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存真求實

鎖定
存真求實,即存下真實的,追求實在的。教人踏實行事,踏實做人。此概念經常與諸如“實事求是”等概念一同使用,如“實事求是,存真求實”;是一個意識形態範疇的概念,進一步屬於社會道理德領域,亦可做為某種形式的價值觀。
中文名
存真求實
外文名
True and realistic
詞    性
比喻
同類詞
實事求是、求真務實
涵義
存真求實,即存下真實的,追求實在的。教人踏實行事,踏實做人。此概念經常與諸如實事求是等概念一同使用,如“實事求是,存真求實”,如存真求實去偽闢謬;是一個意識形態範疇的概念,進一步屬於社會道理德領域,亦可做為某種形式的價值觀。常見於中國共產黨的語境當中。
通常叫做志書的“價值原則”或“核心價值準則”,也有人稱為“道德準則”、“志書靈魂”或“史德”、“志法”。中國古代幾千年,人們所推崇的史德志法是“秉筆直書”,其涵義是説,編史修志者秉筆在手,要對自然與社會、歷史與現狀的記述“不虛美、不隱惡”、“其文直、其事核”,評人論世不隨意褒貶,不以私害公,不以情違理,親者不以瑜掩瑕,仇者不以瑕掩瑜,做到“書法不隱”的直書實錄。“秉筆直書”雖有如實記載歷史真實面貌、反對“曲筆”逢迎或惡意篡改史實的正面意義,但舊時多成為志家自我標榜的口號,絕對的“秉筆直書”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實際上都難以跳出當時的歷史侷限,並且也是根本做不到的。對涉密事件、片面見聞、有害之辭、迷信不健康的事情,據實直書將危害當代、貽害後人甚至遺患無窮,所以在編纂新方誌中,經過揚棄,用“存真求實”取代了傳統的“秉筆直書”。
編修社會主義新方誌要“存真求實”,就是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歷來的優良傳統和思想路線。“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在修志工作中“求是”,就是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詳細地佔有材料,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指導下,用史料全面、系統、客觀地體現和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和事物發展的固有規律。志書以真實、準確、可信為本,這是志書的基本特徵。唯存真求實、存史資治才可流傳百世。名志、佳志、良志都以其資治當代、通鑑後世而名垂,不真、不準不能為明鑑。只有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存真求實”的基本原則,才能編出高質量的志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