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如何研究中國

鎖定
《如何研究中國》是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錦清。
中文名
如何研究中國 [2] 
作    者
曹錦清
題    材
社會調查
語    言
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
2010年4月1日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頁    數
332 頁
ISBN
9787208091771 [1] 
定    價
38.00
開    本
16 開

如何研究中國內容簡介

《如何研究中國》:繼《黃河邊的中國》之後,曹錦清教授對“三農”問題的再思考。
《如何研究中國》是曹錦清先生繼《黃河邊的中國》後,持續對中國觀察、研究與思考的成果彙總。文集由22篇文章組成,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發表,且講演稿居多。根據文章的內容和關注角度的不同,文集被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國研究的方法”,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研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第二部分“重新發現傳統”,既是作者從歷史中汲取資源分析當下中國,亦是作者從新的角度詮釋歷史;第三部分“中國轉型轉向何方”,是作者以學者身份對轉型中國發表的看法。《如何研究中國》一以貫之地體現了曹先生濃厚的現實關切和人文關懷,而“三農”問題則始終是他關注的核心問題。藉助於走出書齋,深入羣眾、深入農村的研究方法,曹先生對許多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十分新穎和深刻,極具啓發意義。 [1] 

如何研究中國圖書目錄

中國研究的方法
論中國研究的方法
“三農”研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三農”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農”問題的思路與出路
四個歷史觀與近六十年的歷史
從“以西方為中心”到“以中國為中心”
理解中國——曹錦清教授訪談錄
《黃河邊的中國》前後的故事
重新發現傳統
論國學的可能意義
宋以來鄉村組織重建——歷史視角下的新農村建設
儒學復興之路——梁漱溟論東西文化特質
民權與國族——孫中山對東西文化的思考與論述
中國的和平傳統:一個歷史的考察
和諧社會:傳統思想資源及其當代啓示
中國轉型轉向何方
從和諧社會看“三農”問題
社會轉型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
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城鄉關係
承包制小農與國家
堅持土地家庭承包制,還是土地私有化
擴大內需,沒有簡單藥方
就業問題是重中之重
代跋:思想為何放棄職守——知識精 英階層責任缺失的社會歷史分析 [1] 

如何研究中國作者簡介

曹錦清,著名社會學家。1949年生,浙江蘭溪人,現任華東理工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社會學教授、博導。主要著作有《現代西方人生哲學》、《當代浙北鄉村的社會文化變遷》、《中國單位現象研究》、《平等論》、《黃河邊的中國》、《中國七問》等。其中《黃河邊的中國》一書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成為觀察研究中國當下農村社會的最權 威、最流行的作品,並榮獲第五屆“上海文學藝術獎”,2005年其英譯本出版。

如何研究中國媒體推薦

土地直到目 前還承擔着農民的社會保障職能,所以在統計失業人口的時候,我們只統計有城市户籍的人口而不統計廣大的農民工。為什麼?因為給了農民一畝三分地。土地不能私有化,宅基地不能私有化,是因為考慮到這個龐大的農民工羣體。如此龐大的農民工羣體目 前只能遊走在城鄉之間,能夠介入工業化而無法完成城市化。與其説這是一個制度性的安排,還不如説在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只能採取這樣的制度。如果土地私有,誰會失去土地?一個大的天災,一個大的市場波動,一次較大規模的負債就可能使農民失去土地。
“三農”問題不在“三農”本身,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也不是減負,它是關係到國家的整個發展戰略問題。也就是説,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所帶來的紅利是不是應該由社會的各個階層相對合理公平地分配。在這個問題上,靠市場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市場天生是產生不平衡與不平等的。那麼,政治國家能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小康社會”的提出,到“和諧社會”的建構,這不僅是我們對發展目標的重新釐定,而且表達了我們民族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確責。“小康”與“和諧”不僅語出先秦儒家,更為有意義的是,它確立了兩千餘年來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目標。
所以我講必須將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使其真正地學會自我管理,學會民主化。使農民成為有組織能力的公民,這個歷史任務要通過農村的組織化來完成。因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主體並不完全是政府,而應該是農民自己。農民只能通過組織起來才能夠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
——曹錦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