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斯敏斯特鐘聲

鎖定
威斯敏斯特鐘聲,又名西敏寺鐘聲,是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宮大本鐘報時用的樂曲,也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報時音樂。其最初來源於1793年時劍橋聖瑪利亞大教堂,後來作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鐘聲而聞名遐邇。
中文名
威斯敏斯特鐘聲
外文名
Westminster Quarters
音樂風格
現代
音樂風格
交響樂
純音樂
始源地
英國倫敦

威斯敏斯特鐘聲樂曲內容

這首曲子的旋律包括五個片段,每個片段都僅由E大調的B3、E4、F♯4和G♯4四個音高組成。每個片段的前三個音演奏四分音符的時長,最後一個音演奏附點二分音符的時長。
g♯4, f♯4, e4, b3
e4, g♯4, f♯4, b3
e4, f♯4, g♯4, e4
g♯4, e4, f♯4, b3
b3, f♯4, g♯4, e4

威斯敏斯特鐘聲樂曲曲譜

見圖1、2、3、4——
圖1 第一段 圖1 第一段
圖2 第二段 圖2 第二段
圖3第三段 圖3第三段
圖4 第四段 圖4 第四段 [1]

威斯敏斯特鐘聲樂曲背景

威斯敏斯特,是英國的一座大教堂,大教堂毗鄰議會大廈和大本鐘樓。1859年,英國議會大廈鐘樓敲此曲,鍾曲按每一個小時奏4小節16個音符的規律運行,按點敲鐘,聲音洪亮,遠近皆聞。由於議會毗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坐落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區,故鍾曲《威斯敏斯特》也由此得名。 [1] 
威廉·克洛奇 威廉·克洛奇
威斯敏斯特鐘聲的第一組的四個音符可能出自德國音樂家亨德爾於1741年創作的彌賽亞《"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這也是亨德爾的家鄉哈雷的紅塔鐘聲會使用這段旋律的原因。
但是我們如今聽到的這段鐘聲最早出現於1793年聖瑪麗大教堂,當時負責編寫教堂樂曲的是牧師、民法教授約瑟夫·周伊特(Joseph Jowett,1751-1813)博士,但是他在為教堂編寫這些樂曲的時候音樂教授約翰·蘭德爾(Dr John Randall,1715-1799)和他最優秀的學生威廉·克洛奇(William Crotch,1775-1847)也參與了創作,因此《威斯敏斯特鐘聲》出自以上哪一位音樂家之手到如今仍存有爭議。
這首樂曲在19世紀隨着被威斯敏斯特教堂採用而廣為人知。
美國最早採用這段鐘聲作為報時旋律的教堂是賓夕法尼亞州威廉斯波特的聖公會三一教堂(1875年)。

威斯敏斯特鐘聲樂曲流傳

1794年,英國著名作曲家克洛茲設計以4個音符為一組的"報刻"音樂,首先被劍橋大學新落成的聖瑪麗教堂鐘樓所採用,世稱"劍橋鐘聲"。1859年,英國議會大廈鐘樓亦敲此曲,故而聲名大振,倫敦市民常常聽到鐘聲便核對時間。 [1] 
《威斯敏斯特》這首教堂音樂除了成為大鐘的報刻報時音樂外,也是英國皇家的名曲,併成為了世界流行的音樂。 [1] 
這首樂曲在東亞圈被廣泛使用,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學校普遍作為上下課的鈴聲使用。 [2]  上海江海關大樓曾使用此曲。廣州粵海關大樓武漢江漢關大樓現仍使用此曲。
中國多數鐵路車站使用這段音樂的第一段作為播音前的提示音樂。
在日本許多公共場所都採用這段音樂作為報時音樂。
印度尼西亞,火車到站或者出發時採用這段音樂。
在美國,聯邦信號公司採用這段音樂作為報警設施的報警音樂。此外紐約地鐵在關閉車門時也會採用這段音樂提醒乘客。
在加拿大渥太華的和平塔,這段音樂被當做報時音樂。

威斯敏斯特鐘聲樂曲賞析

劍橋聖瑪利亞大教堂 劍橋聖瑪利亞大教堂
3 1 2 | 5 - - | 1 2 3 | 1 - - |原是劍橋聖瑪利亞大教堂的鐘聲,後來作為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鐘聲而知名,教堂毀於大火,多年後重建。在此期間,英國在泰晤士河畔建造了大本鐘,它的報時旋律,繼續採用《威斯敏斯特鐘聲》這一曲調。
據留英學者張繼高先生告知,早年大本鐘的鐘聲是:
“每小時的第一刻鐘聲第一句,第二刻鐘聲兩句,第三刻鐘聲三句,整點時打響全曲四句來報時,後來改成每整點報時一次。十年前,我在泰晤士河畔聽百年老鍾鐘聲,雖已「走音」,卻仍是代表大英國協傳播全球的「正音」。”
台灣版的鐘聲,已經採用電子鐘,第一句變成1 3 2 5 - - 。
在歐美鄉下的小教堂,曲調也有所改變,但這些差距表正證明“音樂是活的”,也表現出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