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貢書院

鎖定
子貢書院位於春秋時期古云夢北的定原驛站茅店集(今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東茅店),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院內有徽派建築羣8000多平方米,大小亭台,拱橋20多座,院中有園,園中有景,錯落有致。玄武湖水流經院前,百年古松滿山坡,有道是“書院深深松竹茂”。
中文名
子貢書院
佔地面積
180000 m²
相關人物
子貢
位    置
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東茅店

目錄

子貢書院簡介

子貢書院 子貢書院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子貢等眾弟子周遊列國至楚國古都雲夢,從曲阜出發經安徽鍋陽、湖北麻城、定原(今黃陂)、孝感到達雲夢。途徑定原驛站茅店集,發現這裏的民間手工藝發達,商鋪林立,有鐵鋪、陶瓷鋪、布莊等等,而且這裏的民風純樸,男女老少互尊互愛。子貢當時心生一念,不如在此開設書院,一來弘揚儒學精神;二來則作為一條商道驛站,把南方的商品運往齊、魯二國(今山東),再把孔子的儒家文化傳播到南方更多的地方。在商聖子貢的精心指導下,在茅店集開辦了第一家書院(當地老百姓稱之為子貢書院)。書院以傳道為主,大力發展手工業,打通南北商道。時至今日,黃陂的手工藝人,外出的商人都很多,印證了當今諺語“無陂不成鎮”的説法,書院也因此而得名。

子貢書院發展

位於黃陂祁家灣街東茅店的子貢書院,離武漢中心城區大約40分鐘車程。上月初,記者走進書院,如同走進了一處古代宅院。數千平米的院內,既有亭台樓閣,書室畫廊,也有拱橋流水,石凳小桌。每處所在都有個浸潤着儒家文化的名字,如天一門、坤順門、方正亭等。書院裏的聖賢文廟裏,還供奉了孔子和子貢的塑像,據説每逢特殊日子必行大禮拜祭。推開後院的門,又彷彿進入一個普通的農舍,菜地裏栽種了各種蔬菜,草坡上有雞鴨,松林裏還有一羣羊,彷彿“世外桃源”。
子貢書院 子貢書院
書院院長範賢仁説,如今重建書院,就是為了沿襲子貢以儒促商,以商養儒的思想。上個世紀80年代,黃陂人範賢仁下海後,先從副食做起,後開起了酒店娛樂城,積累大筆資金後,又投身建材、裝修等行業。雖然事業上順風順水,但在商戰中拼搏的這些年裏,他內心卻感到非常疲倦、壓抑。範賢仁靠在一張椅子上接受採訪時,緩緩地説:“我耳聞目睹了太多社會不良現象,比如黑心棉、有毒蔬菜等,人生活得越來越沒安全感。”範賢仁在經過不斷的反思之後認為,從思想上改變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傳統教育中的仁義禮智信,正是現代人所急需的東西。 [1] 
1997年,他關掉了一直讓他良心頗有惴惴感的娛樂城,回黃陂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成了這個面積約209畝的子貢書院。書院建成後,曾開辦了一個針對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學堂”,還開設了傳統國學課,招生信息一出,立刻有20多位家長領着孩子來報名。孩子們在書院住讀,除了學習課程外,平時還要自己種菜,體驗農耕生活。不過“六藝學堂”創辦時間不長就被迫關閉了。“因為辦不了證,屬於違規教學。”範賢仁説。書院只能針對孩子進行一些短期的傳統文化培訓或親子夏令營,有1000多名孩子學習過。
維持書院的正常運轉,一年大概需要10萬元的費用,而盈利模式卻尚未形成。“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説,這些年肯定是純虧本。但其實我壓根就沒指望這個賺錢。我有其它的產業養活書院,而書院就是我用來以文會友的地方,推廣國學,讓更多人熱愛傳統文化,得到精神上的提升,就是我辦書院的最大使命。”範賢仁説。 [1] 
在經歷了千年風雨的變遷後,子貢書院仍本着商聖的辦院宗旨:傳播傳統文化、弘揚儒商精神,構建和諧社會。書院依照儒家思想在院中修建多個景點如“天一門”“坤順門”“方正亭”“忠怒橋”等,都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真實寫照。為了紀念孔子、子貢的傑出貢獻,書院又修建了“聖賢文廟”,供奉着二人的金身塑像,以此緬懷至聖先師孔子、儒商始祖子貢二位的豐功偉績。同時在聖賢文廟後面建了一條六藝街,在這裏定期舉辦民間藝人匯演,傳揚民族文化遺產。書院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服務項目,如會議廳、會展廳、餐廳、酒店等,為前來參觀、學習的朋友們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有道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