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河邊的中國

(曹錦清的社會學著作)

鎖定
《黃河邊的中國》是當代學者曹錦清所撰的社會學著作,初版時間為2000年。 [1] 
《黃河邊的中國》從農户細小經濟收支、家庭負擔等日常生活入手,來論及正在轉型的”農村、農民、農業“三農”問題,涉足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農民面臨的與地方政府、與人情血緣網絡、與土地、與市場等諸多方面關係的演變現狀。
《黃河邊的中國》直達村落、農舍、田間的現場,梳理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之間所存在的關係,是20世紀關於中國“三農”問題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對當今的中國農村建設與治理具有借鑑意義。 [1] 
作品名稱
黃河邊的中國
作品別名
黃河邊的中國——一個學者對鄉村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作    者
曹錦清
創作年代
當代
字    數
約589000字
初版時間
2000年
類    別
社會學著作

黃河邊的中國內容簡介

《黃河邊的中國》內容涉及數十個村落和鄉鎮,詳實而全面記錄了90年代中期黃河邊農民及幹部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的方方面面。 [2] 
《黃河邊的中國》引領人們走進中原大地的深處——從衣食飽暖的變化到鄉情習俗的凝滯,從住房交通的漸變到幹羣關係的走冷,從行政指令集資貸款到鄉村企業幾乎全面破產的歷程,從農户收支的明細賬目到農民負擔越重的形式內容,從宗族家族觀念的演變到鄉村民主建設的困惑。
《黃河邊的中國》展示了真實的社會實景,僅以計劃生育為例,記錄了所到之鄉村,超生一胎二胎及以上的情況,罰款數量的變化以及曾經強行“牽牛、搬糧、掀屋頂”的措施;記錄了上報數字與真實數字之間差距的種種原因;記錄了當地廣為流傳的鄉村幹部的職能是“催糧派款,刮宮流產”;記錄了農民理解計生政策又難以做到的深層單因,寧願被罰到貧困也要再生的實際狀況,以及他們因幹部優先佔用超生指標的不平之心;記錄了因徵繳措施激烈而引發數村農民集體上訪並引起暴力行為的事件。 [2] 

黃河邊的中國作品目錄

上編 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
 下編 再入中原 (1996年9月6日—11月21日)
 5月12日 用何種方式進入調查現場 
 5月13日 認識湯小平 
 5月14日 參觀大相國寺 
 5月15日 得到開封黨校的協助 
 5月16日 信步鐵塔公園 
 5月17日 包公祠斷想 
 5月18日 在開封大學講演——從包公現象談傳統與現代化 
 5月19日 親臨黃河 
 5月20日 在河南大學講演——再談傳統與現代化 
 5月21日 中原鄉村調查第一站——D鄉L村 
 5月22日 劉家年收支明細賬 
 5月23日 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波 
 5月24日 “護身符”與“明白人” 
 5月25日 再訪村會計 
 5月26日 誰在發家致富競比中佔據優先地位?
 5月27日 農民與鄉村民主問題 
 5月28日 如何理解“三農”與地方政權之關係? 
 5月29日 楊教授的“黃河課” 
 5月30日 來到X鄉——一個李永成所熟悉的人情網絡 
 5月31日 鄉政府的困境
 6月1日 一邊修族譜一邊外出打工 
 6月2日 一位普通農户的收支情況 
 6月3日 難以統計的“黑孩子” 
 6月4日 “能人”與“村霸” 
 6月5日 訪農民企業家蔡化幸
 6月6日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參觀焦裕祿陵園 
 6月7日 名聞遐邇的南街村 
 6月8日 只能參觀不能“入場”的南街村
 6月9日 南街村的“能人現象” 
 6月10日 八里橋話關帝——談以恩報觀念為中心的結合精神
 6月11日 竹林村的帶頭人——趙銘恩
 6月12日 誰來支付高昂的水利投資? 
 6月13日 當代採風 
 6月14日 內地的跑官、買官現象
 6月15日 “8·16”事件 
 6月16日 “4·28”事件
 6月17日 窮病與富病 
 6月18日 “杞人”之憂 
 6月19日 村民對來訪者的防範之心 
 6月20日 “有白饃吃,我們都心滿意足了” 
 6月21日 一個值得重視的婚配現象
 6月22日 三起糾紛
 6月23日 四年換了四任縣委書記 
 6月24日 念天地之悠悠 
 6月25日 再談晉商精神與包公現象 
 6月26日 告別開封
9月6日 歷史與理論座標上的社會調查
9月7日 商談第二期調查事宜
9月8日 農民的“三害”之苦
9月9日 閻部長的兩條指示
9月10日 “富民工程”真能“富民”嗎?
9月11日 升官圖
9月12日 參觀小康示範村
9月13日 糊塗的“明白卡”
9月14日 訪林果專業村
9月15日 堪憂的政績工程
9月16日 勞民傷財的度假村
9月17日 一本有趣的通訊錄
9月18日 鄉村婚俗:“壓牀”與“塞顆豆”
9月19日 出師未捷身先死——遊武侯祠
9月20日 捉襟見肘的縣財政
9月21日 一個走出傳統封閉鄉村的女性
9月22日 訪開封縣委書記“楊青天”
9月23日 再訪朱仙鎮
9月24日 怨聲載道的“補棉花差價款”
9月25日 訪蘋果園主人
9月26日 中秋思緒
9月27日 村支書的貪污新論
9月28日 遊殷墟訪袁墓
9月29日 眼睛娘娘廟
9月30日 啼笑皆非的“流產指標”
10月1日 兩種婚嫁標準
10月2日 “癱瘓村”
10月3日 邯鄲學步
10月4日 參觀岳飛故里
10月5日 鄉村都市——小冀鎮東街第五村民組
10月6日 “京華”的創業之路
10月7日 訪“中華女傑”劉志華
10月8日 幾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10月9日 共同富裕與共同信仰
10月10日 廉政與過五關
10月11日 一次村委換屆選舉
10月12日 一次鄉基層部門的訪談
10月13日 炙手可熱的內地官場
10月14日 關於中原傳統文化的五點思考
10月15日 在開封石油公司作報告
10月16日 經濟重鎮——陳留
10月17日 朱清寨村的聯辦企業和户辦企業
10月18日 “一票否決”下地方政府的兩難處境
10月19日 鄉鎮一級區劃內的條塊分割(一)
10月20日 鄉鎮一級區劃內的條塊分割(二)
10月21日 訪陳留鎮財政所所長
10月22日 與黃河爭地的劉店鄉
10月23日 劉店鄉的排澇工程
10月24日 堅守排洪工地的村幹部
10月25日 村支書的五大好處
10月26日 開封黨校的三封信函
10月27日 旅途説法10月28日 “兩田制”
10月29日 新“官場現形記”
10月30日 參觀“毛澤東顯靈”處
10月31日 “信陽事件”之反思
11月1日 訪養豬專業户
11月2日 幾個共同關心的問題
11月3日 走訪信陽地區,商改入場方法
11月4日 緊張的黨羣、幹羣關係
11月5日 種不活的煙草和棉花
11月6日 一人興邦一人喪邦
11月7日 “找不到對症下藥的法律條文”
11月8日 縣長談吏治
11月9日 訪董家草棚老婦
11月10日 是權錢交易還是禮尚往來?
11月11日 貸款繳錢
11月12日 “唯上”與“好吹”
11月13日 鄭州車站上的一段小插曲
11月14日 最後一站——洛河之行
11月15日 如何確定“人均年純收入”
11月16日 一位丘陵山區村民的生活
11月17日 難以應付的達標檢查
11月18日 “南霸天”
11月19日 貧困縣要爭也要瞞
11月20日 “幹部交流,浪費汽油”
11月21日 中原之行圓滿結束 [3] 

黃河邊的中國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大量西方人文譯著進入中國,知識界在讀書求知中開始了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反思,有人在“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的比較中失去信心,有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下慨嘆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人在對封建社會政治結構的分析中感到迷惘,中國的真面孔在哪裏?中國人的真精神在哪裏?帶着這樣的問題,曹錦清先生走出書齋,返回實證,直接閲讀中國社會生活這本大書,着眼於中國“是什麼”,而非在西方價值體系裏中國“應該是什麼”。曹錦清與農民同吃同住,從解剖麻雀入手,獲得了理解中國社會的第一手資料,他把自己的所看、所聽、所談、所思、所慮結集成《黃河邊的中國》。 [4] 
1996年5月至11月間,曹錦清曾兩次從黃浦江邊來到黃河、淮河、漢水流域進行田野調查,他的足跡幾乎遍及了河南所有的地市:開封、漯河、許昌、鄭州、周口、平頂山、南陽、安陽、新鄉、駐馬店、信陽、洛陽等等,《黃河邊的中國》的內容就是由這兩次調查的報告所構成。 [1] 

黃河邊的中國作品思想

《黃河邊的中國》 聚焦中國農村 ,選擇了中原鄉村社會——中華農耕文化得以發源、定型且綿延不絕的基地 ,從傳統的角度去看現代化的過程,深入到村落與農户中聆聽他們的傾訴,把所聞、所見的感受和意見用概念判斷組織起來,是“一個學者對鄉村社會的觀察與思考”,表現出對中原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沉重憂慮和迷惘,體現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關心。 [5] 
《黃河邊的中國》通過“從內向外看”與“從下往上看”的視點紀實性地、比較完整詳實地反映了中原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和難題,將問題更加真切、全面、翔實、嚴重地擺在讀者的面前,尤其是作者對社會不滿情緒的記錄。社會情緒是一種社會事實,而社會不滿情緒,諸如飯桌上的民謠、農民對基層幹部的憤怒、基層幹部對上面幹部的不滿等更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最下層對在改革中被剝離的不滿程度。它向領導者發出種警告信息,農村問題如若不及時妥當地解決,改革的成果遲早要被這股積鬱已久並還在不斷增長的不滿情緒所吞噬。書中對社會不滿情緒的關注這一舉動的最終目的是告訴人們它的結果將會怎樣,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傳統憂患意識與現代良知公正相結合的合乎邏輯的結果。 [6] 
《黃河邊的中國》以大量的描述性語言、與農民和基層幹部的對話、實地的村落考察真實地告訴大家中國的現實“是什麼樣的”。在此基礎上,書中又有選擇性地大量描述了決定中國改革成敗和命運的諸多重要問題:如中原農民傳統低效的農耕生產方式,貧窮落後的生活境況,困窘無奈的地方政權,尤其是農村在改革過程中暴露出的兩大突出問題——土地承包責任制的不足和基層政權腐敗等。以實際的社會生活出發,考察在上面的官語與外來的譯語指導下的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農村社會的實際變化過程,引起了每一位深切關注中國的現代化向何處去的人士的共鳴。 [6] 

黃河邊的中國作品影響

2011年,《黃河邊的中國》與《孫子兵法》一起,被英國《衞報》列入人類有史以來100種“最偉大的非虛構圖書”。 [1] 

黃河邊的中國作品評價

《黃河邊的中國》以陌生、好奇的心態,直接感受並記錄下來自生活本身的聲音,從而讓讀者看到了“缺水且人均只有一畝耕地”的人們的實際生活狀態。厚達772頁的書中,羅列了許多農民家庭的收支情況、超生現象,也記錄了他們所談到的腐敗現象、艱難生活。雖然作品未對事實作什麼評判,但也引起了讀者深刻的思考。 [7]  (《勞動報》評)
曹錦清先生繼承了梁漱溟、費孝通他們在20世紀30年代所進行的關於中國鄉村建設與田野調查的優良傳統,由他直達村落、農舍、田間的現場所構成的《黃河邊的中國》,應該説是20世紀關於中國“三農”問題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一部能讓我們認清自己的來龍去脈的書,對當今的中國農村建設與治理具有借鑑意義。 [1]  (《河南日報》評)

黃河邊的中國作者簡介

曹錦清,社會學家、中國“三農”問題研究專家、華東理工大學二級教授、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上海高校智庫“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首席專家;主要致力於社會轉型、中西社會思想史、“三農”問題研究,已出版著作十餘部;在田野調查基礎上寫就的《黃河邊的中國》,獲得首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杜潤生獎)、第五屆“上海文學藝術獎”。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