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姚錦新

鎖定
姚錦新,女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1911年10月25日出生於上海,原籍安徽貴池縣。是新中國音樂作品分析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於1992年6月11日逝世。
中文名
姚錦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
1992年6月11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柏林高等音樂學校
耶魯大學
畢業院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職    業
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
專業方向
音樂作品分析
學術代表作
《貝多芬第十鋼琴奏鳴曲(Op.14之2)第一樂章分析》
翻譯東德邁耶爾的《音樂美學若干問題》
翻譯闢斯頓的《和聲學》
主要成就
新中國音樂作品分析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性    別
職    稱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姚錦新個人概述

姚錦新,女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1911.10.25出生於上海,原籍安徽貴池縣。父親姚建勳做過晚清王朝不大不小的海軍軍官,英年早逝。幼年喪父的姚氏姐弟隨母親寄居常州二伯父家,後又遷回上海。在常州,姚錦新在一家美國人辦的學校學鋼琴。回上海後,在上海中西女塾繼續學習鋼琴。

姚錦新個人經歷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跟隨庫普卡(Kupka)學習鋼琴,後肄業。
1932年赴德國,1933年如柏林高等音樂學校鋼琴系,師從於莉迪亞·倫茨(Lydia Lenz)、理查德·羅斯勒(Richard Roessler)學習鋼琴,1939年畢業。
1940年赴美繼續深造,並在耶魯大學隨著名的音樂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保羅·欣德米特學習作曲一年
1942年師從作曲家漢斯·艾斯勒(Hanns Eisler)學習作曲。
1943年,她又來到美國西海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跟隨查爾斯·庫興(Charles Cushing)和著名作曲家羅格·塞辛斯(Roger Sessions)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
1947年回國,1948年赴解放區,在華北大學音樂系任教。
1951年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1954-1956年在北京電影局工作。
1957年又調回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
1964年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姚錦新個人影響

姚錦新先生是新中國音樂作品分析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她的作品分析課以德國學派、美國學派為基礎,並吸收了蘇聯學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具有一種獨特的體系。許多當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都出自她的門下,或曾在課堂上聆聽過她的教誨。在音樂作品分析這個領域中,中央音樂學院的李吉提教授(已退休)已盡得姚先生的真傳,是姚先生最為得意的弟子。
姚先生一生不求聞達,專心教學,因此她的科研成果不多,多集中在翻譯工作上,如譯有東德邁耶爾的《音樂美學若干問題》、闢斯頓的《和聲學》等。她一生只留下兩篇音樂分析的文章:一次是她70歲的時候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之邀所寫的一篇文章作為生日紀念,文章標題為《貝多芬第十鋼琴奏鳴曲(Op.14之2)第一樂章分析》;另一篇是她在中央音樂學院所做的關於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的講座的發言稿。
姚先生對於音樂美學問題也頗為關注。正是在她的建議和鼓勵下,中央音樂學院前任院長於潤洋先生和音樂學系已故何乾三先生才走上了音樂美學的研究之路,並都成為此領域具有極高造詣的學者。
姚先生曾任中國音協第二、三屆理事。

姚錦新學生回憶

姚錦新先生是原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的姐姐,其早年還與喬冠華有過一段美好的愛情往事。
姚先生是1992年6月11日過世的。享年81歲。她與喬冠華有一段非常浪漫的愛情經歷。姚先生去德國留學,喬也追到德國……好像還定過婚。但因姚先生第二次留學到美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中美通信一度中斷,二人失去聯繫。姚先生以為這場戰爭要打很久,歸國無期,就與另一位在美教中文的大學教授結婚了。據説,喬冠華後來得知此事,還到姚先生家大哭一場。姚先生也深感歉意。(本段內容系姚先生學生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