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氏吸蜜鸚鵡

鎖定
威氏吸蜜鸚鵡(學名:Charmosyna wilhelminae)鳥體為綠色,頭頂和頸部為紫棕色;頸部帶有藍色條紋,頸部後方帶有淺橄欖色;胸部和腹部為黃綠色,胸部分佈黃色的條紋狀羽毛;尾巴紅底,其他均為綠色。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組成小羣體活動,時常和其他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集結活動,偶爾數量會高達上百隻;偏好在花朵盛開的樹頂和灌木叢覓食;生性相當活潑,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中文名
威氏吸蜜鸚鵡
外文名
Wilhelmina`s Lorikeet
別    名
威廉明納氏吸蜜
威氏鸚鵡
拉丁學名
Charmosyna wilhelmin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吸蜜鸚鵡族
Charmosyna屬
威氏吸蜜鸚鵡
分佈區域
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命名者及年代 
Meyer, 1874
保護狀況
IUCN無危

威氏吸蜜鸚鵡外形特徵

威氏吸蜜鸚鵡 威氏吸蜜鸚鵡
威氏吸蜜鸚鵡身長13釐米,體重20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頭頂和頸部為紫棕色;頸部帶有藍色條紋,頸部後方帶有淺橄欖色;胸部和腹部為黃綠色,胸部分佈著黃色的條紋狀羽毛;尾巴紅底,其他均為綠色;尾部上方臀部為藍紫色;背部下方、翅膀內側覆羽和飛行羽內側的寬闊條狀羽毛均為紅色;鳥喙桔紅色,尖端黃色;虹膜橙色到紅色。雌鳥背部下方和飛行羽內側沒有任何紅羽。幼鳥頸部沒有藍色條紋,年幼的雄鳥背部下方為深紫色。 [1-2] 

威氏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威氏吸蜜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森林邊緣、介於1000米到2200米之間連接熱帶平原的地區、次要植被區,偶爾會被發現在較低緯度的森林地區活動。 [2] 

威氏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威氏吸蜜鸚鵡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組成小羣體活動,時常和其他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集結活動,偶爾數量會高達上百隻;偏好在花朵盛開的樹頂和灌木叢覓食;生性相當活潑,在枝葉間會靈活的用鳥喙輔助到處攀爬,在樹枝間靈巧的來回移動;飛行的時候會伴隨高頻率的叫聲,有點類似同樣體型嬌小的侏儒鸚鵡(Pygmy parrots)。威氏吸蜜鸚鵡主要以花粉、花蜜、花朵等為食。 [2] 

威氏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4] 

威氏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因為威氏吸蜜鸚鵡的數量稀少,因此野外的繁殖季節不詳;人工豢養的威氏吸蜜鸚鵡因為難度高,加上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子,因此目前並無任何資料可以參考。 [2] 

威氏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