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翠玲

鎖定
姜翠玲 [1]  ,1966年6月出生 [2]  ,河海大學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河海大學水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城市資源環境系主任,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中文名
姜翠玲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6年6月
主要成就
2011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性    別
職    稱
教授

姜翠玲主持項目

長期從事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等方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在湖泊和水庫的富營養化控制機理研究、污染河道的生態治理措施研究、利用濕地截留和淨化污染物的應用性研究方面,在閘壩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圍墾工程建設對水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近幾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濕地生態系統對農業非點源氮的截留容量和去除效應”、“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和對策研究”;主持南水北調項目“天津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北塘水庫水質安全可行性研究”。
作為專題負責人蔘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水利工程對長江流域重要生物資源的長期生態學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太湖流域富營養化控制機理研究”、中美合作項目“不同農業措施下污水灌溉對土壤及地下水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洲合作項目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water and ecosystem interactions”等科研任務,主持和參與了多項閘壩工程、過江通道、水電站建設等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項目。

姜翠玲論文專著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教材和專著6部。

姜翠玲取得榮譽

參與的“濱江複雜河網地區水資源保護理論及應用研究”獲2008年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
“太湖富營養化控制機理研究”獲2011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姜翠玲研究方向

1、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2、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 [2] 

姜翠玲獲獎情況

2008年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2011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 

姜翠玲科研成果

長期從事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在湖泊和水庫的富營養化控制機理研究、利用濕地截留和淨化污染物的應用性研究方面,在閘壩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圍墾工程建設對水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近幾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濕地生態系統對農業非點源氮的截留容量和去除效應” 、“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和對策研究”;主持江蘇省水利重大技術攻關項目 “江蘇沿海平原水庫水質保護技術研究”。作為專題負責人蔘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水利工程對長江流域重要生物資源的長期生態學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太湖流域富營養化控制機理研究”、中美合作項目“不同農業措施下污水灌溉對土壤及地下水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洲合作項目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water and ecosystem interactions”等科研任務,主持和參與了多項閘壩工程、引水工程、過江通道、水電站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研究項目;湖庫的水環境規劃及富營養化治理;水生態文明建設等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教材和專著6部。 [2] 

姜翠玲論文論著

(5)姜翠玲,裴海峯。北塘水庫底泥鹽分釋放的影響因子研究。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30(10):1-4
(6)姜翠玲,裴海峯。天津市北塘水庫水質鹹化原因和防治對策。湖泊科學,2007,19(4):428-433
(7)姜翠玲,裴海峯。底泥鹽分釋放對北塘水庫水質鹹化的影響。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30(9):39-41。 [2] 
(8)姜翠玲,範曉秋,章亦兵。非點源污染物在溝渠濕地中的累積和植物吸收淨化。應用生態學報,2005,16(7):1351-1354
(9)姜翠玲,崔廣柏,範曉秋,章亦兵。溝渠濕地對農業非點源污染物的淨化能力研究。環境科學,2004,25(2):125-128
(10)姜翠玲,範曉秋,章亦兵。農田溝渠挺水植物對N、P的吸收及二次污染防治。中國環境科學,2004,24(6):702-706 (EI檢索)
(11)姜翠玲,範曉秋。城市生態環境需水量的計算方法。河海大學學報,2004,32(1):14-17
(12)姜翠玲,嚴以新。水利工程對長江河口生態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3,12(6):547-551
(13)姜翠玲,崔廣柏. 濕地對農業非點源污染的去除效應. 農業環境保護,2002,21(5)471-473 [2] 

姜翠玲在研項目

江蘇沿海平原水庫水質保護技術研究
千島湖引水工程對水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