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寧草海濕地

鎖定
威寧草海濕地,位於貴州省威寧彝族苗族回族自治縣境內,1985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及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海拔2171.7米,屬於中國長江水系,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至3米。由於湖水較淺,陽光照射充足,湖內水草茂盛,水草覆蓋率達80%,草海因此得名。草海是一個完整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也是地球同緯度地區為數不多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是我國西南最大的候鳥越冬地,世界十大高原濕地觀鳥區之一。每年在此越冬的鳥類超過10萬隻,種類多達184種。有“、“高原明珠”、“生物基因庫”等美譽,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1992年晉升被為一級重要濕地。
中文名
威寧草海濕地
地理位置
貴州省 [1] 
佔地面積
1.2萬公頃
美    譽
鳥類天堂

威寧草海濕地動物類型

威寧草海濕地鳥類

威寧草海濕地 威寧草海濕地
威寧草海濕地是黑頸鶴在中國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隨着濕地的恢復和鶴類的保護。數量從70年代中期的35只到1983/1984年的305只1985/1986年307只。鶴在10月中、下旬到達,3月中、下旬離去。約1,500只灰鶴也在此沼澤地越冬(1983最多達2,178只)。還出現黑鸛白頭鶴等珍禽。該濕地也是雁鴨類、鷸類和骨頂類的重要越冬地。1988年1月中旬出現20,000多隻水禽,包括24只鳳頭,55只蒼鷺,19只白琵鷺,440只灰雁,1,660只斑頭雁,1,680只赤麻鴨,5,400只其它鴨類(主要有赤頸鴨、綠頭鴨、白眉鴨和紅頭潛鴨),580只灰鶴,235只黑頂鶴和10,000只白骨頂。據“貴州鳥類志”記載,1975年以來在該地區採集到非雀形目越冬鳥標本有47種,包括鸕鷀,鷺(5種),(2種),河鴨(9種),潛鴨(4種),秋沙鴨(1種),猛禽(7種),(2種),骨頂類(2種),鷸(11種)和紅嘴鷗。
鳥類中,最珍貴的要數黑頸鶴,當今世界上有15種鶴類,發現最晚的是黑頸鶴,其為世界性的珍稀水禽之一。它的分佈範圍狹窄,數量稀少,是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一種鶴類,身高1米多,身着灰白毛的羽毛,修長的頸脖上圍着一條黑緞帶似的羽絨,頭鑲鮮紅珠頂,光亮奪目。尾部和羽翼之端呈黑色,易於同其它鶴類相別。
婀娜多姿的黑頸鶴,飛舞若仙,立姿亭亭,其舉止端莊,鳴聲高亢響亮,數里之內皆可相聞。它們飛行能力很強,每到春天結伴高飛,越過萬水千山,到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或玉樹隆寶灘。“夫妻”雙雙選擇人跡罕至的地方築巢,開始生兒育女。幼鶴一出世,就得親鳥的細心照料。等雛鳥羽毛豐滿時,青海高原的嚴寒也要降臨,於是它們結伴為羣,展翅飛到雲貴高原,在食物豐富的草海度過寒冷的氣候。
在草海濕地越冬的水禽除黑頸鶴外,還有灰鶴、斑頭雁等。
斑頭雁,全身灰白或褐色,後頸部呈暗褐色,喉及頸側為白色,嘴腿赤黃。主要食草。其羽毛和絨毛是高級防寒衣被及登山運動服的理想填充材料。

威寧草海濕地其它動物

其它動物 已記錄到9種魚,包括鯉魚、草魚,9種爬行動物(包括竹葉青和水赤鏈遊蛇),和14種兩棲類。

威寧草海濕地景觀特色

地質學家研究證實:“草海是貴州成湖最早的天然湖泊,發展歷史已逾20萬年”。草海原是一個村寨星羅棋佈、人煙稠密的山間盆地。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春夏間,霪雨綿綿。山洪暴發,抱木夾石泥沙堵塞大落水洞,至使南北兩海合二為一。積水無法排出,湖水漲至城南鬥姥閣,形成茫茫高原海子,後人為紀念蔡鍔將軍,曾稱之為“松坡湖”。
草海湖平如鏡,煙波浩淼,天水一色,雲水相接。湖區有龍王廟、鬥姥閣、六洞橋、觀海樓、觀鹿台等名勝、古蹟遺址。草海西邊,有一座孤島名叫陽關山,又稱星落島,矗立在湖光水色之中。海邊山·下,綠蔭掩映着竹籬茅舍,茂林幽深,各具風采。海的東南邊,便是大橋煙柳長堤,建於清同治年間,雄屹於古鴨田和南海之間,堤邊垂柳拂波。六洞橋上,有古雅玲瓏的望海樓,碧瓦朱檐,綠窗迴廊;以觀草海。長堤之東便是錯落有致的川主廟殿宇。
歷史上,威寧草海濕地曾於1893、1958、1972年三度遭到人為的影響,水面乾涸,1981年貴州省政府決定動工恢復草海,1982年蓄水2700萬立方米,恢復水面25平方公里,1985年建為威寧草海綜合自然保護區,以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候鳥保護、水生養殖、旅遊療養三結合之地。
門票:5元可坐火車到威寧站下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