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姆扎卜山谷

鎖定
姆扎卜山谷景觀,是伊巴丹人在10世紀時圍繞着他們的五個吉蘇爾或稱為城堡而修建的,完工之快令人稱奇。簡單,實用並極適應環境。姆扎卜的建築結構是為羣體居住而設計的,但同時也考慮到了家庭的結構。當今城市建築的設計者可以此為借鑑。
中文名
姆扎卜山谷
外文名
M'Zab Valley
建立時間
公元十一世紀
功    能
防禦功能
影    響
對二十世紀城市規劃與建設有影響
地型區域中
小島,山樑,丘陵頂端,峯頂等

姆扎卜山谷世界文化遺產

姆扎卜山谷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姆扎卜山谷 (M'Zab Valley)
入選時間:1982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v)
地理位置:N32 28 59.988 E03 40 59.988
遺產編號:188

姆扎卜山谷遺產描述

姆扎卜山谷位於撒哈拉沙漠的北部,西部大荒漠的東北部,像是在一片石灰岩高地切割出來的谷地。75平方公里的姆扎卜山谷包括五個防禦性的村莊,季節性的工事(夏季“要塞”),還有墓地和棕櫚樹林。五個村莊都分佈在各不相同的地型區域:小島,山樑,丘陵頂端,峯頂和盆地中。這個位置甚至連流動的遊牧部落也很少到達。姆扎卜的建築結構是為羣體居住而設計的,但同時也考慮到了家庭的結構。
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姆扎卜山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姆扎卜山谷的人類聚集區見證了他們從11世紀開始的極其原始的建築,以及他們的嚴謹和組織,成為撒哈拉中部文化地區人類定居的傑出和原始的居住模式。近一千年來,這種模式對阿拉伯建築和城市規劃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包括20世紀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從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到弗南·普永(Fernand Pouillon)和安德烈·拉維羅(Andre Raverau)。
遴選依據標準(iii):組成姆扎卜山谷城市建築羣和居住區有三個要素:墓地和棕櫚林及其夏季城堡,這是伊巴底文化在其鼎盛時期的特殊見證,也是莫扎比社會精心應用的平等主義原則。
遴選依據標準(v):構成姆扎卜山谷的要素是傳統人居環境的傑出例子,代表了伊巴底文化,通過對水資源的獲取、分配系統以及人工棕櫚樹,展示了人類在半沙漠環境中極其高效的相互作用。

姆扎卜山谷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姆扎卜山谷 地理位置圖 姆扎卜山谷 地理位置圖
這是一個傳統的人類居住地,由伊巴底人(the Ibadites)於十世紀圍繞五座城邦修建而成,完整保存在姆扎卜山谷中。姆扎卜建築簡樸、實用,完美地與環境融為了一體。姆扎卡的建築結構視為羣體居住而設計的,但同時也考慮到了家庭的結構,當今城市建築的設計者可以此為借鑑。 [1-3] 

姆扎卜山谷遺產介紹

姆扎卜山谷位於阿爾及利亞艾格瓦特省,撒哈拉沙漠的北部,西部大荒漠的東北部。

姆扎卜山谷姆扎卜山谷的興起

姆扎卜山谷地處撒哈拉大沙漠以北,長約10千米。古代並不出名。
公元十世紀,伊巴底斯(Ibadis)教派(宗教的一派,由相當數量的非阿拉伯語伊斯蘭教徒組成,其中包括柏柏爾人)統治着馬格里布(Maghreb)的一部分。伊巴底(Ibadi) 王國的首都是塔赫特(Tahert),也是這個教派的聖城和發源地,這個教派的學説即反對什葉教派也反對遜尼教派。公元909年,法蒂瑪(Fatimid)王朝的締造者(什葉派)摧毀了塔赫特。這個王朝的勢力在10世紀後期達到頂峯,在公元972年,其首都遷到了開羅,在那裏,它一直存在到公元1171年。伊巴底(Ibadi) 王國被打敗以後,伊巴底斯教徒逃亡各地。他們到處尋找新的領地以便定居下來,公元十一世紀他們在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姆扎卜河谷建立了更易於防守的定居點。
然而,11世紀,伊巴迪亞派穆斯林在這座方圓75千米的山谷裏相繼建設了五座要塞城市,使這座沉寂的山谷熱鬧起來。伊巴迪亞派系哈瓦立吉派的支派,哈瓦立吉派是7世紀中葉成立的一個伊斯蘭教派別,是從阿拉伯國家第四任總統哈里發阿里(656 -661年在位)的隊伍中分裂出來的教派。該派曾在北非建立以提阿雷特為首都的魯斯塔木王國(776-908年)。908年,法蒂瑪人攻佔提阿雷特,滅魯斯塔木王國。倖存的伊巴迪亞派殘部外逃,後在姆扎卜山谷落腳。
1011年左右,伊巴迪亞派穆斯林首先在姆扎卜山谷興建了以防禦為主的阿特烏夫城。1l世紀40年代,他們又在姆扎卜河岸邊相繼興建了布努爾城、馬利克城和本·伊斯蓋因城。1053年,他們在姆扎卜山谷興建規模較大的加爾達亞城。從1056年到1147年,遜尼派柏柏爾族國王阿爾摩拉維茲(Almoravids),統治着馬格里布和西班牙裔穆斯林的定居地。 [2] 

姆扎卜山谷姆扎卜山谷中的城堡

伊巴迪亞派穆斯林在姆扎卜山谷裏興建的這五座城堡城市錯落有致地分別建在五個小山上,城市方圓近4000平方米。它們的建築風格基本一致。每座城市均在城市最高處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以清真寺為市中心,城內房屋佈局講究,圍繞清真寺,巧妙地就山坡地勢修建,自下而上,構成一個金字塔形的格局,形成同心圓式佈局,一直擴展到城牆下。居民住宅多為獨門獨户,但所有屋頂均為平台。各城均設有市場、學校等公共場所,並有人工培育而成的棕櫚樹茂密成陰,下面栽着許多觀賞性植物。
這五座城市的中心清真寺與其他伊斯蘭城市的清真寺稍有區別。這裏的清真寺建築風格非常簡樸,幾乎沒有精美的裝飾。而其宣禮塔十分堅固、高大。
此外,每個村莊都在其城牆外面擁有夏季“要塞”。這種夏季“要塞”(移民點)沒有統一的固定形態,往往還包括人工棕櫚樹林、公墓和清真寺。這些夏季“要塞”中所有的建築也是按照防禦的要求來建造的。 [2] 
五個防禦性村莊共同的人口能在更大規模的一個城市中和平共處。每個村莊分佈在從清真寺到城牆的若干同心圓中。
每個防禦性的村莊都是和諧的藍白相間的外觀,而且都在建在有一個尖塔的防禦性清真寺周圍,這座尖塔(宣禮塔)擔負着瞭望塔的作用,除用於召喚人們禮拜外,該宣禮塔還起瞭望塔的作用,可以及時發現來犯之敵,以及洞悉河水的漲落信息。 [2]  建築景觀由簡單的覆蓋石灰的泥磚結構建築組成,這些建築的外觀呈立方體,有狹窄矮小的出口、陽台、水平通路和拱型走廊。在城牆外面的夏季"要塞"中,建築看上去都有防禦用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