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廣喆

鎖定
孟廣喆,1907年3月生於北京。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費留學美國。中國最權威的機械工程與焊接專家、教授,1989年去世前為天津大學教授、博導。
中文名
孟廣喆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
逝世日期
1989年6月20日 [1]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出生地
北京
職    務
中國焊接學會第一屆理事長
性    別
中國工程學會焊接理事會第一屆理事會(1962~1981)
理 事 長 孟廣喆
副理事長 潘際鑾 孫 魯 斯重遙 徐子才
秘 書 長 蘇 毅
副秘書長 黃雷鳴
孟廣喆教授1907年3月生於北京。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費留學美國,1932年11月取得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回國。次年受聘於南開大學任電機系教授。1937年“七七”事變後,隻身奔赴西南,當年出任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教授,成為該校治學嚴謹,要求嚴格的著名教授之一。抗戰勝利後,重返南開大學任該校工學院院長,機械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後,調入天津大學,先後任機械系焊接教研室主任,天津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天津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是中國焊接學會第一屆理事長 [1] 
孟廣喆教授作為著名的機械工程和焊接專家,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和焊接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1952年創辦的天津大學焊接專業的創始人之一。孟廣喆教授長期從事焊接專業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在創辦和發展天津大學的焊接專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及一批優秀教師和科研骨幹,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具有較高水平的焊接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為我國焊接界培養了一批研究生,為天津大學建立和培養了一支優秀的教師和科研隊伍 [2] 
孟廣喆教授在西南聯大、南開大學期間承擔了材料力學、應用力學、熱力學、熱力工程、汽車工程、機械零件、機械原理、發電工程等十餘門課程的教學任務。他教學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教學效果好,受到張伯苓校長的讚賞和師生們的愛戴。無論是在南開還是在西南聯大都是以治學嚴謹,要求嚴格著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回憶在西南聯大學習經歷時曾提到:“孟廣喆教授的‘熱力學’,每週必考,使學生不得不時刻處於‘臨戰’狀態。孟教授講課語言生動、透徹深刻,儘管他對學生要求極嚴,但大家對他都很尊敬。”
在創辦天大焊接專業的過程中,孟廣喆教授秉承“實事求是”的校訓,堅持試辦一屆焊接專業專修班,取得經驗再辦本科的準則。僅在1952年招收了一屆焊接專修班,1954年49名焊接專修科學生畢業。1955年才開始招收焊接本科生。
1952年9月第一屆兩年制焊接專業專修生入學,這也是中國高校以焊接專業名義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它向世人宣告,天津大學焊接專業誕生了。
經過一年的籌備和專業試辦,1953年9月正式成立了天津大學機械系焊接教研室,孟廣喆教授任主任。
專業建設初期,講課的教材主要採用的是原蘇聯的教材。孟廣喆教授為了給師生們提供教學參考資料,他突擊自學俄語,在一年中翻譯了米哈依洛夫的《焊接金屬結構的製造》和尼古拉耶夫的《焊接結構學》等參考書,其中《焊接金屬結構的製造》翻譯本後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孟先生親自給學生主講“焊接結構學”,編寫課程講義。
從1962年焊接專業的知識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即所謂的三大知識體系:焊接冶金與材料可焊性的知識體系、焊接工藝與設備的知識體系、焊接結構的知識體系;焊接專業的主幹課程為:焊接設備(弧焊電源)、焊接原理(焊接冶金)、熔焊(焊接工藝方法)、焊接結構。這樣的知識體系及主幹課程一直延續到今天。
1981年我國正式建立學位制度。天津大學焊接專業成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專業。同時得到批准的學校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焊接專業。
孟廣喆教授成為天津大學首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九位博士生指導教師之一。1982年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生單平。單平於1985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成為天津市、天津大學、天津大學焊接專業的第一位工學博士。
孟廣喆教授還熱心科普工作,關心技術工人的培訓和提高,親自編寫了《金屬焊接基本知識》《多條焊接法》等通俗讀物,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孟先生多年來一直從事焊接結構強度和斷裂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其科研成果多項獲得國家經委、教委和天津市科技成果獎。
1960年孟廣喆教授領導焊接結構組的教師與技術人員自行研製了我國第一台1200噸的焊接寬板拉伸試驗機,該試驗機的設計、安裝與調試都是天大焊接自行完成的,該試驗機為大型焊接接頭性能試驗研究提供了可能,為國家九江大橋焊接工藝評定做出了貢獻。
在孟廣喆教授、霍立興教授等的主持下,天津大學建立了國內高校中一流的焊接結構實驗室,組建了一支穩定的、具有相當水平的焊接結構研究隊伍,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的攻關項目以及國家基金資助的基礎理論項目,其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是國內焊接領域公認的特色優勢方向。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在孟廣喆教授的帶領下,天大焊接率先開展了焊接結構低温脆斷的試驗研究,與通用所、蘭石所、化機所等單位合作,採用自行設計、製造及調試1200T脆斷拉力機,進行寬板拉伸試驗,開展了“焊接應力與變形”、“低温鋼斷裂韌性”、“九江大橋用1.5MnVN鋼斷裂韌性”、“壓力容器安全性和缺陷評定標準”等焊接結構強度與斷裂的研究工作,在國內焊接領域影響頗大,由此天津大學焊接實驗室成為焊接結構脆性破壞試驗基地。“焊接結構的強度與斷裂”的研究成果獲國家教委首屆科技進步一等獎,“FG-43球罐用鋼斷裂韌性的研究”獲得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孟先生一直堅守在科研第一線。他的同事霍立興教授回憶説:“七十歲高齡的孟先生仍然堅持自己開試驗機,天氣很熱,孟老就穿個大背心,汗流浹背,但是勁頭很足,出了數據大聲喊着讓助手記錄。文革之後,《焊接技術》雜誌復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孟先生關於寬板拉伸的研究結果,可見在文革階段孟先生的研究工作也沒有終止。”
為了培養焊接人才,促進焊接事業的發展,孟廣喆教授在他從事教育工作52週年之際,於1984年從自己個人積蓄中捐款一萬元設立了“焊接技術基金”,獎勵有突出貢獻的焊接專業教師(後改為青年教師)和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每年校慶前頒發一次。
1989年6月20日,孟先生與世長辭。遵照先生遺願,他的部分骨灰撒入天大敬業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