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孝婦河

(河流名稱)

鎖定
孝婦河,古稱袁水、隴水、籠水,又名孝水,清朝改稱孝婦河。入渤海河流小清河支流。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神頭羣泉,流經博山區、淄川區、張店區、周村區、鄒平市 [23]  ,在鄒平市北部分股:一股經勝利河(系孝婦河分洪河道),由南向北在鄒平西北部辛莊村西入小清河;另一股入桓台縣,穿馬踏湖,經預備河在博興縣付家橋村東入小清河。全長135.9公里,流域面積1705平方公里。 [1] 
博山區內孝婦河源頭段,以有傳奇式美麗的傳説吸引着遊人。自古至今,詩人名士吟頌它的詩句仍膾炙入口。 孝婦河是博山八景之一,素有“孝水澄清遺婦澤”的詩句讚譽。 [2] 
中文名
孝婦河
別    名
孝水
所屬水系
入渤海河流小清河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
流經地區
博山、淄川、張店、周村、鄒平、桓台、博興
發源地
博山區神頭羣泉
主要支流
范陽河
般陽河
漫泗河
西豬龍河
河    長
135.9 km
面    積
1705 km²
河    口
鄒平西北部辛莊村西、博興縣付家橋村東

孝婦河名稱由來

孝婦河源頭的顏文姜塑像及文姜祠 孝婦河源頭的顏文姜塑像及文姜祠
孝婦河古時有孝水、籠水、隴水、瀧水、袁水各名。諸多名稱與顏文姜有關(顏文姜祠所在處的靈泉為源頭之一)。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籠水古名孝水。齊孝婦顏文姜事姑至孝,遠道汲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於室內。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需水即得,非意相供,值姜不在,私入姜室,去籠觀之,水即噴湧,壞其田宅,故俗亦呼為籠水。”(原載於南朝《輿地志》);《水經注》載:“隴水南出長城中,又作瀧水。”宋熙寧六年《增修孝婦廟碑》載:“目其地曰顏神,水曰孝水。”由此可見,宋代已名為孝水,清朝又演變為孝婦河了。民國二十年(1931年)《博山鄉土志》載:“隴水、瀧水自昔無定。後人好異,獨喜緝籠之説。袁水古有是名,取義不可考。”河名諸説紛紜,莫衷一是,但今人均呼為孝婦河。” [2]  [3] 

孝婦河幹流概況

孝婦河河道走向

孝婦河位置及流向 孝婦河位置及流向
孝婦河在山東省的位置及流域地勢 孝婦河在山東省的位置及流域地勢
孝婦河源頭之一靈泉 孝婦河源頭之一靈泉
孝婦河干流始於博山區神頭羣泉,其上有岳陽河、白陽河兩支流。岳陽河發源於博山區嶽莊東大崖頂西麓,東西流向,至神頭長14.8公里。白陽河發源於博山區城西南禹王山北麓,至神頭與岳陽河共同匯入孝婦河干流。長14.5公里。 [1] 
孝婦河博山區文姜詞山下一段 孝婦河博山區文姜詞山下一段
孝婦河淄川區楊寨一段 孝婦河淄川區楊寨一段
孝婦河張店區一段 孝婦河張店區一段
孝婦河鄒平縣長山鎮一段 孝婦河鄒平縣長山鎮一段
孝婦河自南而北,穿過博山城區,經淄川區、張店區、周村區,在周村區袁家莊西約500米處出境入鄒平縣。
在鄒平縣,孝婦河在周村區大七里莊北入縣境,流經縣境東部,繞長山城經永池、甘埠、呂家,再北行經毛張、趙旺、西夏,至北繩東行入桓台縣境。縣內流程22.9公里。流域面積172平方公里。 [4]  在呂家莊東分為兩股:一股為1966年新開挖的勝利河(系孝婦河分洪河道),由南向北在鄒平西北部辛莊村西入小清河;另一股是流向東北的老河道,在鄒平縣繩村東入桓台縣。該河從岳陽河源頭至河口全長135.9公里,流域面積1705平方公里。其中,淄博市境內長108.6公里,流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 [1] 
孝婦河桓台縣荊家鎮高王村段 孝婦河桓台縣荊家鎮高王村段
孝婦河至桓台縣,清順治年間,河道在岔河村北入小清河。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改道於鄒平縣繩家莊東入境,經西辛,在里仁村南折入西豬龍河,匯於錦秋湖。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改由順河莊東流,在陳橋村南與西豬龍河相合。民國初年,又改由東宰村北入境,經陳莊,在傅橋村西北注入西豬龍河,匯於孝婦河二支流;又經高王,荊家村西北折轉東北至伊家村注入馬踏湖,穿過馬踏湖,經預備河在博興縣付家橋村東入小清河。境內長25.7公里,流域面積1214平方公里,排洪能力50~60立方米/秒。 [5]  [1] 

孝婦河河道特徵

孝婦河干流河寬:博山段20~30米,從淄川區至周村區在100米左右,桓台段在50米左右。河道縱坡上陡下緩,平均比降5.6/10000。 [1] 

孝婦河水文特徵

周村區袁家莊以上,多年平均徑流量約1.51億立方米,徑流深137毫米。行洪能力:博山城區段為211立方米/秒;淄川至周村袁家莊段達500~700立方米/秒;桓台木佛閘以上段為60立方米/秒,桓台縣木佛閘以下段為30立方米/秒。
孝婦河過去由於受神頭、秋谷、良莊、飲馬、龍泉等泉羣的補給,常年流水不斷,水質良好。20世紀70年代後,因降雨量偏少,上游諸泉羣已經乾涸,加之沿河兩岸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日益增多,水質嚴重污染,成為博山、淄川、周村等區的主要排污幹道。 [1] 
12月初結冰,次年2月中旬解冰。1960年代末,平水期水深0.5~l米,流量0.5~3立方米/秒,流速0.8米/秒;汛期水深2~3.5米,最大流量70立方米/秒,流速2~3米/秒。汛期山洪暴發時,以每秒2~3米的流速從博山自南而北傾泄,24小時內,水頭即流入境內。水漲湍急,每小時上漲l米左右;落水遲緩,每小時僅下降0.3米。河水漲至3.5米,流量增至70立方米/秒,即氾濫成災。1545~1964年,出現特大洪峯l0次,以1948年8月10~25日最為嚴重,境內河段決口13次,岔河、田莊、濱湖3個區的15.8萬畝糧田被淹,減產5成,其中絕產的佔45.5%。濱湖區水沒台田,室內水深過膝。1960年代末,源截河涸。只有孝婦河二支流下游接引清濟湖乾渠,常年有水。 [5] 

孝婦河主要支流

孝婦河補給支流

孝婦河支流較多,左岸主要有范陽河、泔溝,右岸主要有般陽河、漫泗河、西豬龍河等。
七星河,發源於淄博經濟開發區靈沼村,之所以叫做“七星村”是因為流經開發區靈沼、前孟、後孟、周家、高家、井家河、望娘溝、西譚、東譚、雙陽鎮坡子莊等7個一般村後匯入孝婦河,全長7.07千米,流域面積13.65平方千米。杏山水庫位於七星河上游。 [6] 
漫泗河,發源於淄川區黑旺鎮朱水灣,在傅家鎮的黃家村北匯入孝婦河,張店區境內全長6.78公里。 [7] 
般河,也稱般陽河,發源於淄川區東坪鎮龍鳳山,流經淄川區西河鎮、龍泉鎮、經城南鎮進入淄川城區南部後匯入孝婦河,全長21.4公里,流域面積122平方公里。 [8] 
范陽河,系孝婦河最大支流,它又有兩支,其西支為大,稱白泥河,發源於鄒平縣白雲山跑馬嶺南麓,在周村區王村北進入淄博市,於淄川區前太村東匯入萌山水庫,流域面積178平方公里;南支名汩陽河,源於博山區蕉莊鎮刁虎峪西南一帶,向北流至淄川區商家鎮館裏村東入萌山水庫,流域面積92平方公里。兩支匯流穿過萌山水庫流向東北,至張店區膠濟線馬尚鐵橋南匯入孝婦河。河道全長48.3公里,流域面積371.5平方公里。其正源白泥河長21.5公里,河寬20~60米不等,河深1~3米。萌山水庫以下,河寬由60米左右,向下遊逐漸縮窄為30米左右,河深3~5米,縱坡比降1/500~1/1200。該河下游段行洪能力近300立方米/秒。 [1] 
(西)瀦龍河,又名西大圍子溝。原系鄭潢溝支流,系白雲山北麓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彎多狹窄。古時注入籠水,故名注籠河,諧稱瀦龍河。源自張店區馬尚村西楊家峪,向東北流經西庵、喬家、岱家、大河崖、禮參,轉西北行,至顏家橋轉東北行,經舊口至朱家套注入杏花河。河寬7米,深2米,全長33公里,過水流量3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58平方公里。1964年冬,瀦龍河改道,由岱家村南經二槐東北行,經黑土坡、大小果園、樂禮村至長山鎮茶棚南入孝婦河。新瀦龍河底寬 6米,深3米,過水流量40立方米/秒。全長17.5公里,流域面積28平方公里。自改道後,岱家以下原河段遂廢。 [4]  [5] 
新月河,亦稱月河,又名白條溝,是一條古河道。納南山之澗水,至見埠、柳泉一帶合流,北至月河村北,曲流於黃山東南,如月半規,故名月河。再東北行至新民村北,至三岔河入瀦龍河。原河道是條小溝,深不到2米,底寬0.5米,春冬僅有一線細流,過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65年 秋,整修月河,加深加寬,由石家村東改道注入孝婦河,始稱新月河。新月河自鄒平鎮 侯家村南,向東經月河、石家、禮參鄉蓮池、祉房、鄧家折東北至山旺埠東入孝婦河。新月河底寬8米,深2.5米,全長12.5公里,過水流量40立方米/秒。新月河主要攔截南部嶺坡洪水,減輕杏花河排洪壓力,屬季節性河流。
老塢河,原稱系河,為古河道,是時水枝津,又稱時水,出自博山齊城西南之寒泉,因經梧台,又名梧河,塢由梧的諧音而來。老塢河本為古時水下游故道,1976年改為創業河,為孝婦河一支流。源於苑城村西,東西流向,流經西莊、苑城、小張、董家、後麻、演馬,至柏林南入桓台縣境後注西瀦龍河。河道上口寬20米,底寬8米,深3.5米,全長7.6公里,過水流量40立方米/秒。老塢河有5條分支,即勝利渠、董家西溝、董家東溝、雙慶溝、循環溝等,均系人工開掘的排灌兩用河道,總長18公里。
中心溝,系1975年新開挖河道,南起前石村,經鄒平三鮑、大由、高王入老塢河。全長8公里,河寬15米,深3米,過水流量10立方米/秒。
泔溝河,又名魚子溝,源於白雲山南麓,東流由臨池鄉南北寺,至大臨池東北和古城西兩經淄博市周村區,至沈家莊再入鄒平縣境,於長山城西南入孝婦河。泔溝河寬20米,深4米,全長26.5公里,鄒平縣境內長9.5公里,過水流量3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該河系排洪河道,全年多處乾涸狀態,雨季方見流洪,途經周村區的河東、丁家、周村和縣內古城4座水庫。
米溝河,源於周村區八里鄉鳳山東麓,北流經周村、大房村北入鄒平縣境,於長山鎮南匯入孝婦河。河道寬8米,深2米,全長14.85公里,縣境內長3公里,過水流量5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4.59平方公里。
韓信溝,又名白石溝,亦名寒心溝,源於周村區胥家村窪地,北流至大姜村西入鄒平縣境,至石官村西新老白沙溝匯入,折東北注入桓台縣西瀦龍河,再北行匯入孝婦河。境內長7公里,河形極不規則,河道上口寬42米,底寬3米,深1米似槽形窪地。
白沙溝,又名白蛇溝,源於淄博市馬尚村西,原系一條小溝。建國後,馬尚區掘寬改為灌溉渠道,下游在鄒平縣境內改為排洪河道。入境後,經田家莊東折北行,至石官村西注入韓信溝。縣境內溝寬15米,深2米,長4.1公里,過水流量15立方米/秒。 [4] 

孝婦河分洪河道

勝利河,系孝婦河分洪河道,始挖於1950年,取勝利建國之意而命名。由鄒平縣呂家莊利羣閘分出,由勝利閘連接孝婦河,北行縱貫焦橋鄉中部,於四馬村北東折至桓台金家渡口入小清河,全長21公里。原河道在西辛村南折轉東北入小清河,1966年改道於西辛村西北入小清河,南北流向。改道後勝利河全長17.5公里,河口寬25米,深3米,行洪流量為16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7平方公里。桓台境內長3.8公里,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最大流量為60立方米/秒,屬人工開挖的季節性河流。勝利河河道寬直,泄洪流暢,汛期可開勝利閘分泄孝婦河洪水。 [4]  [5] 
預備河,始鑿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是境內地表水主要出口河道。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縣朱仕琪曾率民眾疏挖河道,整修河堤。爾後,屢浚屢淤。該河始於馬踏湖,入博興縣,至廣饒縣北營村入小清河。原河道境內不足1公里,河道斷面小,行洪能力差。為提高泄洪排澇能力,1968年夏,自北夏莊又向西延伸至傅廟村西北,與湖區十五號溝相接。境內總長10.53公里,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1985年前後,經過4次治理,挖成了東西橫穿馬踏湖的主要河道。河口寬16?47米,堤距25?50米,底寬8?20米,底高程5?4米,河槽深2.5?3.5米,堤頂寬5?8米,堤頂高程8.6?9米,行洪標準20立方米/秒。成為渲泄淄博各河道匯入湖區積水的骨幹河道。 [5] 
馬踏湖,位於桓台縣境東北部,小清河南岸,桓台與博興兩縣交界處,地處泰沂山脈北麓山前洪沖積與黃泛沖積平原的迭交凹地。以荊(家)夏(莊)公路(俗稱饉飢嶺)為界,路南為錦秋湖,路北為馬踏湖,因兩湖彼此銜接,融為一體,故統稱為馬踏湖。地勢呈槽狀東西向條帶分佈,由西南向東北緩傾,西南部海拔9米左右,東北部7米以下,湖底5.7~6.8米,地面坡降1/2500~1/3500。地跨起風鎮7個自然村,荊家鎮18個自然村,田莊鎮13個自然村和邢家鄉6個自然村。整個湖區南北長13.5公里,東西寬16.5公里,總面積124.255平方公里(其中錦秋湖81.1725平方公里,馬踏湖43.082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4.38%。 [5] 
大寨溝,原名四河寨溝。1963年冬,由唐山、果裏、周家、桓城4公社疏挖,東起烏河,西至新城三岔灣,溝底寬1.5米。1966~1976年,先後4次拓寬挖深,投工135.16萬個,挖土178.74萬立方米,溝底寬5~8米,高程14.5米,設計水深3.3米,流量30立方米/秒,新修、翻修建築物23座。1977年6月,又拓寬新城三岔灣至孝婦河益民閘南北溝。大寨溝總長達26.7公里,橫亙縣境南部,溝通了烏河、澇淄河、東、西豬龍河和孝婦河及10餘條排灌溝渠,實現了東水西調,西水東引,排灌惠及6個鄉(鎮)。 [9] 

孝婦河治理開發

孝婦河河道治理

孝婦河治理。孝婦河上游,河勢陡峻,博山地區發生洪水24小時內即可順河入境。境內堤岸低矮,河道彎曲狹窄,易決堤氾濫。從清代至民國時期,已決堤改道三次,水泛為患。後雖多次整治,收效甚微。1941年春,以“徵工服役”之法,募集民工3萬餘人,疏浚河道15公里,深挖l米。1949年7月和1950年又兩次拓寬挖深河道。1953年開浚孝婦河一、三支流分洪,但河泛依然難絕。1961年冬,開始加厚桓台與鄒平縣界至木佛閘、北薛至前陳兩段河堤外坡,培堤土方3.7萬立方米。1963年,又對陳莊至宋家屋子段扶堤加固土方近萬立方米。1964年12月,投工5.63萬個,裁彎取直土橋(桓、鄒縣界)至木佛閘段河道,挖土5.39萬立方米,築堤頂寬3米,內外邊坡1:2,做灰土3000多立方米,砌護堤岸1200餘米,河堤高度超過1964年最高水位0.8米,可安全行洪60立方米/秒。
孝婦河二支流治理。1962~1966年,曾先後6次清瘀挖深,扶堤拓寬38.1公里,投工19餘萬個,挖土方31萬立方米,築起高於1964年最高水位0.7米,頂寬3米的堤防。1963~1965年,又分別疏挖了人字河、高王村南孝婦河東分洪道,分洪能力均為40立方米/秒。大寨溝接長至木佛閘後,為孝婦河分洪15個流量。經多渠道、多梯次分洪,孝婦河防洪能力比1960年代初增強10倍以上,可抗禦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1960年代末,孝婦河干涸,河道疏於管理。
預備河治理。始鑿於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是境內地表水的主要出口河道。1746年(乾隆十一年),知縣朱仕琪曾率民眾疏挖河道,整修河堤。爾後,屢浚屢淤。1965~1966年,疏浚清淤土方7.22萬立方米,用工3.15萬個。1968年又投工6萬個,挖土15萬立方米,將河流向西延伸,橫穿馬踏湖區,與孝婦河二支流銜接。1969年和1972年,先後建成魚龍、北夏莊兩座攔河閘,流量分別為40立方米/秒和115立方米/秒。1981年,再次清淤、扶堤9.4公里,投工11.42萬個,挖土12.05萬立方米,預備河安全行洪能力達40立方米/秒,境內尾段流量達115立方米/秒。此河既可接進諸河客水,又能排出內澇積水,調控馬踏湖水位。
人字河治理。原系孝婦河上游的細小支流。1963年4月,在孝婦河益民閘上游建閘開鑿人字河,上游順北乾渠,下游沿舊人字河,全長5.13公里,途經董圈、高家兩村之間,於北營村西入杏花河。用工8.54萬個,挖土9.2萬立方米。11月又對董圈村以下河道拓寬加深,挖土3.4萬立方米,用工1.14萬個。1964年5月再次疏挖全程,挖土5.6萬立方米,用工4.91萬個。1965、1974、1977年三次扶堤,用工2.64萬個,築土4.99萬立方米,河道行洪流量達25立方米/秒。1982年,再度挖深拓寬河道全程,挖土29.17萬立方米,用工15.83萬個,人字河流量達40立方米/秒,成為孝婦河主分洪道和西北地區除澇灌溉的主河道。
勝利河、杏花河治理。勝利河是1950年開鑿的孝婦河支流,先後投工18.42萬個,多次清淤復堤,挖土26.16萬立方米,河道最大行洪能力達120立方米/秒。1966年勝利河由辛莊改道向北,沿桓台與鄒平縣界入小清河。1967年,桓台、鄒平兩縣沿勝利河築起東西溢洪堤,東堤長1868米,堤頂高程12.4米,頂寬3米,內外邊坡1:2。勝利河主河道行洪達160立方米/秒,溢洪道容洪500立方米/秒。同年7月,在勝利河辛莊西北建成流量147立方米/秒的壓力穿涵,將從鄒平縣張官莊入小清河的杏花河,改為經辛莊穿涵沿勝利河故道入小清河,流量為147立方米/秒。1970年起,為引清濟湖水源之一。 [10] 
孝婦河益民閘,位於孝婦河木佛村西北,建於1956年6月。閘分3孔,每孔寬4米,高4.5米,閘底高程12.7米。墩牆為漿砌料石,漿砌亂石護底、護坡。閘門為疊梁式木閘板,高4米,採用卧式捲揚人工啓閉機啓閉,木質橋面,共投資10萬元,砌體300立方米。設計排洪能力為80立方米/秒,引水灌溉面積5.7萬畝。1974年改造舊閘,更換閘門板,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預製件,啓閉設備採用手動絲槓立式10噸啓閉機,現狀完好。 [11] 

孝婦河水庫

萌山水庫,位於淄博市文昌湖區旅遊度假區,控制流域面積288平方公里,總庫容999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840萬立方米。水庫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輸水洞三部分。於1958年動工興建,1966年建成,後經2次擴建。2002年進行了水庫除險加固,2010年通過了竣工驗收;2015年實施了水庫增容工程;2017實施了“引黃入萌”工程。具備防禦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能力。水庫設計洪水標準為百年一遇,相應水位84.11米,校核洪水標準為兩千年一遇,相應水位86.81米,水庫淹沒線高程83.54米。 [12] 

孝婦河涵閘

三里河閘,位於長山鎮東南3裏,孝婦河上。建於1963年,為10孔石砌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孔寬2.5米,全長30米,最大流量160立方米/秒。閘前可季節性蓄水以利灌溉。
山旺埠橋閘,座落於禮參鄉山旺埠東北孝婦河上。1967年建,漿砌石墩開敞式結構,13孔,單孔跨度2米,過水流量150立方米/秒。
利羣閘,座落於長山鎮楊家莊西北孝婦河上,1956年建,為鋼筋混凝土砌石結構,4孔,單孔跨度4米,過水流量80立方米/秒。
東風閘,座落於苑城村西3裏孝婦河上,1965年建成,為鋼筋混凝土砌石結構,8孔。邊4孔,單孔跨度1.5米,中4孔,單孔跨度2.5米,最大流量80立方米/秒。
勝利閘,位於禮參鄉呂家村東孝婦河與勝利河分口處,1951年建,砌石結構,8孔,單孔跨度1.8米。1968年因孝婦河分洪,又擴建4孔,單孔跨度3.2米,鋼筋混凝土結構,並以閘帶橋,橋面寬4米,過水流量160立方米/秒。 [13] 

孝婦河灌溉

引孝濟範工程是從查王鄉攔河壩引孝婦河水入范陽河,以補充萌山水庫水源的一項引水渠道工程。1968年11月動工興建,1970年6月竣工。水渠總長14.52公里。最大引水流量6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13萬畝,實際灌溉9萬畝。全部工程用工123萬個,投資109萬元。 [14] 
明末清初,長山縣孝婦河兩岸農民築壩攔河,引孝婦河水灌溉。長山、桓台兩縣沿河28村,年澆地約2萬畝左右。1943年冬,長山縣農民曾利用抗日交通溝引孝婦河水澆地,同時阻止日本侵略軍的掃蕩。1950年2月20日,渤海區清河專署會同長山、桓台兩縣,於西宰村召開沿河村莊農民會議,成立孝婦河水利委員會,下設7個分會,組織羣眾在河內築草壩,開挖渠道和地埝。1952~1964年,在河內打壩633個,開干支溝渠66條,池埝2334個,灌區灌慨面積最高達10萬畝。1975年開挖南起前石村北至塢河的中心溝,引水灌溉。後因上游河水時斷時流,污染嚴重,僅在冬春兩季引水補源,增井灌之益。 [15] 
孝婦河沿岸引水灌溉明末,沿孝婦河兩岸已有引水灌溉之舉,但多為臨時打壩攔河,決堤漫灌。1950年孝婦河灌溉委員會成立,始有組織地築壩攔河,引水灌溉,每年春、秋約灌溉農田3萬畝。1956年秋,在益民閘興建孝婦河南、北灌區。當年冬,利用灌渠推行畦澆,灌溉面積4.2萬畝。1958年引河水灌溉面積增加到5.7萬畝。1960年代末,孝婦河干涸,灌區設施隨之報廢。 [16] 
孝婦河引灌北乾渠1956年,始建孝婦河引灌北乾渠,從益民閘引水灌溉農田。1957年,建成支渠3條。1958年3月,又建農渠9條,排水溝9條,計34220米,配套建築物133座。1960年代中期,河水涸竭,乾渠廢。 [9] 

孝婦河流域概況

孝婦河,流域主要在淄博市、鄒平、桓台縣境內。
孝婦河源頭的顏文姜祠 孝婦河源頭的顏文姜祠
淄博是齊國故都、聊齋故里、足球起源地、陶瓷名城、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為國務院批准的全國15個“較大的市”和山東半島經濟開放區城市之一。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淄博地區先後出現季氏、逄伯陵、薄姑等古國。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淄博地區屬齊國,臨淄成為齊國國都。秦漢以後,淄博地區屬郡、屬國、屬州、屬府、屬道,歷代迭次交易,沒有形成統一的地方行政建置。作為單獨的行政區域,始於1945年8月設立的魯中行政公署淄博特區。1955年3月成為省轄淄博市。
淄博南依沂蒙山區,北臨華北平原,正當魯中山地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全市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是平原沉降區,整個地勢南高北低,形成南部為封閉高地,東、西兩翼疊巖聳立,中部低陷並向北傾伏的箕狀盆地。山區、丘陵、平原相間,地屬北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50種,其中煤、鐵、鋁土、耐火黏土、陶瓷土、化工石灰岩等礦種在省內佔有重要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為發展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是全國重要工業基地、全省重要糧棉產區和瓜菜生產基地。 [17] 
源地博山區,春秋戰國時期,博山名弁中。週末得名顏神,宋初已成重鎮。金稱之為顏神店,元稱之為顏神鎮。1734年(清雍正12年)始建縣制,取名博山。 [18] 
孝婦河以有傳奇式美麗的傳説吸引着遊人。自古至今,詩人名士吟頌它的詩句仍膾炙入口。孝婦河是博山八景之一,素有“孝水澄清遺婦澤”的詩句讚譽。 [2]  孝婦河源頭處有顏文姜祠,位於博山城南兩公里,處鳳凰山南麓山頭鎮西神頭村。該祠舊曾稱顏神廟、靈泉廟,又名順德夫人祠。均以齊國孝婦顏文姜遠汲新泉事婆母,感動神明,泉湧室內,匯流成河的故事而得名。據《齊乘》載:“齊孝婦顏文姜祠後周建,唐天寶年間更建。”該祠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幾經維修。1981年省、市、區人民政府撥款二十五萬元重修,裝飾一新,基本上恢復了富有民族古建築特色的風貌。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  而支流般陽河上游有蒲松齡的故鄉淄川區家莊。
鄒平縣歷史悠久。夏朝,舜後姚姓被封為鄒候,在此立鄒候國。後歷商、周、秦三代,至西漢始於境內置縣。然朝代更替,滄桑變遷,境域時有割並省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長山縣、齊東縣先後併入,始為今之縣境。中、北部的山前平原和黃泛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為縣內重要的糧、棉、油、菜生產基地。小清河、杏花河分別斜穿縣境中北部,孝婦河縱貫縣境東部,人工河渠縱橫交錯,形成較有保障的水利灌溉系統,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水利條件。 [20] 
下游桓台縣,歷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商為蒲姑地,周屬齊國,漢為西安、高苑、臨濟、會城、博昌縣轄,隋屬臨淄、長山、高苑縣管。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1月易名耏水縣。是年4月,取齊桓公戲馬台之跡定名為桓台縣。1983年,隸屬淄博市。北部為景色優美的馬踏湖區,佔總面積的24.38%,盛產葦、蒲、藕、魚、蝦、蟹,是齊魯大地之名湖,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譽稱。桓台自古農業興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的天然條件。 [21] 

孝婦河文化傳説

據《齊乘》記載:“齊有孝婦顏文姜,事姑孝養,遠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於室內,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發籠觀之,水即噴湧,壞其居宅。故呼為籠水,今孝婦河也,出益都縣顏神鎮孝婦祠下。”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博山八陡村有個顏氏婦女出嫁的那天丈夫突然暴病死亡。婆母硬説顏氏女是“掃帚星”,妨死了丈夫,從此顏氏女便天天受着婆母的虐待,每天讓她到十里外的地方去挑水,為了不讓顏氏女途中休息,婆母特意找人做了兩隻尖底水筒,顏氏女對婆母總是逆來順受,百般的孝順,據説顏氏女的至孝感動了神仙。一天,在顏氏女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童顏鶴髮的老人,老人用他那龍頭枴杖在石板上敲了兩下,路上立刻出現了兩個石坑,正好放下兩隻尖底水筒,從此,顏氏女挑水可以休息了。過了些日子。顏氏女又遇上了老人,老人對顏氏女的孝順稱讚了一番,然後拿出一條馬鞭子,讓她帶回家,把鞭子系在水甕裏,水少了,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會漲上來。顏氏女回家一試果然很靈,從此也就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婆母見顏氏女不再去挑水。但天天甜水不斷。心裏很奇怪,於是心生一計。便把顏氏叫到身邊説:“你嫁到我家來三年多了,也沒有回一趟孃家,現天給你兩天假,回去看看你娘吧”。顏氏女聽了很高興,臨走時問婆婆:“娘,還帶點活嗎?”婆婆假惺惺地説:“活不多,今天去,明天來,七雙襪子,八雙鞋”。儘管如此,顏氏女還是欣然領受了。顏氏女回到孃家,母女倆抱在一起一邊哭,一邊訴説離別之情。第二天,就要回家了,活還沒有做呢。於是請來了七姑八姨,三嬸四嫂,不多時做完了七雙襪子八雙鞋。顏氏女帶上做好的鞋襪趕忙回婆家去了。剛走到村頭。就聽村裏人聲嘈雜,亂成一片。出什麼事了,顏氏女趕往家裏跑,啊!村子裏大街小巷洪水滾流。顏氏女回家一看。婆母手裏拿着那支馬鞭子,早已淹死在水甕邊,看到這種情景顏氏女連忙舉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滾滾向北流去,流成了一條河,這就是孝婦河。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