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媯川縣

鎖定
武德七年(624年)置。治在今北京市延慶區,隸屬媯州。貞觀八年(634年),省入懷戎縣。
延慶區地處北京市西北部,為北京市郊區之一。東鄰北京懷柔區,南接北京昌平區,西與河北省懷來縣接壤,北與河北省赤城縣相鄰,縣城距北京德勝門74公里。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氣候獨特,冬冷夏涼,素有北京“夏都”之稱。
中文名
媯川縣
設    置
唐武德七年(624年)
治    所
北京市延慶區
隸    屬
隸屬媯州

媯川縣歷史沿革

唐武德七年(624年)置媯川縣。治在今北京市延慶區,隸屬媯州。貞觀八年(634年),省入懷戎縣。
史記》中記載,黃帝與炎帝三戰而後合,得其志於阪泉。
考古發現約六、七千年前,延慶境內即有居民活動。春秋時期,延慶曾是山戎族活動地區,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地屬燕國。
秦統一全國後,始設上谷郡,置上蘭、居庸縣,今延慶屬之。
西漢時,上谷郡領縣15,其中夷輿、居庸二縣均在本境。
東漢時,撤夷輿合為居庸一縣。
北齊廢居庸併入懷戎縣。
唐初懷戎屬北燕州,貞觀八年北燕州改名媯州,天寶年間媯州改為媯州郡,今延慶屬地始從懷戎縣析出,設置為媯川縣(以媯水名之)。
唐末及遼金時,改為縉山縣(以縉山名之)。
元世祖至元初,縉山縣屬大都路奉聖州;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出生於香水園,其登基後,於公元1316年(元延祐三年),升縉山縣為龍慶州。
元滅明立,廢州設隆鎮衞,建文元年(1399)改隆鎮衞為隆慶衞。
永樂十二年(1414)復置隆慶州,直至隆慶元年(1567)為避穆宗年號遂易為延慶州。
清仍沿用延慶州。
民國二年(1913)全國廢州改縣,始稱延慶縣。
民國時期屬察哈爾省,1952年撤銷察哈爾省後改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 [1] 
1958年10月劃歸北京市,成為首都西北門户。

媯川縣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延慶區位於東經115°44'~116°34',北緯40°16'~40°47',東與懷柔相鄰,南與昌平相聯,西面和北面與河北省懷來縣、赤城縣相接。延慶地域總面積199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佔72.8%,平原面積佔26.2%,水域面積佔1%。
地貌特徵
北東南三面環山,西臨官廳水庫的延慶八達嶺長城小盆地,即延懷盆地,延慶位於盆地東部,全境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海坨山為境內最高峯,海拔2241米,也是北京市第二高峯。
氣候特徵
延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屬温帶與中温帶、半乾旱與半濕潤帶的過渡連帶。氣候冬冷夏涼,年平均氣温8℃。最熱月份氣温比承德低0.8℃,是著名的避暑勝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