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家井瓷窯遺址

鎖定
孟家井瓷窯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東15公里的孟家井村南、太原通往壽陽的公路附近。遺址面積2000餘平方米,遺址處有窯神伯靈廟,據清道光《榆次縣誌》載:“天井觀在孟家井,其中有伯靈仙翁祠,孟家井三百家業陶者祀。”又有1490年(明弘治三年)和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的碑碣,其中弘治碑載:“孟家井,古陶器之所,力本陶器神祠祭,伯靈仙翁,上古始為陶器之人。” [2] 
中文名
孟家井瓷窯遺址
地理位置
太原市迎澤區郝莊鎮孟家井村中 [1] 
所處時代
[1]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孟家井瓷窯遺址相關內容

孟家井瓷窯附近有較優質的瓷土及煤礦,具有燒造瓷器的有利條件。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孟家井窯,唐代已產瓷,土粗質厚而古樸。從發掘結果看,“土粗質厚而古樸”確為孟家井產瓷的特徵,但尚未發現唐代的產品,從裝飾及燒造工藝看,絕大部分應是宋、金時期的產品。唐代是否產瓷,還有待於進一步調查發掘來驗證。

孟家井瓷窯遺址考古發現

1959年及1962年,考古工作者對該窯址進行兩次調查。從調查情況看,瓷片堆積物主要分佈在村北的台地上和村西大道東側。村北以燒造黑、白、青、紫釉器為主,村西大道東側主要燒造白釉印花器。瓷片堆積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從採集標本看,器型以民間實用的碗、碟為多,同時還有罐、缽、燈、枕等器物。釉色以黑、白釉為主,另有少量青、紫釉器物。在燒製方法上,採用盤、碗內底刮釉一圈的疊燒方法,可以提高每窯的裝燒量,既節省燃料,又提高產量,是金代陶瓷工匠的傑出創造。此外還採用支釘、墊圈支燒等燒造方法。

孟家井瓷窯遺址文物介紹

白釉器造型以碗、碟為主,其中以白釉印花碗為精。其特徵是:器型大而薄,碗內心有澀圈,印花多為菊花、牡丹及蓮花。碗心多裝飾月花錦,釉色柔和,似牙白色。
黑釉器造型有碗、缽、盒、罐、燈、碟等,以碗、缽為多,釉色多發亮,個別發灰。
青釉數量不大,但比較別緻。主要為碗、碟、枕。以碗為多。釉面有玻璃質感,釉色有的呈黃綠,有的發灰青,有的近似黑釉。碗大部分為印花,也有劃花,明顯受陝西耀州瓷窯青釉器影響,圖案主要有宋金時期常見的菊花、牡丹、蓮花,碗心也有同白釉印花一樣的月花錦及文字裝飾,書有“福”、“花”及“郝”、“萬”、“金”、“巨”、“之”、“山”等文字,這些文字中有的取其吉祥,有的以工匠姓氏作裝飾,這種裝飾手法具有很濃的金代陶瓷特色。
紫釉器數量很少,主要為碟,釉色為紫紅色,這一品種應是在燒黑色釉的過程中,改變釉中鐵含量的高低而創造的一個新品種。
孟家井所燒瓷器古樸渾厚,在器物造型、紋飾釉色、工藝等方面都具有地方特色。孟家井舊歸榆次所轄,解放後才劃歸太原,所以孟家井窯又稱榆次窯,也有人稱西窯(西窯應是外界對山西窯的統稱)。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