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姚一葦

鎖定
姚一葦,台灣戲劇家、文藝理論家。本名公偉,字一葦。視野廣闊而勇於探索,他的劇作從內容到形式,都不斷地探索、追求一種融會中西戲劇精髓的藝術表現。他經常在一個純粹中國式的故事框架中,鑄入一些現代的、嶄新的思想或意念。他不但從我國古老的戲劇傳統、民間歌舞、皮影、鼓書、彈詞、雜耍等民間藝術中汲取藝術表現力,而且大膽地借鑑了外國面具、啞劇、歌隊、象徵手法等各流派的戲劇技法,從寫實到抽象,無不成功地拿來為體現內容服務。他的作品清晰可喜,意藴無窮,深受讀者喜愛。
中文名
姚一葦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職    業
戲劇家,文藝理論家
出生地
江西南昌
代表作品
《藝術的奧秘》,《美的範疇論》,《戲劇論集》,《文學論集》

姚一葦人物介紹

姚一葦(1922--1997)男,1922年生於江西南昌 ,本名姚公偉。
1980年催生了第一屆"實驗劇展",1982年創辦藝術學院戲劇學系。1997年病逝台北,享年76歲。
生前一向被文化界尊稱為"姚老"的姚一葦,和創辦"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及催生"世界劇展"和"青年劇展"的李曼瑰,同為台灣早期戲劇發展史上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姚一葦生平經歷

1938年十六歲時入吉安中學,旋即連年遭遇戰亂,隨校遷徙,後考進廈門大學 [1]  廈大躲戰火而搬到長汀,先生仍需以校為家,1946年畢業後,姚一葦來台就職,奈何兩岸遽然隔絕,直到五十一年後,1989年,始得重返故鄉。
1946年去台灣,先在台灣銀行任職,後在各大學主講戲劇理論和文學理論。先生在台灣銀行工作三十六年,不求升遷,但求温飽,畢生以讀書為樂,創作、著述、教學為志業。先生堅信傳統人文精神和古典美學信仰,治學嚴謹,意境深遠,在劇作、美學、理論、批評、散文等領域成就斐然。從五十年代起參與《筆匯》、《文學評論》、《現代文學》等重要文學刊物編務,提攜後進,發掘有才之士不遺餘力,被文學界譽為“暗夜中的掌燈者”。

姚一葦發展

曾任《聯合報》文學獎評審委員、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戲劇組主任。主張文學應反映人性本質,並注意藝術表現。1980年催生了第一屆“實驗劇展”,一九八二年創辦藝術學院戲劇學系。姚一葦幾乎將他所有的人生都投入台灣的文藝與戲劇園地當中,在台灣戲劇界文藝界同時扮演了劇作家、文藝理論家和老師三種角色,獲得了藝文界普遍的推崇。一九九七年病逝台北,享年七十六歲。
生前一向被文化界尊稱為“姚老”的姚一葦,和創辦“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及催生“世界劇展”和“青年劇展”的李曼瑰,同為台灣早期戲劇發展史上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信息匱乏、物資拮据的六、七○年代,他們共同主持的文化學院藝研所戲劇組,那是台灣劇場教育史上的金剛鑽時期。三位文化巨頭的共同特色是學養深厚、人品清高、極度愛才、提拔後進不遺餘力。李老和俞老相繼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七年辭世,二十年來,姚一葦繼續堅守着薪傳的崗位,無有一日懈怠。甚而在姚一葦辭世後三年半,2000年夏天,以紀念姚一葦名義而參與在台北舉行的第三屆華文戲劇節開鑼戲《x小姐》,於經費困難的情況下,直接或間接受惠於姚一葦戲劇教育的師生、校友與劇運夥伴,不計報酬完全投入,以最精湛的演出,把姚一葦的戲劇精神介紹給來自兩岸三地以及世界多國的華人劇場同志。
在戲劇教育和劇運方面,姚一葦自三十五歲起先後於藝專、政戰學校、中國文化學院藝研所和影劇系等校授課二十餘年,一九八二年,提前自台銀退休,全心全力投入藝術學院創校籌備志業,創辦戲劇學系,是首屆系主任兼教務長。先生獻身教育四十年,化育英才無數,尤其主持了五屆推動台灣劇場現代化的實驗劇展,栽培眾多創作與教育人才,廣受劇場人士尊稱為“一代導師”。創作以劇本為主,透過人物行為表現揭示人性的深層,可讀亦可演。

姚一葦個人作品

有文藝論著《藝術的奧秘》《美的範疇論》《戲劇論集》《文學論集》《戲劇與文學》等,劇作《來自鳳凰鎮的人》《碾玉觀音》《紅鼻子》《申生》《一口箱子》《傅青主》《我們一同走走看》《左伯桃》《大樹神傳奇》《馬嵬驛》《x小姐》《重新開始》等,散文評論《文學論集》《姚一葦文錄》《欣賞與批評》《戲劇與文學》《説人生》《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有文集《暗夜中的掌燈者》。

姚一葦教育志業

擁有了劇作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和批評家等多項資產,在七○年代尚呈荒涼的台灣劇場,姚一葦在精神上的領導趨勢已漸形成,然將姚一葦推進台灣劇場改革運動之洪流的轉折點,應回溯到一九六四年藝專校長張隆延之邀聘,三十五歲的姚一葦自此踏入杏壇。姚一葦在不意中踏入杏壇,於台灣銀行工作時,同時先後執教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台灣藝術學院)、政治作戰學校、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現為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影劇系和藝術研究所戲劇組。一九八二年,先生提前自台灣銀行退休,全心力投入台灣藝術學院的籌辦並戲劇學系的創建,是首任戲劇系系主任兼教務長。當年,一起參與建設戲劇學系的夥伴,有汪其楣、林國源、詹惠登、黃立仁等人。戲劇學系現已擴展成戲劇學羣,含有戲劇學系、理論與戲劇創作碩士班、劇場藝術研究所、劇場設計系等。
在資訊匱乏、物資拮据的六、七○年代,由李曼瑰俞大綱和姚一葦共同主持的文化學院藝研所戲劇組,那是台灣劇場教育史上的金鋼鑽時期。三位文化巨頭的共同特色是學養深厚、人品清高、極度愛才、提拔後進不遺餘力。李老和俞老相繼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七年辭世,二十年來,一葦師繼續堅守著薪傳的崗位,無有一日懈怠。他的門生陸陸續續成為劇場創作和戲劇教育的中堅分子,每當一葦師有所呼籲,必是一呼眾諾,成為該次演出工程最根本的班底。這項特質較為明顯的活動有如:一九七七年文化藝研所戲劇組《一口箱子》演出、一九八○年到八四年之五屆實驗劇展、一九八九年國家劇院的《紅鼻子》,以及一九九五年親自執導的《重新開始》。
無論是在藝術領域尚待開拓墾的戒嚴時期,或是經濟奇蹟、全面民主化引領枱灣邁入國際大舞台的解嚴時期,姚一葦皆恰逢其時地在台灣戲劇藝術教育的領域負起導師的歷史角色。然無論是在藝專任教或到台灣藝術學院創業,其際遇都富戲劇性,在姚一葦自述的《一個劇場系的誕生》中,有所描述。

姚一葦研討會

田本相,〈姚一葦論〉
朱雙一,〈姚一葦學生時代的文學創作和戲劇活動〉
曹明,〈思考人的生存處境—— 姚一葦戲劇創作的深刻意藴〉
林國源,〈「境界」説與姚一葦批評理論的美學根源〉
姜翠芬,〈《申生》:希臘悲劇為經、中國悲劇為緯 〉
《藝術百家》2000年04期
台灣當代戲劇家姚一葦的戲劇創作在借鑑表現主義戲劇手法的同時,繼承發揚傳統戲曲的詩意風格,融合傳統與現代,為台灣當代劇場開闢出具有當代性的民族化方向。姚一葦“建立我們的新國劇”的倡導可以視為20世紀20年代新月派“國劇運動”的歷史回聲。
【作者單位】:江蘇公安專科學校本科部!江蘇南京
【關鍵詞】:台灣戲劇;民族化;傳統;現代
【分類號】:J824
【DOI】:cnki:ISSN:1003-9104.0.2000-04-013
【正文快照】:
在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思潮大舉登陸台灣島之際,台灣當代戲劇家姚一葦以他融合傳統與現代、中國與畫方的戲劇創作,為台灣當代戲劇開闢出具有當代性的民族化方向。 在民族化與現代化的結合中,姚一葦戲劇創作成功地兼取中國傳統戲劇與西方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拓展了台灣
參考資料
  • 1.    朱水湧.廈大往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