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加拉榕

鎖定
孟加拉榕(孟語 বট(音譯baut),拉丁語 Ficus bengalensis),又稱印度榕樹(印度語 वटवृक्ष/बरगद,英語 Indian Banyan)。中國佛教典籍音譯為:尼拘律樹、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屢陀樹、尼俱盧陀樹等。
孟加拉榕為桑科、榕屬植物,原產南亞印度半島。
中文名
孟加拉榕
別    名
Indian Banyan
印度榕樹
拉丁學名
Ficus benghalensis L. [1]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桑科
榕屬
分佈區域
印度、孟加拉

孟加拉榕植物學史

孟加拉榕(Banyan)名稱得來有兩種説法:一種是因此樹形狀奇特,枝條上生有氣根,垂入土中即變成新樹幹而不斷擴展,因此單棵樹的覆蓋面積即可達上萬平方米,樹下可容數千人歇蔭。印度人往往把它作為集市場所,從事各種買賣活動。英國人把印度商人稱為banian,因此就將這種樹取名為banyan,banian/banyan源自梵語vanij(商人)。另一説法則是,banyan是因印度人在這種樹下建造寶塔而得名。

孟加拉榕形態特徵

孟加拉榕 孟加拉榕
孟加拉榕為大型常綠喬木,高達3米,喜陽光和水,可生長在海邊和鹽鹼地。樹枝伸展並有許多氣根,氣根初時細弱懸垂,及至地面後可入土生根,形似支柱,因此印度榕樹的生長速度非常快,樹冠龐大,呈廣卵形或傘狀;樹皮灰褐色;枝葉稠密,濃蔭覆地,樹葉有柄,柄有茸毛。葉呈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有時呈倒卵形,先端鈍尖,基部近圓形,長4~10cm,葉邊全緣或淺波狀,單葉互生,葉面深綠色,革質,有光澤,無毛。隱花,花期每年5~6月份。果腋生,近球形,初時乳白色,熟時黃色或淡紅色,果徑約0.8cm,狀似櫻桃,面有絨毛,果熟期9~10月份,是小鳥最愛吃的食物。

孟加拉榕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印度、孟加拉。

孟加拉榕主要價值

孟加拉榕在印度對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來説是神聖的,經常種植在寺廟周圍。作為一種雄偉的觀賞樹,它也種植在熱帶地區的公園和街道上。在温帶氣候下,它作為室內植物種植。 [2] 
孟加拉榕也是印度傳統藥用植物,各個部分均可藥用,印度古籍《阿育吠陀》即已記載,樹皮具有補虛、收斂、鎮定和利尿作用。
佛典因其樹高大而種子細小,故常用來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報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