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顏樂處

(理學家有關審美境界的命題)

鎖定
理學家有關審美境界的命題。 [1] 
中文名
孔顏樂處
定    義
理學家有關審美境界的命題
程顥程頤説,他們從學於周敦頤時,周敦頤“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孔子十分讚賞顏回的身居陋巷而“不改其樂”。周敦頤所謂顏子、仲尼之樂,也就是“聖希天,賢希聖”之意,它是指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即從仁的理想境界中感受到的自我精神的滿足。這是最大的“樂”。程顥認為,為學並不是對外在知識的追求,而是尋求樂的境地,“學至於樂則成矣”。達到“萬物一體之仁”的體驗就是“樂”。這種“樂”是主體精神的自我昇華,即真正感受到心即是天,萬物皆備於我、“天地之用皆我之用”,由此而油然產生一種內心的精神愉悦。程頤所作《顏子所好何學論》,對“孔顏樂處,所樂何事”做了回答,認為“學以至聖人”就是“樂”。其途徑就是“正其心,養其性”,“約其情使合於中”,使喜怒哀樂之情不至於“熾而益蕩”(《河南程氏文集》卷八)。程頤在《養魚記》中,將“養物而不傷”的仁的精神推而廣之,追求一種普施萬物而各遂其性的快樂。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