與禹之古都安邑(今稱夏縣禹王城遺址)直達大道一則,其村人善良,在戰爭頻仍之期,多收養受傷士兵,得名“傷兵”。其實,稍有河東或古方言常識者,可知“常平”古讀音為“傷兵”(亦當地方言音調),且今人仍説其音調,此訓解也顯然不妥了(因此説尚見於當地“志書”,故不得不辯之一語)。
值得注意的是,關羽的故宅在鹽池之南,僅離鹽池不足200米之地。
大量史料表明,關羽故鄉所背靠的這個鹽池歷史久矣!
鹽是生命的必須而極重要的物質。
鹽又是人類早期形成交換“商品”的極寶貴“商品”。
關羽故鄉的鹽,生成十分奇特。
早期的鹽,多由人工而成,無論是海鹽,還是井鹽,或是岩鹽,都要人工開採之後,用火“煮”才結晶成鹽。而關羽故鄉的鹽,現今鹽池還有一塊寬10公里,長30公里的面積,水深處至多2米上下,一週淺灘,僅有十幾二十幾多釐米,鹽水由地下滲出,夏日陽光充足,自然蒸曬,有山上流下甜水,或天上掉下雨水,即結晶成鹽,供人食用。令先祖千秋萬代引為神奇,也引起了此一方之政治、經濟、文化之繁榮,才使這塊形狀較異的版圖充滿了神奇。直到今日,在此1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4200萬年前的猿類化石出處至現代,被列為保護遺址和單位者,多達3000多處(個)。
單就其歷史名人,文字記述已有八千餘眾,而在中國文化史上應有地位者,諸如本文前尚有提及的,便有:風后、嫘祖、后稷、傅説、伯夷、叔齊、畢萬、官之奇、百里奚、晉文公、趙盾、董狐、魏絳、猗頓、卜子夏、魏斯、段幹木、張儀、荀況、李冰、魏豹、司馬遷(以上為關羽降生前者),後來的裴秀(僅此裴氏一門,自兩晉至五代間,即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61人,公、侯、附馬等800餘眾,以下不復細錄),郭璞、王通、王勃、薛仁貴、王之渙、楊玉環(亦作名流)、王維、柳宗元、司空圖、司馬光、呂洞賓、趙鼎、關漢卿、薛瑄,張四維,楊深秀以及當過中國國家領導人的傅作義,董其武,程子華,姬鵬飛等人。
2008年10月18日出席世界關氏宗親第九屆懇親大會的運城市關公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孟海生先生(右)與世界關氏宗親第九屆懇親大會籌委會常務副主任關啓新宗長(中)關公網站長關志傑(左)合影留念。
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藴功力,應當是產生關羽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的歷史必然佐證。 [2] 

孟海生

關公文化萌芽及其源頭,近二十年的探求中,本人認為在關羽故鄉,並得到一定專業此事同仁,乃至大家基本認同。
關羽因為民除惡而離開家鄉的,鄉里人為此種英雄行為感動,他們敬慕關羽。
關羽別故鄉,父母投井自盡,鄉親們給予了極大的同情,關羽一家,生者外逃,宅第一空,悲情萬種……
終於,公元193年,人們將關羽父母投身的水井再增土修高,形成塔形堆積……
現存在關羽祖宅的金代所修葺的磚塔上,有一塊碑,那就是鐵證!
關羽家園形成的廟中的崇寧殿前,有兩株身圍四米多的巨柏,即百姓們稱“虎柏、龍柏”者,不少人認為在長期乾旱缺雨的北方,現還存有這樣大的柏樹,確屬罕見,應該認同是漢柏應該説明的是,該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都不屬什麼文物,且有文字記載,之廟為鄉里民間私下建造,“官方不與”(見廟碑),即表明官方不參與建廟管理等活動,也自然不象今日文物管理辦法,因此,不見諸官方文字記載。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為國家保護級別的解州關帝廟,甚至都不向外人介紹這個歷史久遠的廟祠,且公開講道,那是民間建築,除表明解州關帝廟是官方,是正宗,是合法的祭廟外,飽含着無視歷史與史實的心態,甚至對偶然有一篇介紹常平關公祖廟的文章,都似有切膚之恨,找人吵鬧……
其實,常平關羽祖宅歷史比解州廟的歷史早,不僅因為金代碑文,僅那龍虎二柏,任何一株,樹圍都大於解州關帝廟的最大的柏樹,而且,不必尺量,一眼就可看出要粗一倍左右
當然,柏樹不會説話,那至今仍立在廟中的碑石不是已代為表述了關羽家廟的問世年代了嗎?應該特別強調的是,關羽故鄉與當時曹操所在的洛陽僅一河之隔,交通相對便利。當時,曹操在洛陽以王侯之禮儀厚葬關羽,儘管“史料”未予記述,但傳到禮儀之邦的關羽故鄉不僅會及時,也當然會在關羽故鄉引起一番悼念活動,以致後來,關羽故鄉一直在曹魏政權控制下,曹操對關羽的禮葬成規沒有什麼可能改變,也更不會有如伍子胥之掘墳鞭屍等不禮行為。
為饗讀者,茲將本人1998年所寫的一個資料文字照錄於後。
關羽的降生也被人們傳得很神奇而紛雜,故鄉人比較統一的傳説是:關羽原來是天上的一條龍,主管九州之一的冀州——漢代稱河東,今稱運城的大部地域的風雨民情。由於境內鹽池一週“天旱收鹽,雨澇有田”,十分富庶,老百姓不以糧食為貴,浪費成風,天帝為之震怒,於是決定大旱三年,再以天火燒光所有生靈。青龍君在河東大旱二年後,有點於心不忍,來到解縣境界後,看到一婦女懷中抱一大兒,手拉一小兒在寒風中行走,便十分奇怪而又憤怒地責問此婦女,婦女相告:懷抱大兒,乃大伯之子,大伯與嫂已雙雙亡故,因而絕不可使此孩有所閃失,否則將無顏以對九泉之下亡靈;小兒乃自己親生……
青龍君聞言大為感動,嘉其大義,便告知此婦女:正月十五至十七,每晚在家院中放火到天亮,不可外出門户,以避免天災,千萬牢記!
此婦人覺得奇怪,便向當地風聖廟中道長講了,由之又四下傳開了正月放火消息。
青龍君別婦人後,徑向東海龍王請求,為老百姓下了一場大雨,解除了天旱。
由於泄露天機,又祈請下雨,青龍君被殺貶人間——這就是關羽降生人間的原因。
常平關帝祖廟背後是鹽池——鹽在關羽的生涯中同樣佔有很重要的部分。
史料表明,漢武帝初年,為了加強中央財政收入,專門在河東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管理鹽務的機構,官名即稱鹽官,至漢末期,官鹽私營相當嚴重,董卓曾在河東郡當過太守,後又升為幷州牧,因而為培植勢力,網結了一批貪官與私營鹽商。其中有個叫呂熊的惡劣鹽商,獨霸鹽池西端,扼斷了西去今陝西、河南、甘肅一路鹽運渠道,私蓄奴丁,為禍遠近。
平陸人周倉,為生活所迫,曾越過中條山,前來鹽池撈鹽販運,被呂熊鹽丁追打負傷,關羽將其救下,以致其後來對關羽忠貞不二。呂熊為巴結董卓,變本加厲,並將老百姓家中水井填掉,只留下自己花園中一口井,告知四下,只許未成年少女去其家中挑水,以便坐地扣抓,再而晉獻董卓,害得老百姓流離失所。
本來可以盡享天倫之樂的關羽,對呂熊一夥怒髮衝冠,終於決定為民除害,由人“導致呂氏黨族七所”,將呂熊及其心腹爪牙一夥殺光。
關羽父母得知兒子殺了呂熊一夥後,勸兒子逃走,但關羽執意與父母同死生,其父母為斷絕兒子後顧之憂,投井自盡。關羽推牆掩井,草草安葬了父母,再送走妻子後,揮淚出關。
現今常平廟內的金代磚塔,即説為當年關家水井所位。
故鄉人多情重義,對於關羽一家的遭遇十分同情,逢年過節,常常來人去宅空的關羽故宅,奠祭香火,懷念死者,更祈禱上天保佑關羽及其妻小平安,這裏自然成了雛形中的廟堂。
當後來,關羽在湖北當陽壯別人世,曹操在一河之隔的洛陽以王侯之禮重葬關羽之後,消息傳到故鄉,天人為悲,關羽故宅香火更旺。關羽的親戚與鄉親情深意篤,思念自己的英雄兒男,因此也傳出了不少關羽顯靈顯勝的故事。
其中有一故事傳得很生動。解縣有一户窮人,母子相依為命,兒子被魏室抓了丁。在湖北守邊,一直苦苦思念母親。一天半夜間在荒野大哭,喊叫母親名字,突然,半空中走下一騎馬將軍,同情地問“你是解縣人?”
相交談後,將軍告訴他;“我也是解縣人,咱們家離不遠,我也曾記得你家父母模樣,實在是個好人。這樣吧,你抓住我的馬尾,千萬不敢睜眼。我把你送回老家,你要好好孝順你母親。”那兵卒如囑,即抓緊馬尾,只聽忽忽聲響,一個時辰以後,馬蹄落地,將軍囑他開眼,告訴他:“我家住下馮村,小名壽長,也有父母在家,回去看看;你母親為你已哭瞎了雙眼,我這裏有點藥,你讓母親擦洗一下,即可復明,告辭了。”説完策馬而去。那人如囑,見母親後,讓母親洗了雙眼復明……
“關帝聖像”遠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關公塑像於2010年9月13日在山西省運城市對外開放,供遊客觀賞,屆時將有開光剪彩儀式。
第二天一早,那兵丁遵母親命,前往下馮村拜謝將軍,到村裏一打聽,方知關羽已壯別人世,便在關羽故宅住下,為關家守宅,直到終老。
此僅為關羽“魂歸故里”一説。據傳,今常平廟獻殿前的“龍、虎”二柏即為此人當年所植。
現常平關帝獻殿後,有一獨院,俗稱娘娘殿。其院中有一株奇異的桑樹,其特點是從當年生葉起,就一直不斷地結桑椹,又不斷地成熟下落,再不斷地長出新的桑椹,直到秋日落葉。人們把這種現象説為是上天為關帝掉桑——弔喪。國內不少新聞單位與記者採訪並報道過此事。
據載,關羽自小家中窮困,無法請先生教書或入私學。一位好心的匈奴族老人,看到關羽天資聰穎,便收他為學生。那老人有一獨生女兒,名叫胡玥,與關羽日夕相處,後來父親也看透了女兒心思,更自信關羽人才出眾,便將女兒嫁與關羽為妻。在關羽18歲時,得兒子關平。
胡玥深明大義與大禮,是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得知關羽要為民除害時,極力相從,後來攜兒子遠避在今五龍峪鄉娘娘廟村,雖埋名隱姓,教子之餘,不斷上山挖藥,幫助老百姓解憂排難,後無疾而終(應説為後去歸關羽)。當地老百姓曾為她立廟供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原廟毀於兵火,九十年代初,羣眾又捐資重建了新廟。
傳説,關平成人後,胡玥囑兒前去投奔父親。兒子臨行前,胡玥滿腹心裏話,無法成書,着兒子帶了信物外,又摘了些家鄉青梅與一枝竹子,着兒子一定交給父親,説關羽最好吃青梅,又最愛竹子——高風亮節,四季常青等。實際上還有一重意義:青梅竹馬,永不變異。關羽父子相認後,更思念妻子,幾夜難眠,最終以畫隱詩,以詩明意,即今傳於世的“風雨竹圖”。那風雨中的竹葉組成一首五言絕句: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以“孤葉”自喻,表示自己歷經風雨,對愛情不會隨風就雨,一定忠貞不移,即使“東君”再送花多,也獨善其身。
今殿中供像,應成於明末清初。明萬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明神宗諡封關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同時封關平為竭忠王,關興為顯忠王。受封后的關夫人,鳳冠霞披,且塑像水平極高,形態栩栩如生,端莊華貴,慈祥威儀,當香客跪拜像前,那雙眼似能説話,叫人倍感温和。此大概為天下關帝廟獨一無二。 [2] 

孟海生

不少書中講,關羽除了不充當“送子”神外(其實“非也”,後敍),是一個全方位之神。而此廟中,關夫人充當的神正是“送子娘娘”。從這個意義上講,常平關帝祖廟是全方位的神廟了吧?
常平關帝祖廟的最後部分,是三祖殿,供有關羽祖上三代。
對於關羽的出身,歷代爭議不絕,連姓氏也不一而是。實際上,這並不重要,尤其是對關氏後裔而言,關羽姓關,也因“關羽”而立名天下,享拜四海,不是歷史事實嗎?
大量文字與故鄉傳説中,關羽父親為人忠厚,是一個下層勞動人民。有説是打鐵的,有説是做豆腐的,也有説是砍樵賣柴的,總之是勞動階層。
關羽父親得子較晚。雖然家窮,也盡力為兒子讀書提供方便。關羽在今解州城內讀書時,為了照料兒子,他便在城裏開鐵匠鋪,遺址就是現在鐵匠巷。後來,關羽長大,又在今解州社東村風聖廟(即風后故宅而成廟宇,遺址今為社東小學)習武,父親一樣照料兒子生活。
關羽父親熱心鄉里鄰家一應事情,德高望重,所以,後來投井自盡,才引得眾多人懷念,才有眾人香火祭奠等事。
加之關羽為鄉親拍案而起殺除惡霸,後來得曹操表封為侯及厚葬,關羽的故居才真正成了廟堂,成為第一座關帝廟。三祖殿大約應是明未清初的規模。清未入關前,已大行拜關公之禮儀。入關後,順治即令皇室大興敬關公之事,康熙皇帝遵祖訓,親自到解州拜關帝,題匾並封廟(公元1703年)。世祖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皇室頒旨,封關公曾祖父為“光昭公”,祖父為“俗昌公”,父親為“成忠公”。至咸豐年間,又進而為王。而今金身名份為“公”,足見為清初所塑。
殿中,主供像為夏大夫關龍逢,諸方家有異詞,但老百姓信其為關羽始祖。此殿前有一柏樹,長得特別旺盛,且是斜側的,向陽面光滑。當地羣眾説,冬日北方大雪紛飛時,此樹不落片雪,因為關帝每年要回來祭祖,從雲中下來,如我們今下飛機一樣,以此樹為“舷梯”,漸下地面,故稱雲柏。
常平關帝廟充滿神奇。“物因人貴,地以人名。”除了桑樹、雲柏之外,還有鳥柏、虎柏、龍柏等等樹,也各有一段傳説故事。
獻殿前的兩株大柏樹,東一株極象龍,西邊的則極象一隻下山虎。據説,數十年前,欲修剪此樹,以免颳風時掃壞獻廈屋頂,眾人議論好久,決定鋸掉一側枝,此枝極象下山虎翹起的尾巴,無人敢動手。後來終於有一人敢動手,用大鋸鋸此樹枝,但奇事出來了:此時樹枝中滲出濃濃的紅色汁液,酷似鮮血;鋸樹人心慌,從樹上掉下來,後得病不休而死。如今已過去幾十年,那樹斷枝根部還留有暗紅色血跡般遺痕。
獻殿西側有一全裂式巨柏,很象一展翅騰飛大鳥,故人稱鳥柏。傳説為明末清初,外地來的風水僧人,看到此柏樹很有靈氣,決定盜取此樹。風水僧人化裝為商人,到四下散言,要買大量穀草餵馬,住在常平廟中,出大價錢收購穀草。很快,四下人挑車拉,送來了大量穀草,僧人用穀草將鳥柏四下密密圍起,聲言不再買穀草了,並派人專門看管已購的穀草,不許他人走近穀草垛。其實,他們已在草垛內空開了距離,準備鋸掉此樹。他們先鋸了一側枝——一隻鳥翅後,樹幹開裂,僧人即下來看察,此時,樹幹迅速開裂,汁液外流,並將他們一夥數人的手腳及口眼粘住,不久即全部死於樹幹一週。
三天後,鄉民得關帝神示,移開穀草,看到僧眾一個個伏地大跪,早已氣絕,傳為靈異。此類傳説很多,留請信徒或者有志趣者自己去了解吧。
常平的關帝廟、關公祖塋以及解州關帝廟,被人們擬“三孔”而稱“三關”,在關公文化這一大概念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
廟宇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藝術,它集造型、建築、楹聯、牌匾、文記、美術、雕塑等多文化藝術為一爐,實在是一種巨大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大成。關廟從某個角度上看,又是一種色彩斑斕的關公文化載體與表現。
大約自宋代開始,關廟漸漸發展與普及,至清代,已遍及京城、省會、州治、縣城、鄉鎮,以至於大多農村都建起了關帝廟。據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的《京師乾隆地圖》所載查知,當時的京城內,以專祀和主祀關公的廟宇、殿堂竟達116座,故宮內有4座關廟,後來建成的圓明園中,竟也建有6座關帝廟,關帝廟之多與香火之盛,拜祀人員之廣泛,是中國任何廟與神都無法相比的。
台灣省礁溪協天廟主任委員吳朝煌先生十五年前在解州關帝廟曾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他們的廟始建於193年前,是從福建東山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去的,而東山關帝廟僅有600來年的歷史。以往,台灣礁溪廟常到福建去朝祖,以為東山關帝廟是祖廟。1990年前後,吳朝煌等人來大陸尋根,先到當陽,又到洛陽,最後,才找到解州與常平,回到台灣,找學者,訪友廟,才確認運城是關帝家鄉,常平關帝廟是一切關廟之祖。那是第二屆“金秋大祭”之後,吳朝煌對記者講:經過我們幾年的努力、調研、考究,我們才真正地找到了關帝廟的正宗祖先。世界上的關帝廟很多,光台灣大約有1萬4千差不多啦。整個廟史就象一株參天大樹,常平關帝廟祖廟是根,解州關帝廟象樹幹,其他廟是枝,我們廟是小枝,再從我們廟分靈過去與再從分靈廟分靈的廟是小小枝、小小葉了……
台灣“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秘書長黃志腎先生在考察了常平廟後,十分深情地指出:要拜關帝,在日本、在美國、在台灣、在廣州、在太原、在解州,都一樣,唯獨在常平關廟不一樣,因為常平理屬天下第一關廟,關帝在這裏出生,他的祖上幾代與妻子、兒女都還在家裏,關帝又早已“魂歸故里”,這裏的文物也證明了它的歷史久遠,是我目前所瞭解的關帝廟中最早的,常平關帝廟的地位太重要了!……應該肯定,台灣兩位從事關帝廟研究、管理並比較國內外關廟很多的同胞,所言是十分有見地的。
也還應該説明,該廟宇實物亦如今日之考古家發掘所得文物一樣,資人可憑與溯源,應該視為本論點的一個最有力的佐證。
還想提請讀者思考的是,關羽故鄉鹽等物資豐富,商業極為發達,當時及以後,與洛陽貿易繁多,為關羽稱神立廟有最重要的作用,待後詳述。 [2] 

孟海生

關羽逝去已經1780餘年。
關羽的本事,似乎已經十分含混,但是,關羽仍然在人們生活中出現、甚至活靈活現地傳説——一種文化現象產生了……
翻開歷史的每一頁,似乎人們已經忘卻了“關羽”,他有了多種稱謂:關公,關爺,關老爺,關王爺,關帝爺,伽藍爺,關護法,恩主公,關夫子,關大帝,關聖大帝,協天大帝,俘佑帝君,蓋天古佛,南天主宰……
如何表述這種文化現象——
這種文化已經生成、發展1700多年,而且早已走出國門,與世界不同國度、不同國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政治見解的人羣發生着不同程度的聯繫……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躍,各種名目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活動,極大地觸及了各界文化人,因之各種名目的“文化”便應運而生。
關羽故鄉的文化人矚目關羽及其故鄉倖存的常平關帝祖廟、解州關帝廟,遊説上下,聲聲呼喚推介關羽為文化品牌,但更多的人,此中不乏文化人,及職能部門的官員,以及管他們的官們,認為關羽是封建社會的代表人物,其傳説中又“充滿了封建迷信”,關羽本身又“鎮壓過黃巾起義軍”云云……不能成為文化品牌或用關羽牌子會產生政治麻煩。
山東傳來了將成立孔子研究會的人事活動的有關消息,因而極大地鼓舞了關羽故鄉人——“打擦邊球,叫響關公文化品牌!”首先如何表述這種深沉而博大的文化——即出個什麼名堂?
討論——再討論——查字典——稱其關羽為“關公”!
“公”字有諸多訓解,可附於關羽者便有:
一、平分也。《韓非子》曰:背私為公;
二、無私也。《列子·天瑞》曰:國氏之盜,公道也;
三、不私也,公有也。《禮·禮運》曰:天下為公;
四、廣也,共通也。《釋名·釋言語》曰:公,廣也;
五、平也。《淮南子》曰;何可從公論乎?
六、正也。《廣雅·釋古一》曰:公,正也;
七、顯然為之也。《漢書·胡建傳》曰:公穿軍垣,以求賈利;……等等,計有20餘種訓解,當時是抄列成文的,並呈傳眾人(原文見《中文大辭典》);同時,關公之名稱也早了,《三國演義》第一章,前部分中即稱關羽為“關公”,遂得一致同意立名“關公”。
由之,再敍內容,要付以“文化”,卻很難讓更多人認同,好在當時地委主要領導認可了,直至1990年運城搞起“關公廟會”,兩屆會後改名為“關公文化藝術節”,但反對“關公文化”提法的人多了,公然向當時地委提意見,大談關公“無文化”,“關羽本人是一匹武夫”,“連一句話的文字也沒有留下”,而且,這些人是有一定影響的人(恕不具體名之),甚至運城興起“關公文化節”幾年後,個別大牌電視掌權人,轉播運城“關公文化節晚會節目”,要求去掉會標中的“關公文化”幾個字,態度強硬,據説不少領導向對方求情……
不是開玩笑,那也是歷史,有外省的多家記者,專門找當時地委領導,似抗議一般,非議“關公”及“關公文化”的提法(也請讀者原諒,不一一指明其人其事其時了),多發議論。今日列述其時其事,僅為了想説明“關公”及其“關公文化”立名出世的艱難,以及“關公”“關公文化”的歷史被掩沉之深而已。
我們先看看“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主持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有三種訓解:
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樣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如“學習文化”,“文化水平”等(可查該詞典1996年7月修訂第3版第184次印刷本第1318頁)。
由於關羽生前的影響,民間對關羽的思念,以及由之而衍生的神異傳説,使關羽初步神壇,及至陳隋間(公元557年至580年),關公被佛教列入拜祀偶像行列,拜為“護法伽藍”,再而道教大興,影響朝廷,尤至宋元為甚,使由關羽而形成的關公“超凡入聖”,成為護佑皇室朝廷的神,奠定了關公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由民間而宗教,再宗教而王室的廣泛崇拜,使關廟遍及窮鄉僻壤,“九州無處不焚香”,一個以關公形象為主線的文化名正言順地形成中國文化強族勁旅。
歷史而客觀地看,以關羽為始源而形成的關公文化,攏總記至少有以下財富產品:
一、千餘年間形成的各種廟宇;
二、千餘年間的從帝王到士民的拜祀;
三、各種相應的宗教、帝王封諡產生推廣與發展表現形態;
四、由崇拜而形成的各種詩、文、戲劇、繪畫及現代當代的影視,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式樣品種都有關公的形象及專此產品,等等
據台灣專門研究宗教的張檉先生介紹: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有一次專門調查統計,大陸道教廟觀總數達4.4萬多座,而且不計小山村廟殿數,每廟都有專供或合供、配供關公的。他還介紹,1956年,台灣有過專門登記,總廟宇數量達1.7萬餘座,至少有1.4萬座廟中供祀關公。
凡此等等,不足以佐證一個關公文化嗎?
當然,類似與關羽本身歷史本原相背的關公故事太多,這就更要求我們對待此類文字、故事時,要區分兩個概念,即一個關羽,一個關公,千萬不可混為一譚!
關公文化形成的歷史原因很複雜,但其根本原因是在於民眾的認同,或曰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而致。
像任何一種民族文化產生根本一樣,關公文化的早期形成,是從對關羽其人本身認知開始的。
關羽在故鄉本有一個極好的生存與生活環境,學文習武、養家育子,盡有天倫之樂。但由於惡劣鹽商,魚肉鄉里,欺霸民女,關羽本着為民除害,鋌身而出,殺了惡霸,而出走他鄉。(見元代刊本《三國志平話》《孤本元明雜劇》、魯迅《小説舊聞抄》所説清代解州知州梁章鉅《歸田瑣記》中《關西故事》以及郭沫若1965年11月25日解州題辭等。恕不繁引。)時關羽為一介農夫,敢於為公義獻身,引得鄉里敬重,甚至“郡守稔羣惡,必原義士,勿引繩批根”,讓關羽“遂潛去之”。流傳至今,故鄉人懷念尤深。
關羽到河北涿縣,與劉備、張飛相識,共同起兵,而又從不爭名份,及至公元200年,關羽在曹營備受恩遇,又被曹操上書漢獻帝,封為漢壽亭侯,拜為偏將軍,但關羽知劉備下落後,立即“掛印封金”,回到劉備身旁。這種“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可貴風範,引得曹操都五體投地,怎能不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呢?
從公元208年(即建安十三年)起,關羽被拜封襄陽太守並守荊州以還,及至後來董督荊州,長達10多年的文治武略生涯,關羽嚴格治軍行政,深得民心,名聲遠傳。後來,甚至出現孫狼領民暴動,殺死縣吏;許昌以南多處軍事與政事騷變,大都“受羽印號”,表明要“應羽北進”,更足見關羽當時何其贏得民心!
關羽在荊州政績與強大影響,使“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十分恐慌,召集諸大臣“議遷許都”,最終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議策,密令人去與孫權達成協議,誘使孫權襲取荊州,使關羽腹背受敵,終於兵敗麥城。孫權以破壞“孫劉聯盟”為代價,殺了關羽,得了曹操表封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的回報,落下了背信棄義、不忠不信的千古罵名(荊州得失,當另文細論,不贅)。
綜觀關羽在故鄉初立其名,及南征北戰,直到當陽就義,以“忠、義、仁、勇”名冠天下,特別是當後來,主政一方,以仁政大德服人,名傳四野,在當時爭爭不絕、戰火頻頻的歷史環境中,更有着強烈的感召力,也才會發生孫狼民暴後“受羽印號”及許昌南部歡迎關羽及其大軍入主的局面,自然對當時的關羽崇拜是一個極好的註腳。
應該説,關羽生前的巨大影響,是“關公”這一特別人物形象的生成基礎。
關羽身後不久,便發生了曹操之子曹丕改漢為魏,自稱魏文帝(公元220年),劉備在漢中以“繼承漢室”稱帝(公元221年),孫權在江南稱吳大帝(公元227年),形成三個政權並存的局面,開始了“三國”時期。大量史籍記述表明,西漢末年,皇室宦官弄權,內戚作亂,加之連年災禍,吏治腐敗,公開賣官封爵,導致民無以生計,整個社會大混亂。一首民謠曰:“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策良將怯如雞。”以致出現黃巾起義等事件。
關羽故鄉是漢王室的一個重要支點。首先,運城的地理位置,在區劃上歸入京城直轄:直隸校尉部河東郡,此其中當然還有比地理距離近的更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有一個物寶鹽池。史料表明,西漢時期,高祖劉邦執政初年,首先在運城設立了專司鹽業經營的鹽官,並將所有收入直接遞交給皇帝。歷300餘年後,至東漢末期,漢王室失控,作為最大財政收入的鹽業也一派混亂,關羽故鄉當然也成為政治與經濟雜亂的重災區。關羽為鄉里除惡出走,落得家破人亡,在引人敬佩之時,更加着鄉俚深切悲痛與懷念,特別是後來,關羽當陽歸天,一河之隔的曹操重葬關羽,終於演繹出了一種親友憑弔關羽故宅及關羽顯靈顯神,“魂歸故里”的種種傳説與崇拜格局。
關羽生前的主要政績是在當時的荊州一地。當時的荊州,是曹操、劉備與孫權三方爭奪的主戰場。關羽生前在荊州一地的政績及其產生的紛紛亂世中相對安寧的生活,在關羽去世後,頻繁的軍事與動亂,尤其是當後來,更多人對曹操與孫權雙方爭奪地盤頻動兵戰而瓜分荊州,孫權破壞孫劉聯盟,兩邊夾擊關羽,失信天下,引得天人共怨,以致於到南朝宋時,裴松之受命刊校史籍時,曾發出肺腑之言:
“臣松之雲:以為劉後以庸蜀為吳河,荊楚為維翰,關羽揚兵沔、漢,志陵上國,雖臣主定霸,功未可必,要為威聲遠震,有其經略。孫權潛包禍心,助魏除害,是為剪宗子勤王之師,紓曹公移都之計,拯漢之規,於茲而止。義旗所指,宜其在孫氏矣……”(見裴松之注《吳書·諸葛瑾傳》)
“荊州”一地,當時十分遼闊,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看,整個荊州東起今湖北黃石,西至四川萬縣東、貴州凱里,南至廣西荔浦北、廣東英德市,北至河南平頂山、商縣,中心地域是湖南、湖北。關羽督荊州時,實際上已形成三家鼎足:曹操有五分之一地,孫權佔五分之二地,關羽領五分之二地。當關羽壯別麥城後,人們從比較中再認識關羽,從兵火交織中再度回憶當年一方安逸之期,怎不更加思念與崇拜關羽呢?
從此前後的一些文化史蹟、民俗民風看,荊楚一地神話、神事及鬼事特別繁雜,即在所謂的“荊楚民悉事鬼神”文化歷史背景下,關羽身後“顯靈”傳説日盛,也自然萌生了人們以“神祀”關羽風俗。
應該説,關羽故鄉與荊楚一地的南北伯仲規模之火,點燃了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的關羽崇拜——形成一種發自民間的廣泛、原始的關公文化。
恩格斯指出:
“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做現成的公式,按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末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
當今天,我們以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發展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當兒,必須歷史唯物主義地看待關公文化的發展歷程,千萬不可以今日之見去想象與對待一千八百年以來已發生的歷史,以及關羽——關公文化在中國歷史與世界文化史中的史實,再而及其今日海內外現實中存在與發展。
繼公元260年,後主劉禪封關羽為壯穆侯以後,從宋真宗起,後來封關羽為“武安王”,明萬曆年間,封關羽為帝,乃至清代,凡歷二十餘次加諡,關羽至清代雍正年間,封號達26字之多: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宣德翊贊關聖大帝。毫無疑義,王室的諡封,使關羽地位至高無上,在肯定關羽崇拜的同時,又推波助瀾,使關羽崇拜以及由之而形成的關公文化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
作為社會物質生活重要反映的文學藝術,以詩、歌、詞、説唱文學、畫、楹聯、匾額、造像、廟宇、戲劇以及現代化的影視藝術,一千多年來,早已匯成洋洋大觀,不遺餘力地為關公文化流光溢彩,成就了中華文化藝術史中的一罈秀色。 [2] 

孟海生

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經過幾十代人的努力,我們的關羽,成為一個超國籍、超信仰、超民族、超時空的人上之人、帝上之帝、神上之神。
中國的語言與文字大家張志公先生早年有一篇文章,他考據結論,早期的中國象形文字中,太陽的表形字“日”字與人們崇拜的“神”字十分相似,兩字的原始“畫”法只差一點,説明人類早期崇拜太陽,因之奉為神明、神靈、神異,從而也對“神”的人類崇拜和人們對“神”的理解找到了初步破解。
人的神祗崇拜起源很早,也可以説與人類同時產生。在這種歷史背景與文化沉積之中,僅看1800年前,人們對關羽的崇拜以及其身後被以神靈拜祀,形成至今仍在不斷延續與發展的關公文化,都已經是無法改變的歷史與事實。這種成因複雜與又發展迅速的“神”崇拜,不能以一個“迷信”一判了之,也更不應該違背以往歷史過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背景,以今日的思想觀點去指責與“規範”古人與各種宗教行為。
關公文化是多元的,是具有十分深刻內涵與廣泛外延的,值得我們認真去研究、開發的一個具有社會與經濟效益的龐大工程。
關公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以關公的“所有行為”形成的忠、義、仁、勇。
不少人試圖解説關公文化,冠以“仁、義、禮、智、信、廉、恥”什麼的,那是一箇中國文化泛概念,關公文化應有一個準確而獨特的表述。實際上,帝王們在對關公諡封的名號中,已特別使用了“忠、義、仁、勇”的總結性提法,即前文所述的26字諡封。所以要認同這一概念,主要是因為清王室對關公的諡封達到了極致,而皇帝頒詔前,也是經過諸多文人學者認真推敲、全面總結關公這一特別形象概念的結果。
從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封關羽為“忠惠公”,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封關羽“義勇武安王”,以及最後清代諡定的26字時,增冠以“仁”字,形成“忠、義、仁、勇”的鮮明特色,即一個特別的指代人物形象。我們雖然看不到當時的王室議奏文字,足可從600多年前開始升級的十數次封諡中的不斷總結與昇華、關公文化精神內涵的臻美與完善過程中,在大量的文字記述中得到證實。
今天,我們以羣眾的眼光,審視關公文化,能否從以下觀點闡述關公及關公文化呢——
對國以忠;
待人以義;
處世以仁;
任事以勇。
“忠”字在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在古人的文字訓詁中,它有10多種解釋:敬;誠;竭誠;愛;不二;不相違;無私;正;直;厚;恕;中正;危身奉上……這個忠字,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大致瞭解,甚至目不識丁的幾輩人都會講幾句:“忠於自己言諾”;“忠於祖國”;“忠人之托”……
“義”的釋條在現代詞典,常用字典似不太多,我們先祖十分重視它,典籍中其解釋達30多條,如:己之威;宜;正;平;裁斷;人(行之)路;死(之大)節;成物之功;理;經(典文字之)意旨;施恩;至行過人;推證;正事;誼(義)等等。這個“義”字,也仍不絕於人口,諸如“正義事業”,“英勇就義”,“義無反顧”等等;
“仁”字的解釋也不少,僅孔夫子的言論中,就有26種以上的訓示,如:親;愛;天養萬物;憐;忍;德政;德化;善政;潤;人心;人之本體;性也;理也;黨也;愛之心;心之德;修己之行;猶存;與人通(用);又與“信”通(用)..….我們今日的文字與口語中,也仍不少使用這種大義,如“仁愛之心”,“志士仁人”,“仁義”等等;
“勇”是關羽、關公的主要表現,古人對它的訓解也不少:踴躍;果敢;鋭;有氣力;果決;不為(強力)屈服;猛;健;勝敵;壯志等10多種。這個“勇”字,我們生活中也還在到處使用,“勇敢”,“勇往直前”,“英勇頑強”……
應該説,我們的先祖,有史以來,對我們這個民族的教育,無論男女,都貫穿了這一做人思想,尤其是自中國文化大師孔子、孟子以後,從治國、齊家、修身、為人諸方面形成系統理論,以至漢代王室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孔孟之學説成為國學與統治階級指導思想理論。
凡中國封建社會兩千餘年,亦被史家稱為“秦漢之制”,而秦統一中國並未形成系統治理學説,儘管毛澤東曾語有“百代都行秦政治”,而實際上是“漢政治”。而此“漢政治”的理論基礎,怎不樹立一個生動具體、鮮活感人的形象代表來體現呢?
關羽以及由之而生成的關公,在廣被社會基層民眾崇拜與認同後,再由之被宗教列入祭祀行列,而又再被文化藝術合力宣揚,於是因而又被王室諡封推崇,再而由王室到官吏,又作用於民間,這樣一個來回作用與反作用過程後,關公文化歷經千餘年的發展完美,使關公成為一個超時空的各種美好道德形象代表,並以“神”這個特殊的文化形象紮根在中華文明史中,與我們民族千百年同在,歷盡風雨而永不泯滅。
所以形成如此博大恢宏的強流勁旅的關公文化,我們可以分析出諸多原因,而其實質在於關羽——關公的“忠、義、仁、勇”這一多方位文化內涵,當然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儘管此僅為關公文化中的“精神”方面,即大概念中的“理念文化”部分,也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精品”了吧?
民族文化是不可戰勝的。 [2] 

孟海生

我認為關公文化大約應涵蓋六個系列,即——
一、理念文化(以上第五節中已多有贅述,略);
二、廟宇文化。據資料顯示,清代以後,至民國期間,山西有關帝廟3萬餘座,全國有30餘萬座,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宏偉精緻的關廟建築,它既是中華古代文化建築的綜合藝術載體(包括造型、雕刻、塑像、楹聯、建築等內容)和傳統文化的成果,同時也與信仰文化活動緊密相聯,形成了獨特的廟宇文化;更重要的是,很多地方的關帝廟見證着明清晉商篳路襤褸、開創商道、發掘商品的成就。應當努力把海內外的關帝廟網絡聯絡起來,成為一支獨特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文化、經濟資源;
三、祭祀文化。關公崇拜及其文化興起,源自民間,及至後來,佛、道及國學儒學、王室帝王都尊拜,但民間信仰封拜關公為“第十八屆玉皇大帝”,成為諧和天、地、人的至高無上之神靈,被尊為萬能之神,人們對他的祭祀不僅僅是祈求保護,更有着祈求和諧、富有、平和人事等靈佑威懾的作用;
四、廟會文化。廟會是圍繞廟堂所發生的羣眾性信仰活動而形成民間娛樂(社火藝術表演等)、產品、商品交易的重要形態。隨着各廟的祭拜關公活動開展,形成的常規與固定的商貿交易,促進了地方商品的繁榮,也形成了獨特的關公廟會文化;
五、戲曲文化。中國戲曲從發展以及形成,在影視藝術誕生前的近千年間,以歌頌關公及其“忠義仁勇”戲曲思想主題,在教化民眾、感召社會的漫長歲月中,關公文化戲曲已形成系統和龐雜的藝術流脈,及至形成清代宮廷中連演六十本的關公文化主題戲曲,傳播了人們推崇的“忠、義、仁、勇”的精神思想,又繁榮了中華戲曲文化,也形成了相應的文化融匯與發展;
六、商神文化。商業是人們經濟交流的重要形式,至少從唐代以後,人們在商貿中,祈求公平、公正、公道、信用、誠實,以關公為“監護神祗”,關公也被尊列為財神。行商始,求關公保護;行商中,請關公主持公義;發生爭執,求關公神判(不願去公堂諍訟!),遇廟會、年節求關公神佑興商,關公取代而成為商業之神。在民間,則早已將關公拜為財神了。
還可以列述若干條則,因為關公崇拜已形成與發展了一千多年,也早已波及世界,其文化活動已有上百個國家與地區的現狀。
多請讀者與方家原諒,文字已多了,且有“重三”之罪,也囿於篇幅,故結語了。
(孟海生撰文) [2] 
參考:
“關公文化”一詞的發明人:孟海生
再議“關公文化”,關公文化一詞發明人孟海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