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孔(拼音:kǒ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本義一般認為是洞穴,窟窿義。由本義引申為空闊,深遠義。由洞穴義引申為大、通達義。孔作副詞表程度,相當於“很”、“甚”。還作量詞。用於洞穴、橋洞、窯洞、油井等。
中文名
拼    音
kǒng
部    首
五    筆
BNN [3] 
倉    頡
NDU [3] 
鄭    碼
YAZ [3] 
筆    順
橫撇/橫鈎、豎鈎、提、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179) [1] 
平水韻
上聲一董 [4] 
注音字母
ㄎㄨㄥˇ
造字法
會意字指事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B54
四角碼
1241₀
筆畫數
3+1(部首+部首外)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孔”字的金文作圖1或新附①。金文“孔”字的解釋頗多。有的學者認為金文的“孔”字是“子”上加上一段弧線,這段弧線指出嬰兒頭部的囟門所在的位置。金文的“孔”字所表示的意思是:小兒頭上的囟門。由於小兒的囟門還沒有合攏,即頭上像是有個洞,所以“孔”引申指“洞”“孔穴”的意思。《爾雅·釋詁》:“孔,間也”郭璞注:“孔,穴也。”小篆的“孔”字右部構件是將金文“孔”字中“子”上的短弧線位置移動而成,即為圖5。《説文解字·乚部》:“孔,通也。”許慎所説的“通”就是“通達”的意思,這是“孔”的引申義。郭沫若先生在《金文叢考》中指出,金文的“孔”字“乃指小孩頭上有孔也。故孔之本義當為囟,囟者象形文。孔則指事字。引申之,則凡空皆曰孔,有空則可通,故有通義”。
有的學者則認為金文的“孔”字實際上是由甲骨文“乳”字簡化而來,其中“乳”的對象被保留下來了,作為哺乳主體的母的形象則被減掉了,只剩下象徵母親隆起的乳房的一條線,與“子”的頭上一側相連。這種“子”與曲線的位置關係相當重要,根掘它可以獲得對“孔”字意思的正確理解,即哺乳嬰兒。
古人為了進一步表現“孔”的本義就是“哺乳嬰兒”,於是在象徵嬰兒“子”的頭部位置上又加一隻手,也就是“爪”,即成“乳”字,以示用手託着“子”的頭在哺乳。所以“孔”和“乳”字體現了古代婦女哺育嬰兒的情形,它們所反映的直立行走的人類所特有的哺育後代的姿勢,其文化的人文特徵也極其顯著。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孔字條中説:“林義光謂,本義當為乳穴,引申為凡穴之稱。‘乚’象乳形,‘子’就之,以明乳者孔也。”
還有的學者對“孔”字的結構作了與上述幾種説法完全不同的解釋。《説文解字·乚部》:“從乙從子。乙請子之候鳥也,乙至而得子喜美之也,”這就是説,“孔”字是由“乙”和“子”構成。“乙”一説指一種鳥、古稱玄鳥,就是燕子。其意思是:乙鳥所生之子,也就是燕子繁衍的後代。因此,它的後代以孔為姓。據古籍記載,孔姓出自殷商的子姓。 [5-6] 
“孔”有兩個基本義,其一是嘉美。《漢書·禮樂志》:“令問在舊。孔容翼翼。”其中“孔”與“令”相對應,皆表“嘉美”。在古人的觀念裏面,大就是美。“孔”既然具有了“嘉美”的意義,自然就可以表示“大”,“孔德”,就是“大德”。由“大”的意義引發,“孔”又成為一個程度副詞,表示“甚”“很”“非常”的意思。如《詩經·鄭風·羔裘》的“孔武有力”就是很威武、有力量的意思。美好的意思容易引申出“甚”義。類似的例子如“良”“雅”“好”等詞都是既有美好義,又有“甚”義。《漢書·馮唐傳》:“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説。”王先謙補註引宋劉放曰:“良説者,甚喜也。”西漢楊惲《報孫會宗書》:“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這是説很會彈瑟。唐趙嘏《江上逢許逸人》詩:“清秋華髮好相似,卻把釣竿歸去來。”“好相似”即很相似。今天還有“好好玩”的説法。
其二為小洞、窟窿。如“孔竅、孔眼、孔道、氣孔、一孔之見”等。古代的銅錢中間有方形的孔,人們用“孔方兄”諧稱錢,含有鄙視的意味。“孔”也用作量詞,用於帶有孔洞的建築,如“一孔土窯、一孔石橋”。 [18-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kǒng
名詞
洞孔;窟窿。
hole;
aperture
《墨子·備城門》:“客至,諸門户皆令鑿而冪孔。”
孔洞;針孔;無孔不入;千瘡百孔;一孔之見
〈文言〉途徑;門徑。

宋·王安石《兼併》詩:“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開。”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持規而非矩,執準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

〈文言〉指銅錢。因銅錢有孔,故稱。

宋·周密《武林舊事·驕民》:“諸務税息,亦多蠲放,有連年不收一孔者,皆朝廷自行抱認。”

〈文言〉指孔雀。
peafowl
戰國·屈原《九歌·少司命》:“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慫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漢·東方朔《七諫·謬諫》:“亂曰:鸞皇孔鳳,日以遠兮。”

(Kǒng)指孔子
Confucius
《韓非子·八説》:“博習辯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則國何得焉?”
孔廟;孔府;孔孟之道
(Kǒng)姓氏用字。詳見“孔姓”。



形容詞
〈文言〉美好。
fine
《漢書·禮樂志》:“令問在舊,孔容翼翼。”

〈文言〉通達。


孔道
〈文言〉深遠的樣子。

《淮南子·精神訓》:“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動詞
〈文言〉穿通。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夫怒,以屠刀孔其股,穿以毛綆,懸樑上,荷肉竟出。”

副詞
〈文言〉甚,很。
very
《詩經·周南·汝墳》:“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量詞
用於洞穴等有孔道的建築。

郭小川《崑崙行》詩:“看前面,紅旗飄飄,紅旗下,山凹裏出現三孔土窯。”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乚部】康董切(kǒng)
通也。從乚(yǐ)從子。乚,請子之候鳥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 [9] 

説文解字注

“通也”注:通者,達也。於《易》卦為泰。孔訓通,故俗作空穴字多作孔。其實空者,竅也。作孔為叚借。
“嘉美之也”注:各本無此四字,由淺人謂與下復而刪之,今依《韻會》補。也當作詞。詞者,意內而外也。通為吉,為兇,故凡言孔者,皆所以嘉美之。《毛傳》曰:孔,甚也。是其義。甚者,尤安樂也。或曰:詩言亦孔之醜,豈嘉美之乎。曰:此即今甚字通於美惡之意也。
“從乚子”注:會意。康董切。按此字未見三代用韻之文,但以肉好即邊孔求之疑孔古音在三部,故吼、犼、芤以為聲。
“乚,請子之候鳥也”注:《月令》:仲春,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注云:高辛氏之世。玄鳥遺卵,娀(sōng)簡吞之而生契。后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
“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注:説從乚子會意之恉。
“故古人名嘉字子孔”注:此又以古人名字相應説孔訓嘉美之證。見於《左傳》者,楚成嘉字子孔,鄭公子嘉字子孔,春秋經宋孔父,左傳雲孔父嘉。何休雲經稱字。按孔父,字孔。故後以為氏。 [10] 

廣韻

康董切,上董溪 ‖孔聲東部(kǒng)
孔,孔穴也。又空也,甚也。亦姓,殷湯之後,本自帝嚳,次妃簡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康董切。二。
【校釋】①太乙:甲骨文作大乙,與此同。《尚書·湯誓》釋文引《世本》作天乙,《荀子·成相》、《史記·殷本紀》同,《廣韻》其他各本亦作天乙,王國維謂天乙為大乙之訛。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部】 孔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1
古文:𡤿
《唐韻》《正韻》康董切。《集韻》《韻會》苦動切,空上聲。《説文》:通也。從乙從子。乙,請子之候鳥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故古人名嘉字子孔。
又甚也。《詩·小雅》:德音孔昭。《書·禹貢》:九江孔殷。注:殷正也。言水道甚得其正也。
又穴也。《爾雅·釋詁》孔,間也。疏:謂間隙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視其鑽空而惌(yuān)。《史記·舜本紀》:為匿空旁出。注:空即孔。
又空也。通也。老子《道德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注:謂空虛能容也。
又揚子《太玄經》:孔道夷如。注:孔道,通道也。
又鳥名。《山海經》:南方多孔烏。
又姓。《廣韻》:殷湯之後。本自帝嚳妃簡狄吞乙卵而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子”的橫改提。
【寫法】❶“子”“乚”寬窄相當,頂部“子”低,底部“”高。❷“子”,㇖(橫鈎)的折點抵豎中線;提筆收筆于田字格中心。❸“乚”,豎段起筆高,在豎中線右側。 [1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
ɔŋ
董同龢系統
ûŋ
周法高系統
ewŋ
李方桂系統
kh
ung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擬音/王力系統

擬音/董同龢系統

擬音/周法高系統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ung

參考資料: [14-15]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一董

合口呼
次清
康董切
kʰuŋ
集韻
上聲
一蕫

合口呼
次清
苦動切
kʰuŋ
禮部韻略


上聲






康董切

增韻


上聲






康董切

中原音韻

上聲
東鍾


合口呼

次清

kʼuŋ
中州音韻


上聲
東鍾






枯拱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一董


次清
康董切
k‘uŋ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ʰuŋ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ʰuŋ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ʰuoŋ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oŋ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oŋ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əŋ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oŋ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kʰuŋ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kʰoŋ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kʰoŋ
52
上聲

湘語
長沙
kʰə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kʰan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kʰuŋ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ʰuŋ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hʊŋ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ʰʊŋ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ɔŋ
51
上聲
文讀
kʰaŋ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oŋ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uŋ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ɔ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3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3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28]
  • 4.    平水韻 一董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31]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88-89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308-309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4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7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081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55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31]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3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15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6
  • 14.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2]
  • 15.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2]
  • 16.    音韻資料來源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31]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72
  • 18.    楊琳 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170-173
  • 19.    子默著.讀懂漢字 人類生活篇 解析漢字字形的來源與演變[M]:中譯出版社,2017.11:9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