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姑田大龍

鎖定
姑田遊大龍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活動,龍是中華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徵,姑田鎮的游龍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下堡村之鄧屋。據考證鄧屋八世祖鄧應,出任潮州府檢校,其弟鄧恭仍居姑田鄧屋。鄧恭子孫到潮州探親,在潮州看到舞龍,興嘆不已,便將龍畫成圖樣帶回姑田仿製,未幾姑田鄧屋於元宵節期間首次游龍,正月十五晚龍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們歡天喜地,家家門前點松明、放鞭炮迎接。寄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文名
姑田大龍
外文名
Gutian
性    質
民俗活動
意    義
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姑田大龍姑田大龍結構

傳説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原始的龍,偏小偏短,直徑只有0.4米左右,長度只有20多節。以後經過多次改進至清乾隆年間,龍的高度、寬度已定型,相承沿襲至今。龍頭的高度為2.4米,長7米,大直徑0.8米,眼圈直徑0.7米,龍口大張,內含一個直徑0.6~0.7米的大紅龍珠,大有吞雲吐霧,威震山河氣勢。龍腰每節高度2.2米,大直徑為0.7米,長4.3米。龍尾高度為2.4米,長6米,大直徑0.8米。因為龍頭碩大,出遊時一班要8個人,1個人看路,看前方有無障礙物,3個人擎,4個人用繩子從四方拽住龍頭,使其保持平衡,並減輕擎龍者的負重。龍尾與龍身脱節,由3個人抬着跟在其後。據説,龍尾接上用來擎,與真龍相似,會招來雷鳴電擊、暴風驟雨,故而不與龍身接上。每節(又稱“橋”)龍的龍板兩頭各鑿一個6釐米的洞,節與節之間用小竹做的長2米的龍棍穿插洞中,將龍連接。龍棍在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製成的袋)裏,這樣才能將龍擎起出遊。每橋龍至少要2個後生,方能勝任。
分佈
清代至民國年間,姑田有12條大龍,分佈在上堡、中堡、下堡、華壠、城兜、長較、上餘、下餘、東華、白蓮、洋地等11個村。其中,有9條龍是由兩三個姓合擎1條的,如上堡陳、賴、桑3姓合擎1條;下堡村鄧屋與萬堂(鄧、蔣兩姓)合1條,周屋與黃屋(周、黃兩姓)合1條;小洋地鄧、詹、錢、3姓合1條。長較村童、陳、林3姓合1條。
新中國成立後,姑田大龍的條數逐漸減少,近10多年來只剩中堡、下堡的鄧屋、萬堂、城兜等3條龍。
日期
十三出龍、十四燒龍:小洋地1條;
十四出龍,十五燒龍:華坑1條,鄧、蔣(鄧屋、萬堂)1條;
十五出龍,十六燒龍:上堡、中堡、元甲、湖頭下餘、洋地、城兜、長較等8條;
十六出龍,十七燒龍:周、黃2姓1條。如今已中堡村的華氏和江氏輪流每年一條游龍,偶爾城兜村與中堡村同時游龍,頗為壯觀!
特色
姑田12條大龍中,形體大同小異,其中5條龍最有特色,現介紹如下:
鄧屋的龍“老得好”
姑田下堡鄧屋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游龍,若干年後,鄧屋十五代的弘才公與鄰居萬堂的蔣志賢認同年,爾後鄧屋與萬堂(鄧姓與蔣姓)合擎,其頭尾照輪流一姓擎一年。這條龍的“橋”數一般是五、六十節左右。
中堡的龍“長得好”
清代中堡江、華2姓合擎龍,隨着人口的增長,龍也逐漸增長。從清乾隆年間起始分開擎,一姓遊一年。為了保持“長得好”,當時兩姓立條規定,不論江姓或華姓出龍,均需100橋以上,若確有困難不能湊足100橋時,也應用龍蛋湊足。每兩橋龍蛋抵一橋大龍,從此兩姓至今都按這一條例執行,保持了“長得好”的特色。 游龍史上有兩次世界之最,且都是華姓出龍。一次是1946年,長173節,700餘米。另一次在2002年,多達230節,900餘米。
華坑的龍“高得好”
華坑的龍每節大小、長度與其他村一樣,但它起遊時的高度是別具一格的,高得驚人。龍頭的第一竿龍棍是一丈二尺長,第二竿是一丈一尺九,第三竿是一丈一尺八,由此類推每橋矮一寸。但橋數不多,一般只有三四十橋,故最後的一竿龍棍也有八尺高,與其他村的龍棍還高出兩尺多。“駁龍”要選擇特殊的地點,平路不行,要選擇在斜坡處,橋與橋之間用短繩子互繫着,發一聲喊“起腳!”霎時全部舉起,動作不能快慢不齊。他們用的龍棍沒有上柵的裝置,頂端呈十字,喊“落腳”時全部放下來御掉。華坑人擎龍特別有功夫,一股蠻勁令人歎服。龍頭不用繩索牽引,龍腰不用插袋,起腳時靠雙手硬擎,擎龍人只在腰間繫條腰帶,擎得疲勞時可將龍棍插在腰帶上稍作休息。一路上昂首闊步游來,實在壯觀。華坑的龍不僅“高得好”,而且“遊得好”。
下堡周、黃兩姓的龍“畫得好”
周、黃屋原來是遊花燈的,後改為游龍。他們的龍畫,好似舉辦農民畫展一樣,觀眾喜愛看。龍身上畫少量的龍鱗和雲彩外,大部畫的是雙龍戲珠、丹鳳朝陽梅蘭竹菊、牡丹芍藥、八仙獻寶、仙姬送子、雄雞白鶴、奇花異卉、鯉魚跳龍門等等。他們的龍不僅畫得好,就是兩頭裁口上的詩詞、句子也題得很好,字體真草隸篆今古書體集於一龍,畫工技術代代相傳,久經不敗。所以自古至今他們的龍都被譽為“畫得好”。城兜陳、江、楊、李4姓大龍“抬得好”。城兜的龍要遊於河旁,走許多田間道路,但秩序井然,觀眾叫好。

姑田大龍游龍之最

游龍史上有三次之最,且都是華姓出龍。一次是1946年,長173節,700餘米。另一次在2002年,多達230節,900餘米。
第三次在龍年元宵夜2012年正月十五,原本在起龍點320節1400米的大龍,由於下雨的原因認證官只認證了791.5米,“客家祖地”福建連城的姑田遊大龍以791.5米,打破了台灣在2011年創造204.53米最長遊行花車原記錄,世界吉尼斯總部派出的認證官程東宣佈這是一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1] 

姑田大龍意義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姑田大龍還有凝聚民心、維繫團結,怡情樂性的教化作用。
1、 友誼的橋樑、團結的紐帶
姑田擎龍都是兩姓、三姓合擎一條龍。這些合擎龍的姓氏之間的關係都很好,如同兄弟一般,從未發生過宗派械鬥。如華、江二姓,幾百年來聚居在一起,雙方相處非常融洽。逐年游龍上交下接,正月十五那天,若江姓出龍,游龍頭、龍尾一行人必須持幾把銃、香、紙、炮,兩對大龍燭,到華姓總祠去燒香、放銃,、放炮,表示敬意;若華姓出龍,禮尚往來照例回敬,已傳十多代,於今還是沿襲遵行,兩姓歷代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2、培養制龍藝術人才
姑田扎制大龍的技術是歷代相傳的。父親扎龍兒子相幫,幫上兩年無形中就學會了。大龍製作包括備龍板、備筋骨、扎龍頭、扎龍尾、扎龍腰、扎龍爪、扎龍蛋、糊裱、畫龍、剪貼、題字、裝燈、備龍棍、備插袋、備插袋布等15道工序。龍的骨架用竹篾制扎,外糊裱宣紙和畫上龍鱗和雲彩。製作時間為初三到十四,每節龍腰至少要4天以上。1991年正月初八日,龍巖茶花節。姑田大龍要在茶花節期間在龍巖踩街出遊。十二月下旬組織30人到龍巖扎龍,僅用了十天時間便紮好一條108節的大龍和一條12節的小龍,並裱背好。年初二組織20人去畫龍,做到每節龍的畫面不一樣,每節龍兩頭裁口的詩詞、句子、對聯也不重複。姑田農民詩社選派3個既會寫、又會畫、又會作詩題句的人才去參加。這些人不負重望,在年初七這天就完成繪畫和題寫詩、詞的任務。龍頭上題的一副對聯是:“天下大龍稱第一;巖城花節屬頭回。”把“龍巖”二字輕輕鬆鬆地嵌在裏面,題得很是確切。這次遊於龍巖茶花節大龍的字、畫得到文藝界的好評。在慶祝龍巖建市十週年大型民俗踩街活動中,連城縣展現姑田大龍的雄姿。展現在巖城市民眼裏的是一條79節、近300米長的大龍。
3、寓煉於樂,增加體質
擎龍時兩隻手,兩隻腳以及雙眼雙肩和頭,一身都要活動。邁開樁步,氣沉丹田,雙腿穩健下蹲,是擎龍的基本功。當龍入角(90度急轉彎)時,你惹不懂決竅,肯定你會累得滿頭大汗。若遇上颳風,是最費力的事。一節龍上百斤,此時你得用頭朝逆風抵着龍棍,雙腳用力,叉開八字步,雙手緊扶龍棍,使龍不致被風吹倒,一身的力氣都會自然而然的地發揮出來。擎龍是一項體育鍛煉活動。1991年,大龍游於龍巖茶花節。“一夜龍游天下曉;三聲銃響九州知”。姑田大龍轟動龍巖城,在龍巖的外賓親眼目睹姑田大龍的雄姿,讚不絕口。還有拍成錄像帶到馬來西亞及祖國寶島台灣等地播放,引起轟動。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欄目播放了姑田大龍的實況。1992年省畫報社的記者和攝影師,將姑田遊大龍的鏡頭拍下來,刊登在福建畫報上。省、地報刊多次刊登過有關姑田大龍的文章。1996年年初八,四川電視台轉播了姑田遊大龍。真是姑田大龍甲天下,聞名海內外。姑田人愛龍,把龍看成是祈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象徵。隨着社會的文明進步,游龍這一傳統活動,必將更加健康地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增光添彩。
4、體現姑田獨特物質
4.1扎制大龍的竹林資源
姑田的水利、礦藏、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全鎮有林地面積43.5萬畝,林木蓄積量200多萬立方米, 是連城的重要林區之一。竹林面積6萬多畝,毛竹立竹720萬株。而製作大龍骨架、龍棍等重要部分都出自於這竹林中。
4.2糊裱大龍的宣紙
連城宣紙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連城縣一帶就有生產竹料紙和皮料紙,明天啓年間,姑田鎮的製紙師傅到邵武一帶學習當地的製紙工藝,回來後,結合本地工藝進行改進,形成了連城宣紙特有的製作工藝。 “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説的就是連城宣紙竹絲天然漂白製作工藝的繁瑣,其工序達72道。主要工藝流程分備料和製紙兩大部分,總耗時8個月左右。備料主要在山上,先是砍青,即上山砍嫩竹,將嫩竹下竹塘,費時2個月漚爛;然後將漚爛的嫩竹洗成竹絲、坯吹,先在石灰水裏浸漬,洗淨進行炊料蒸煮,後用純鹼浸漬,再次進行炊料蒸煮;竹絲洗淨後上竹竿曬乾做成竹絲餅,在山上漂白3個月後,送到碓料房進行碓料,到此,造紙的原料方才備好。製紙首先是在紙寮進行手工撈紙,撈到300張左右、15釐米厚的濕紙層後將其水分榨乾;然後,送至焙紙房進行焙乾;焙乾後在經過老師傅精心的整紙、選紙,將不合要求的紙張剔除,確保宣紙的質量;最後,用60釐米長的裁紙彎刀按規格進行切紙,包裝好後就可以銷售。
正是特有的製作工藝,造就了連城宣紙的高品質。該紙厚度適中,抗拉性強,質地柔軟、纖密耐用,白淨吸墨,能經受風吹雨打,太陽暴曬,強光照射而不變色,享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變黃”的美譽。而且,姑田質量上乘的漂料宣紙,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產業用來印刷較為重要書籍紙張的材料,為雕版印刷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民國初期,連城宣紙業達到高峯,擁有1000餘户手工紙槽,工人一萬多人,年產量6萬擔,紙莊商號50多家,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地,成為當時全國五大宣紙產地之一。 連城縣主動作為,部門、企業協同配合,積極開展連城宣紙製作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2007年9月,該工藝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3民間文藝創作
姑田自乾隆年間西山興建紫陽書院,江南書法家李朝陽在朱子祠牆壁上寫上“忠孝廉節”4個大字成為楷模後,學習書畫逐漸風行起來。姑田造紙業發達,對練習書畫很有條件,清代以來,書畫造詣較深者層出不窮。新中國成立後,境內學習書畫的人更多。1989年姑田成立“十古書畫社”,成員有華彪、華欽進等20餘人。華彪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閩西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作品流傳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新加坡專版作介紹。中央電視台《書壇畫苑》專題採訪介紹,華被譽為閩西紅土地書法家。周道成畫的山水畫在省、地、縣參賽中多次獲獎。華欽進,當代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其左書作品於1992年入選省屆書畫節,作品被日本、美國一些名士收藏。華勤、羅道煌、餘火亮、江冠英、周興灝等人的書畫作品多次在縣參賽中獲獎。姑田-文化之鄉,人民羣眾創辦了農民詩社、紫陽書法、象棋等協會來提高自己的文藝水平,與友人共享,從而也豐富了大家的娛樂生活。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華兒女由此被稱為“龍的傳人”。欣逢龍年盛世,神州處處“龍騰獅舞鬧新春”,其中 “客家祖地”閩西連城縣姑田鎮的“遊大龍”聞名遐邇,有“天下第一龍”之稱。姑田“遊大龍”活動始於明代,已有四百多年曆史,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已成為鄉里百姓喜聞樂見的民俗文藝活動。據説,姑田“遊大龍”盛時曾有十二條大龍一同騰舞,並且曾出過一百七十三節、達七百多米長的大龍,而今雖已不如昔,卻也仍有三條龍出遊,長者達六十多節、二百多米。大龍長且重,出遊的壯觀場面,讓人歎為觀止。春節一過,姑田家家户户就開始忙於抬竹、備龍板、扎龍。大龍製作工序相當複雜,有備龍板、備筋骨、扎龍頭、扎龍尾、扎龍腰、扎龍爪、扎龍蛋、糊裱、畫龍、剪貼、題字、裝燈等十五道之多。龍板每節長四米,兩頭鑿有一圓洞用以相互連接。龍頭高達二米四、長七米,龍口內含一大紅龍珠,大有吞雲吐霧、威震山河之勢;龍腰每節高二米二、長四米三;龍尾高二米四、長六米。在農家,看着做好的五彩斑斕的龍身,龍身上得以盡致發揮的詩詞、書畫、剪紙、美術等文才,讓人不禁為此間文風之盛讚不絕口;讀着龍腰兩端上的題字,諸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百姓的美好願望躍然紙上。大龍出遊程序也很複雜。從接“出寨公爹”到供奉“公爹”,從祭拜龍頭到龍頭起駕,從接龍到出遊,從“龍頭出囊 ”、“龍頭入囊”到燒龍,以及樂隊伴奏、銃炮齊鳴,都足顯百姓祈願的虔誠。在正月十四、十五兩個夜晚,到姑田就可一睹大龍出遊的盛況。六十多節、二百多米長的大龍,或蜿蜒於鄉間村野,或穿行於大街小巷,騰挪起伏,活靈活現;一路上男女老少趨之若鶩,相隨觀看,游龍隊伍浩浩蕩蕩達數里之長,熱鬧非常;所到之處,家家門前燃松明、點香燭、擺果茶、放爆竹,迎接“龍游大地,喜到人間”。 大龍每節由五個青壯年輪流抬舉遊動,而碩大龍頭由三個人擎着、一個人前面看路、四個人用繩子從四方拉住,方可平平穩穩前行。看着肩掛插袋、手擎龍棍的小夥子一步一趨,擎着大龍搖搖晃晃出遊,還要應付前後的擠壓,不禁為之捏一把汗。但對於當地的年輕人來説,擎龍很累,卻很有趣,這是過年最熱鬧的場面。令人驚訝的是,大龍出遊時比誰家制作的龍身最漂亮,游龍結束時卻是比誰家的龍身最破爛,才意味着誰家最吉利。令人驚喜的是,“遊大龍”這一古老民俗活動又賦予了新的內涵,今 年的遊大龍即與控制人口這一基本國策的宣傳相結合,一條大龍而被稱為“國策龍”。姑田“遊大龍”不愧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姑田大龍相關

姑田鎮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東部,姑田溪畔。相傳古時董埔一少女出嫁,其姑贈田一丘陪嫁,傳為美談,此地由是得名姑田。東部和北部與永安小陶鎮接壤,東南與賴源相鄰,西南與曲溪毗連,西與文川相望,西北與塘前鄉相依,是縣東部重鎮。1987年,全境319.18平方公里,耕地19021畝,自然村91個,劃分為14個行政村,人口18550人,每平方公里58人,鎮政府駐地下堡,離縣城36公里。國道山廣線公路經此。
全鎮交通便利,205國道東西向橫貫鎮區,鎮村公路四通八達。現又有永武高速。連城至上杭段2010年6月29日,福建省永武高速公路連城(永安交界)至上杭互通段竣工通車,標誌着全長155.43公里的永武高速公路龍巖段全線建成通車。連城(永安交界)至上杭互通段全長113公里。更加方便了外來旅客有人來姑田觀光!
明清時期,姑田即為我國產紙重要地點之一。所產粉連、宣紙、玉扣等,紙質優良,抗拉力強,已有200餘年歷史。尤其宣紙光結如玉,吸墨性好,素為書畫家所珍愛而久負盛名。產品遠銷國內外,各地商人云集於此,經濟曾十分繁榮,故有“金姑田”之稱。新中國成立後,造紙業有進一步發展,其中宣紙、粉連紙等行銷海內外,成為連城縣內出口的重要產品之一。工業門類還有農機、膠合板、傢俱等,林副產品中以香菇、木耳、閩筍乾素負盛譽,行銷省內外。姑田宣紙久負盛名。明朝嘉靖年間,曾生產出玉版紙、書寫紙及御用奏本紙,是全國最大的宣紙基地之一,產品銷往日本、菲律賓、新加坡、越南、中國香港地區等國家和地區。建國後,姑田手工紙繼承和發展傳統工藝,宣紙、連史紙、玉版紙、書寫紙、粉連紙等產品暢銷國內外,新研製的“雙龍”牌皮宣紙,質量達高、中檔書畫用紙水平,被輕工部評為優質產品,獲銀質獎章。“玉露”水蜜桃,是近幾年引進種植的品種,該品種比其他水蜜桃遲熟1個月,果實碩大,肉質鮮美, 令人回味無窮,是水果淡季的佳品,現近1000畝“玉露”投產。
著名遊覽勝地西山距鎮區約2公里, 該山海拔1385米。西山君臨四界,古木參天,幽靜安謐,是修行人的朝聖地和遊人的美妙去處。西山上有“石台風月”、“紫陽書院”等景點,紫陽書院的內牆上,有清朝乾隆皇帝御封的“江南第一才子”李朝陽書寫的大字“忠孝廉節”,每字二米見方,四字一氣呵成,蒼勁瀟灑。鎮西南的紫陽書院,樓台庭院、古雅清幽;萬峯巖,挺拔俊秀,歷來為遊人所詠贊;“龍井靈泉”是連城歷史上的八景之一,俗稱三龍井。瀑布自天而降,歷經三潭,白霧騰空,如龍布雨,衝崖擊石,聲若雷鳴。
姑田美食:燈盞糕、珍珠丸、爛粉湯、涮酒、捆粄、濕面、扁食、米粄、水煎包等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