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浩然集校注

鎖定
《孟浩然集校注》是199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孟浩然
作    者
孟浩然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8年02月
頁    數
375 頁
定    價
15.50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20007264
叢    書
新注古代文學名家集

孟浩然集校注作品目錄

目 錄
前 言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韋滔重序
卷 一
五言古詩
尋香山湛上人
雲門寺西六七里聞符公�若最幽與
薛八同往
宿天台桐柏觀
宿終南翠微寺
春初漢中漾舟
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
耶溪泛舟
彭蠡湖中望廬山
登鹿門山懷古
�明禪師西山�若
聽鄭五�彈琴
疾愈過龍泉精舍呈易業二上人
湖中旅泊寄閻九司户防
大堤行寄萬七
還山贈湛禪師
秋登萬山寄張五
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王迥
晚春卧疾寄張八子容
書懷貽京邑故人
�雲門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
示孟郊
山中逢道士雲公
歲暮海上作
越中逢天台太子
泛舟經湖海
早發漁浦潭
經七里灘
南陽北阻雪
將適天台留別臨安李主簿
適越留別譙縣張主簿申屠少府
送從弟邕下第後尋會稽
送辛大不及
江上別流人
洗然弟竹亭
夜登孔伯昭南樓時沈太清
朱�在座
宴包二融宅
峴潭作
齒坐呈山南諸隱
與王昌齡宴黃道士房
襄陽公宅飲
同張明府清鏡�
夏日南亭懷辛大
秋宵月下有懷
仲夏歸南園寄京邑舊�
家園卧疾�太祝曜見尋
田家元日
晚泊潯陽望香爐�
萬山潭
入峽寄弟
宿楊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
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
送吳悦�韶陽
送陳七赴西軍
田園作
卷二
七言古詩
夜歸鹿門歌
和盧明府送鄭十三還京兼
寄之什
從張丞相�紀南城獵戲贈
裴迪張參軍
登望楚山最高頂
�樵作
早梅
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
白雲先生王迥見訪
與黃侍御北津泛舟
題長安主人壁
庭橘
送王七尉松滋得陽�雲
鸚鵡洲送王九�江左
高陽池送朱二
五言排律
西山尋辛諤
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
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
陪盧明府泛舟�峴山作
陪張丞相祠紫蓋山途經玉泉寺
�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
同獨孤使君東齊作
峴山送朱大去非�巴東
宴張記室宅
登龍�寺閣
登總持寺浮屠
與崔二十一�鏡湖寄
包賀二公
本�黎新亭作
長安早春
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
賀侍郎
陪張丞相登荊州城樓因寄薊州
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
荊門上張丞相
和宋大使北樓新亭
夜泊宣城界
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海亭宴集
探得�字
同張明府碧溪贈答
贈蕭少府
同王九題就師山房
上張吏部
和於判官登萬山亭因贈洪府
都督韓公
下�石
行出竹東山望漢川
久滯越中贈謝南池會
稽賀少府
送韓使君除洪府都督
盧明府九日峴山宴袁使君
張郎中崔員外
卷三
五言律詩
與諸子登峴山
臨洞庭
晚春
宴崔明府宅夜觀妓
韓大使東齊會嶽上人諸學士
初年樂城館中卧疾懷歸
上巳日澗南園期王山人
陳七諸公不至
送莫氏甥兼諸昆弟從韓
司馬入西軍
峴山送蕭員外之荊州
送王昌齡之嶺南
歲暮歸南山
梅道士水亭
閒園懷蘇子
留別王維
武陵泛舟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歸越
�景空寺蘭若
陪張丞相登嵩陽樓
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尋白鶴�張子容隱居
九日得新字
除夜樂城張少府宅
舟中曉望
�精思觀�王白雲在後
與杭州薛司户登樟亭驛
尋天台山作
宿立公房
尋陳逸人故居
姚開府山池
夏日浮舟過陳逸人別業
夏日辨玉法師茅齊
與張折衝�耆�寺
與白明府�江
�精思題觀主山房
尋梅道士張逸人
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得青字
晚春題遠上人南亭
人日登南陽驛門亭子
懷漢川諸友
�鳳林寺西嶺
陪獨孤使君同與蕭員外證登
萬山亭
贈道士參寥
京還贈張維
題李十四�兼贈綦母校書
寄趙正字
秋登張明府海亭
題融公蘭若
九日龍沙作寄劉大�虛
洞庭湖寄閻九
秋日陪李侍御渡松滋江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重酬李少府見贈
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上巳日洛中寄王九迥
聞裴侍御�自襄州司户除豫州
司户因以投寄
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送洗然弟進士舉
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林寺
以詩寄之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
南還舟中寄袁太祝
東陂遇雨率爾貽謝南池
行至汝�寄盧徵君
寄天台道士
和張明府登鹿門山
和張三自穰縣還途中遇雪
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自洛之越
歸至郢中作
途中遇晴
夕次蔡陽館
他鄉七夕
夜泊牛渚趁薛八船不及
曉入南山
夜渡湘水
赴京途中遇雪
宿武陵即事
同盧明府餞張郎中除義王府
司馬海園作
落日望鄉
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
卷四
五言律詩
送王宣從軍
送張祥之房陵
送桓子之郢城過禮
早春潤州送從弟還鄉
送告八從軍
送張子容赴舉
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省覲
�江至武昌
唐城館中早發寄楊使君
陪李侍御謁聰禪上人
和張丞相春朝對雪
送元公之鄂渚尋觀主張驂鸞
峴山餞房�崔宗之
送王五昆季省覲
送崔易
送盧少府使入秦
送謝錄事之越
洛下送奚三還揚州
送袁十嶺南尋弟
永嘉別張子容
送袁太祝尉豫章
都下送辛大之鄂
送席大
送賈�主簿之荊府
送王大校書
浙江西上留別裴劉二少府
京還留別新豐諸友
廣陵別薛八
臨渙裴明府席遇張十一房六
�明府早秋宴張郎中
海園即事得秋字
同�明府早秋夜宴張郎中海亭
崔明府宅夜觀妓
宴榮山人池亭
夏日與崔二十一同集衞明府席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寒夜宴張明府宅
和賈主簿弁九日登峴山
宴張別駕新齊
李氏園卧疾
過故人莊
途中九日懷襄陽
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
李少府與王九再來
尋張五�夜園作
張七及辛大見尋南亭醉作
題張野人園廬
過景空寺故融公蘭若
早寒江上有懷
南山下與老圃期種瓜
裴司士員司户見尋
除夜
傷峴山雲表觀主
七言律詩
登安陽城樓
歲除夜有懷
五言絕句
宿建德江
春曉
送朱大入秦
送友人之京
初下浙江舟中口號
賦得盈盈樓上女
春怨
閨情
寒夜
美人分香
登萬歲樓
春情
醉後贈馬四
檀溪尋故人
同張將薊門看燈
登峴山亭寄晉陵張少府
口號贈王九
同儲十二洛陽道中作
尋菊花潭主人不遇
張郎中梅園作
問舟子
楊子津望京口
七言絕句
過融上人蘭若
�州詞二首
越中送張少府歸秦中
補 遺
清明即事
尋裴處士
長樂宮
北澗浮舟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送張郎中�京
戲贈主人
濟江問同舟人
送杜十四之江南
渡揚子江
初秋
附 錄
白雲先生迥歌曰
送刑台州濟
�青
送張舍人往江東
題梧州陳司馬山齊
傳 記
舊唐書文苑傳
新唐書文藝傳
唐人有關詩文
張子容:除夜樂城逢孟浩然
樂城歲日贈
孟浩然一作王維詩
贈衡山糜明府
獨宿峴首�長安故人
獻襄陽於大夫
唐才子傳
送孟[六](八)浩然歸襄陽二首(後一首一作王維詩)
王 維:送孟六歸襄陽一作張子容詩
哭孟浩然
李 白:贈孟浩然
淮海對雪贈傳靄一作淮南
對雪贈孟浩然
�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
贈同旅一作贈孟浩然
春日歸山寄孟浩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王 迥:同孟浩然宴
賦一作題壁歌
杜 甫:遣�五首
解悶十二首
劉�虛:暮秋揚子
寄孟浩然
寄江滔求孟六遺文
陳 羽:襄陽過孟浩然故居
白居易:�襄陽懷孟浩然
施肩吾:登峴亭懷孟生
張 祜:題孟處士宅
朱慶餘:過孟浩然舊居
皮日休: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
五百言。過褒庸材,靡有
稱是,然襄陽曩事歷歷在
目。夫《耆舊傳》所未載
者,漢陽王則宗社元動,
孟浩然則文章大匠。予次
而贊之,因而寄答,亦詩
人無言不酬之義也。次�
羅 隱:孟浩然墓
唐彥謙:�孟浩然
張 �:�孟浩然
盧延讓:�孟浩然句
貫 休:經孟浩然鹿門舊居二首
齊 己:過鹿門作
陶 翰:送孟[六](大)
入蜀序
符 載:從樊漢南為鹿門
孟處士求修墓�
皮日休:郢州孟亭記
著錄考
作品�年
[1] 

孟浩然集校注作者簡介

孟浩然,唐代人。本名不詳(一説名浩),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
生平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詩人王昌齡遊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説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於病故,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林下,但仍與當時達官顯官如張九齡等有往還,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詩已擺脱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得到時人的傾慕。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禮讚他「清詩句句盡堪傳」。可見他在當時即享有盛名。他死後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編定,並送上「秘府」保存。現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説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牀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悦,説:"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讚歎説:"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裏,説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裏,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隱居本是那時代普遍的傾向,但在旁人僅僅是一個期望,至多也只是點暫時的調劑,或過期的賠償,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事實。在構成這事實的複雜因素中家鄉的歷史地理背景,或許是很重要的一點。
在一個亂世,例如龐德公(東漢名士)的時代,對於某種特別性格的人,入山採藥,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開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嗎?然則為什麼三番兩次朋友伸過援引的手來,都被拒絕,甚至最後和本州採訪使韓朝宗約好了一同入京,到頭還是喝得酩酊大醉,讓韓公等煩了,一賭氣獨自走路呢?正如當時許多有隱士傾向的讀書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着一個浪漫的理想,為着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在他這回,無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對象便是龐德公。孟浩然當然不能為韓朝宗背棄龐公。鹿山不許他,他自己家園所在,也就是“龐公棲隱處”的鹿門山,決不許他那樣做。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這幽人究竟是誰?龐公的精靈,還是詩人自己?恐怕那時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為心理上他早與那位先賢同體化了。歷史的龐德公給了他啓示,地理的鹿門山給了他方便,這兩項重要條件具備了,隱居的事實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實在,鹿門山的家園早已使隱居成為既成事實,只要念頭一轉,承認自己是龐公的繼承人,此身便儼然是《高士傳》中的人物了。總之,是襄陽的歷史地理環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於布衣的。孟浩然畢竟是襄陽的孟浩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