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始祖鳥目

鎖定
始祖鳥目(Archaeopterygiformes) 從已發現的標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始祖鳥具有羽毛;後足不是對趾型;腕掌骨和跗蹠骨癒合;骨盤結構、鎖骨、喙部、下頜關節方式以及眼等許多特徵與鳥類相似。始祖鳥具槽生齒,有具尾椎的長尾;脊椎雙凹型;前翅掌指骨遊離並具爪;腦、胸骨、肋骨及後肢等特徵又與爬行類接近。所以始祖鳥被認為是爬行動物與鳥類之間的中間環節。
中文名
始祖鳥目
拉丁學名
Archaeopterygiform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蜥形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恐爪龍下目
分佈區域
歐洲德國巴伐利亞州
拉丁文學名
Archaeopteryx

始祖鳥目基本簡介

始祖鳥目 始祖鳥目
體長 60釐米
體重 500克
食性 肉食

始祖鳥目時代

侏羅紀晚期;

始祖鳥目分佈

始祖鳥目分類

動物脊索動物門 蜥形綱 蜥臀目 始祖鳥科始祖鳥屬印石板始祖鳥 。從已發現的標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始祖鳥具有羽毛;後足對趾型;腕掌骨跗蹠骨癒合;骨盤結構、鎖骨喙部下頜關節方式以及眼等許多特徵與鳥類相似。
始祖鳥目-始祖鳥
始祖鳥目-始祖鳥(9張)
始祖鳥具槽生齒,有具尾椎的長尾;脊椎雙凹型;前翅掌指骨遊離並具爪;腦、胸骨、肋骨及後肢等特徵又與爬行類接近。

始祖鳥目描述

始祖鳥是原始恐爪龍類,並生活於侏羅紀的啓莫里階,距今約1億5千5百萬到1億5千萬年前。這些標本都只在德國境內發現。

始祖鳥目體形特徵

始祖鳥約為現今鳥類的中型大小,有著闊及於末端圓形的翅膀,並比體型較長的尾巴。整體而言,始祖鳥可以成長至0.5米長。它的羽毛(比起其他特徵來説證據較少)與現今鳥類羽毛在結構及設計上相似。但是除了一些與鳥類相似的特徵外,它有着很多獸腳亞目恐龍的特徵。不像現今鳥類,始祖鳥有細小的牙齒可以用來捕獵昆蟲及其他細小的無脊椎生物。始祖鳥亦有長及骨質的尾巴,及它的腳有三趾長爪,與恐龍極為相似。
由於始祖鳥有着鳥類及恐龍的特徵,之前始祖鳥一般被認為是它們之間的連結。於1970年代,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指鳥類是由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而始祖鳥就是當中最重要的證據。它保有一些鳥類的特徵,例如叉骨、羽毛、翅膀及部份相反的首趾。它亦有一些恐龍特徵,例如長的距骨升突、齒間板、坐骨突及人字形的長尾巴。奧斯特倫姆亦發現始祖鳥與馳龍科很顯著地相似。

始祖鳥目首次發現

始祖鳥的首個遺骸是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之後兩年的1862年發現。始祖鳥的發現似乎確認了達爾文的理論,並從此成為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關係、過渡性化石及演化的重要證據。事實上,在戈壁沙漠及中國就恐龍的進深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有關始祖鳥與恐龍的關係,例如長有羽毛的恐龍。始祖鳥較接近現今鳥類的祖先,因它有着很多鳥類的特徵。

始祖鳥目詳細信息

名字來源
同許多古代生物的名字一樣,始祖鳥的名字——Archaeopteryx也來源於希臘文,“archaeo”的意思是“古代的”,而“pteryx”則是“翅膀”的意思。所以“Archaeopteryx”直譯為“古代的翅膀”,當然,應當翻譯為“長着古代翅膀的生物”更合適。但始祖鳥並不是現代鳥類的始祖。
在空中飛翔的鳥類要保存為化石很困難,這是因為鳥類為了飛上藍天,在身體結構上發育了輕而中空的骨骼。當遠古時期的一隻鳥壽終正寢,長眠於地上時,它的纖細的骨骼在風吹、雨淋和日曬的打擊下,會逐漸破碎解體,最後變成塵埃;即便落在陰暗的地方,也會有其它食腐動物光顧,在它們飽餐之後,原地將只餘下一堆破碎的骨頭。只有寧靜的湖泊和沼澤,才是鳥類永久安息的理想墳墓。在古代湖邊或沼澤地棲息的鳥類,在死亡之後如果恰好墜落在細膩的淤泥中,而且此後的漫長歲月中淤泥緩慢地壓實,變成石頭,沒有被温度壓力摧毀,才最終會保留下那隻鳥兒的骨骼,幸運的話,還能在岩石中留下羽毛的印痕。如此苛刻的形成條件使鳥類的完整保存成為奇蹟,保存下來的每件遠古鳥類化石都價值連城。。
但是可以從其骨骼裏辨認爬行類具有的特徵。例如:結構輕巧的頭顱在顎上的凹窩裏有真正的;胸骨很小,沒有龍骨,前肢骨骼仍保留3個有作用的指,而沒有其它鳥類所有的退化和融合。已演化的後肢帶還具有明顯的恐龍特點,具有長的骨質尾。其它非特片化的鳥類特徵有扁平的脊椎,腹肋條,以及下腿骨的不完全融合。與5塊已知骨骼相連接的羽毛印模表明這個生物是鳥。
世界上只發現8例始祖鳥的化石。
這8例始祖鳥化石都是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州的石灰岩層中發現的,已有1.5億年了,這些化石被證明為始祖鳥 。這些化石上有清晰的羽毛印痕,而且分為初級和次級飛羽,還有尾羽。它的前肢特化成飛行的翅膀,後足有4個趾,三前一後;鎖骨癒合成叉骨,恥骨向後伸長 。這些特徵都與現代鳥類相似。但奇怪的是,它的嘴裏長着牙齒,翅膀尖上長着三個指爪;掌骨和蹠骨都是分離的,還有一條由許多節分離的尾椎骨構成的長尾巴,這些特點又和爬行類極為相似。經研究證明,它是爬行類向鳥類過渡的中間階段的代表,所以被稱為“始祖鳥”。
始祖鳥肯定能夠飛行,但可能在內陸海岸邊的地上追逐和捕捉昆蟲和爬行動物。
據測定,始祖鳥最小飛行速度是每秒7.6米,它可以鼓翼飛行,但不能持久。
始祖鳥是怎樣從地棲生活轉變為飛翔生活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説法。一種認為,原始鳥類在樹上攀緣,逐漸過渡到短距離滑翔,進一步變為飛翔。另一種認為,原始鳥類是雙足奔跑動物,靠前肢網捕小型動物為食,前肢在助跑過程中發展成翅膀。
始祖鳥雖然僅僅發現在化石裏,但它為鳥類的起源於恐龍提供了證據。
隨着熱河生物羣的發現,始祖鳥的分類地位遇到了挑戰。
熱河生物羣,許多有真羽毛甚至有完整羽翼的動物都被歸入了恐龍類,而其中的某些種類比始祖鳥更接近鳥類另一些則比始祖鳥更原始。但是因為古生物種類是不許改名字的,所以始祖鳥這個名稱沒有被觸動,而它的分類地位,放在恐龍里才最合適。鄭氏曉廷龍的化石,發現於我國遼西地區,其物種是一種與始祖鳥親緣關係非常接近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在徐星等人發現這一新物種並其添加至演化樹後,始祖鳥徹底被重新定位,它從原始鳥類被劃分至原始恐爪龍類,變身為伶盜龍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