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哥莊村

鎖定
姜哥莊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2公里處,北與石灣村接壤,西鄰中韓街道石老人村,南臨大海,背依羣山。據歷史考究,姜哥莊原有“姜姓、曹姓始居此町”。明洪武23年(1391),王姓來時,姜姓已絕户,曹姓也僅剩幾個孤寡老人。王姓始祖憫姜、曹的衰微,遂將社區子命名為 “姜哥莊”,並慨然承擔了對曹姓老人的養老送終,而且每逢年節都要到曹家祖塋拜奠,此風一直延續到1966年文革初期曹家塋被平毀。1961年3月被劃為 東、西、南、北四個行政社區。這裏居住着王、曲兩大姓氏,現有村民2300餘户,6500餘人,是方圓20公里內最大的村莊。
中文名
姜哥莊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
人口數量
6500餘人
姓    氏
王、曲

姜哥莊村政區人口

位於沙子口街道西南方,距辦事處駐地2公里,北與石灣社區接壤,西鄰中韓街道石老人社區,南臨大海,背依羣山。2004年,南姜有765户,2168人。

姜哥莊村社區特色

姜哥莊的先民們開發山林、墾植耕地,鍛鍊了多方面的生產生活的技術技能。據説,居民早期尚不會造船,只能把山上砍伐下來的圓木截頭去尾,用山葛子捆綁成排 筏,搖着筏子出去打“圓網”。後來會造船使帆了,便開始了遠洋的捕撈和商賈販運。那時製造的最大的船總長度為一丈八尺(相當於6.64米)。
他們就是駕駛着這樣二支篷帆的小船,來往於北迄渤海的旅順口、南到江蘇連雲港的灌河口的廣闊海域,憑靠簡易的指南針和測量海底質量層和深度的鉛墜來辨別方向、判定區域。他們於清明前後開始遠洋放流網,夏季休漁務農,秋風起時載着一船船的梨果南下江蘇、浙江等地,回程就載着大米、豆子、食油以及江浙土特產等。姜哥莊流傳着兩句口語:“東崖的掛網南頭的方,崖下的舵把子沒有個檔。
”就是説,東姜曲姓善於在近海張掛網捕蝦子,南姜曲姓掛罈子方網很在行,北姜和西姜則長於遠 洋流網捕撈,有高明的舵手。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老梢公舵手大都辭世,加之漁船機械化,使帆掌舵的技能和舊的航海知識已經失傳。
崇禎7 年(1634)姜哥莊人與石灣人共同集資,在姜哥莊社區東南海岸邊蓋了一座“滄海觀”,俗稱“海廟”,內祀媽祖娘娘和龍王等護海之神,請他們保佑出海的漁 民太平多福,並於每年正月十三日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後來沿變成廟會,每年此日香火鼎盛,鑼鼓秧歌,鞭炮焰火,直熱鬧到夜深,至今猶然。
海廟於1966年被毀。1999年嶗山區人民政府出資50餘萬元將其修復,並定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挖掘整理地方傳統的海洋文化,區政府大力支持當地的歡慶儀 式和文化娛樂活動,出版了研究“海廟”的畫冊和掛曆。

姜哥莊村經濟狀況

從 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着人口的急劇膨漲和土地的流失以及漁船的減少,姜哥莊的生活日見困窘。改革開放後,廣造漁船、大搞養殖,同時務工經商。這裏樓房 聳立,別墅羅布,昔日“黃土築牆茅披屋”的舊觀已蕩然無存。翡翠花園、錦鏽花園招引了八方客人前來定居,外引內聯的各企業如雨後春筍,遍佈姜哥莊的四個行政社區。2004年姜哥莊的經濟收入如下:東姜社區總收入26600萬元,人均收入6174元;西姜社區總收入28900萬元,人均收入5224元;南姜 社區總收入29600萬元,人均收入6610元;北姜社區總收入25188萬元,人均收入6207元。

姜哥莊村社區人物

姜哥莊有重教傳統,到清代同治、道光年間,社區塾至少有四處,其中南姜十三世孫孫曲豐的塾館最為有名。其徒弟王吉珍曾考取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居民曲學準曾任膠濟路督察司令,因後來追隨韓復榘有親日之嫌被槍斃,但其兒子曲知義投身抗日武裝英勇犧牲。
清未廩生王吉貴、王新樞及西登瀛人姜梅先都曾在姜哥莊設館教書,所教育弟子或以書法見長、或以算學稱雄、或精於詩詞戲曲。王新樞還是一代書法名家,並在課館之餘精研歧黃之術,成了著名的中醫大師,其徒弟王珍體先後被省、市醫學院聘請講學、編寫教材。
王氏重視讀書,代有學人。王氏第八世的王邦直曾得即墨黃宗昌舉薦,於崇禎十年入朝為官。因其為人志行高潔,不入時流,不久即藉故辭官歸裏,精研學問,琴棋自 娛,有音樂專著《律呂正聲》一部入編《四庫全書》,他通過研究探討音樂的原理和發展軌跡,發現了優秀的音樂作品固有的涵蓋人生、渾融天地、超越時空的大美 和永恆的生命力。他的見識和理論早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大師一、二百年。紀曉嵐在《閲微草堂筆記》等書中均有所記述。
西南支十四世王詵,在萊州府同知(從六品)任上多次設法蠲免地方錢糧,施惠於民,且為官清廉,敢於面折長官;晚年歸裏,曾為同支近族修了一個大門樓和祠堂, 是“西大門裏”分支的始祖。與王詵同時的東姜曲氏十一世的曲代沾精通刑名之學,被當時萊州府一位姓康的知州聘為幕賓(師爺)。當時有“康大人要發籤,抬頭 先看曲代沾”的説法。據説,有一次曲代沾回家祭祖,路經一片棗林,被橫逸的枝條掛掉了帽子。回程時,發現這片棗林被砍淨。他吩咐隨從打探原因,隨從聽一位老農説:“前幾天萊州府曲師爺從這裏走被掛掉了帽子,誰還敢不砍掉它。”曲代沾聽了心內一驚,暗自思量:“百姓們看了我的紗帽翅兒就害怕,這是不吉之兆。”他回萊州府後當即遞上辭呈,急流勇退,儘管康知州再三挽留,他毅然決然地回了姜哥莊,終老林泉。
王氏西南支第十七世王經元(號乾九)在光緒初年任登 州府主管儒學的教諭(欽加六品秩銜),有《即墨竹枝祠》等文集傳世。王經元在《元宵竹枝詞》中寫道:“元宵秧歌鬧非凡,師爺牙婆差役全;保了一尊新‘燈官’,東社區抬與西社區看。”
王氏東南支第九世的王虎兒,是個力大無窮的好漢。明萬曆年間他率部全殲了入侵的倭寇而英勇犧牲。至今社區前有大小烽台,社區後有煙台山等抗倭遺蹟。
中共青島市第一個黨支部的創始人和領導者、解放後任第二輕工業部領導的王景(經)瑞就是姜哥莊王氏第十八代傳人。他是隨父遷到北宅街道藍家莊的。
清同治四年(1865) 漁民王大邦、王經順等發起成立了梆子戲班。凡漁民出海或歸來祭海拜廟的祭祀儀式中,以唱戲為最隆重虔誠。開初成立戲班時僅六個演員,唱作兼備,功力頗佳, 加之梆子腔高激越,聲腔雄健,深得漁民和周邊羣眾喜愛。漁閒時和新年正月,常應邀到周圍各鄉社區演出,甚至遠涉平度、膠州、萊州等地,演出劇目有《雙鳳 皋》《二進宮》《硃砂記》《三仁義》等。
戲班中的台柱子王經順扮相俊美、嗓音宏亮,唱腔高亢婉轉,動作瀟灑利落,每到一地,惹得觀眾如痴如醉。據説,在外 演出時到社區居民家中吃“派飯”,社區居民都爭着相邀。有一次在膠州李家莊演出時,一個大户人家的女兒相中了王經順,就瞞着家人跟着王經順到姜哥莊拜堂成親。然後她帶着丈夫回了孃家,要孃家備齊了全套木工用具當陪嫁,讓王經順幹木工,連海都不許出了。結果梆子劇團垮了,大海中也少了一名好艄公,卻成就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好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