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

鎖定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1823年4月12日—1886年6月14日 [2]  ),俄羅斯劇作家,一般認為是俄國寫實主義階段最偉大的代表人物。
出身於職員家庭。莫斯科大學畢業。1843~1848年任莫斯科少年法庭書記。1847年寫成第一個劇本《家庭幸福圖》(Kartiny semeynogo schastya)。1850年,因第二個劇本《破產者》(Bankrot,後改為《自家人好算帳》〔Svoi lyudi sochtemsya〕)揭露莫斯科商人的假破產事件惹出是非,結果被解除公職。1860年代寫了幾個歷史劇本。但他的主要戲劇作品——兩部悲劇和多部喜劇,包括他的傑作《貧非罪》(Bednost ne porok,1853),都是刻畫俄國商人階層的。他的《大雷雨》(1859)、《雪女》(1873)由裏姆斯基-科薩科夫改編為詩劇。1874年創立俄國劇作家協會,他任該會主席。1885年,任莫斯科帝國劇院藝術指導。他一共創作了47個劇本。幾乎是獨自創造了俄國的國家保留劇目。在俄羅斯,他的劇本讀者最多,而且經常上演。
中文名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
外文名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
國    籍
俄羅斯
出生日期
1823年4月12日
逝世日期
1886年6月14日
畢業院校
莫斯科大學
職    業
戲劇家
代表作品
《窮新娘》(1852)
《貧非罪》(1854)
《肥缺》和《大雷雨》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人物生平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
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出生於莫斯科的一個市民家庭。中學時代就對戲劇產生強烈興趣。1840年進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學習,三年後離校到法院工作,經常接觸到商界訴訟,這使他熟悉了商人世界,為他日後戲劇創作提供了素材。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人物作品

在法院任職時開始創作。1850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大型喜劇《自家人好算帳》,諷刺商人的愚昧無知和唯利是圖,並創造了俄羅斯的“生活喜劇”。而後,他又發表了《窮新娘》(1852)、《貧非罪》(1854)、《肥缺》( 1856)和《大雷雨》(1859)等重要作品。特別是《大雷雨》一作標誌着奧斯特洛夫斯基戲劇創作的成熟。 60-70年代,奧斯特羅夫斯基又寫出了多部歷史劇,以及喜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1868)、《來得容易去得快》(1869)、《森林》(1870)、《狼與羊》(1875)、《沒有陪嫁的姑娘》(1878)等優秀作品。不少作品着力反映了貴族道德的沒落和資產階級掠奪的實質。晚年,這位傑出的戲劇家寫了表現演員生活的劇本《名伶與捧角》(1881)和《無罪的人》(1884)等作品。 [1]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主要作品

年份
個人作品
年份
個人作品
1850年
《自家人好算帳》
1869年
1852年
《窮新娘》
1870年
森林
1854年
貧非罪
1875年
狼與羊
1856年
肥缺
1878年
《沒有陪嫁的姑娘》
1859年
大雷雨
1881年
《名伶與捧角》
1868年
1884年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代表作品

劇作家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紀念像 劇作家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紀念像
大雷雨》是奧斯特羅夫斯基的代表作。劇作最成功之處是塑造出了一個在“黑暗王國”中不堪凌辱,以死反抗舊勢力的卡捷琳娜形象。卡捷琳娜婚前在母親的撫愛下生活得無憂無慮,伏爾加河畔秀美的自然環境陶冶了她純樸善良、富於幻想和虔信上帝的心靈。婚後,她來到一個偏僻閉塞的小鎮。鎮上的生活死氣沉沉。婆婆卡巴諾娃偽善專橫,剛愎自用,恪守着宗法制的舊風俗和舊禮教,百般折磨和凌辱卡捷琳娜。卡捷琳娜的丈夫奇虹軟弱可憐,對母親惟命是從。在這個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國”中,卡捷琳娜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失去了知心的親人,精神上極為痛苦。她曾指望用善良的行為來換取婆婆對她人格的尊重,但是她的希望落空了。就在這時她遇到了樸實的青年鮑利斯,一種不可遏制的對自由、對幸福的熱望迸發出來,她與鮑里斯熱烈地相愛了。卡捷琳娜不甘心屈從於黑暗勢力的意志在這裏表現得十分鮮明。她表示:“我要重新開始生活。”“我要是不願意在這裏生活下去,哪怕把我砍碎,我也是不幹的。”可惜鮑里斯並不是一個強者,他沒有幫助卡捷琳娜獲得新生活的勇氣和力量。在叔父提郭意的威逼下,他獨自遠走他鄉。卡捷琳娜的幻想破滅了,於是她依然投河自盡,以死來反抗“黑暗王國”的野蠻統治。
作品熱情讚揚了卡捷琳娜渴望自由的精神,無情鞭撻了專制社會和黑暗勢力,同時也指出了卡捷琳娜性格的矛盾面。她虔信宗教,在衝破舊禮教束縛時又自感在上帝面前有罪;她雖得到小姑的同情,但她的反抗仍是孤獨的,因而逃脱不了悲劇的命運。儘管如此,她的抗爭是對“黑暗王國”的一次有力衝擊,她的不妥協精神客觀上與當時俄國人民反對農奴制度的鬥爭相呼應。因此,杜勃洛留波夫稱卡捷琳娜是“‘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
參考資料
  • 1.    李正榮著;董曉萍,李國英主編,俄羅斯十九世紀文學十講,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22.06,第81頁
  • 2.    奧斯特洛夫斯基,A.N.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