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

鎖定
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Augustus Frederick;1773年1月27日-1843年4月21日),英國薩塞克斯公爵。 [2] 
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英國薩塞克斯公爵。生於倫敦。喬治三世與王后索菲·夏洛特的第六子。畢業於格丁根大學。1801年被封為薩塞克斯公爵。擁護廢除奴隸貿易、解放天主教徒、廢除《穀物法》和實行議會改革等進步政策。致力於促進科學和藝術的發展。1816年當選為藝術協會主席,183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任內花巨資擴增圖書館,藏書達五萬餘冊。1838年10月辭職。 [1] 
中文名
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
外文名
Augustus Frederick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773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
1843年4月21日
畢業院校
格丁根大學
出生地
倫敦
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是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國王和索菲·夏洛特王后的第九個孩子和第六個兒子,1773年1月27日出生於白金漢宮。從進入哥廷根大學到1804年,由於健康狀況欠佳,他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國外。他在歐洲大陸的長期居住可能有助於提高他的知識品味,而且毫無疑問,歐洲大陸為他提供了多樣化的社會交往機會,這有助於放寬他的情感,並使他的舉止變得和藹可親。 [3] 
1792年冬天,奧古斯塔斯在羅馬居住期間,結識了第四代鄧莫爾伯爵的次女奧古斯塔·默裏,經過四個月的親密接觸後,奧古斯塔斯向她求婚。這位比王子年長几歲的女士起初出於對王子利益的考慮,拒絕了王子的求婚;但在1793年3月21日,他們在一份莊嚴的書面婚約中許下了永恆的承諾。隨後,他們於4月4日舉行了結婚儀式,由英格蘭教會的一位名叫岡恩的牧師主持。為了避免因婚禮是在羅馬管轄區舉行而遭到反對,婚禮於12月5日在漢諾威廣場的聖喬治教堂再次舉行,並改名為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和奧古斯塔·默裏。 [3] 
1794年1月13日,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和奧古斯塔·默裏的兒子出生後不久,國王就收到了這樁婚事的消息,根據1772年《皇家婚姻法》的規定,國王於1794年8月宣佈這樁婚事無效。兩人婚後育有兩個孩子,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1794 年1月13日出生)和埃倫·奧古斯塔(1801年8月11日出生),埃倫嫁給了托馬斯·懷爾德爵士,懷爾德爵士後來成為了特魯羅勳爵和英格蘭大法官。他們使用了德斯特(d'Este)的姓氏,這個姓氏屬於父親和母親共同的意大利祖先,因為奧古斯塔·默裏夫人也是王室後裔。 [3] 
幾年來,王子對宮廷的決定置之不理,但最終他還是默許了,甚至在1809年還申請了對孩子們的監護權,因為他聽説孩子們的母親把他們當成王子和公主來撫養。1806年,奧古斯塔夫人獲得皇室許可,改姓德梅蘭而不是默裏。他的兒子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德斯特爵士為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承認做出了各種努力,並於1831年向大法官提交了一份議案,以證明這段婚姻合法有效。 [3] 
1801年,奧古斯塔斯王子才以阿克洛男爵、因弗內斯伯爵和薩塞克斯公爵的頭銜晉升為貴族。他採納了自由主義的政治觀點,這使他與父親和宮廷疏遠了,也使他無法獲得與其他王室公爵類似的豐厚報酬。事實上,早在他七歲的時候,他就因為政治上的不爭氣招致了父親的不滿,當時國王下令把他關在育嬰室裏,不讓他吃晚飯,因為他穿了凱佩爾海軍上將的選舉服。 [3] 
薩塞克斯公爵積極支持當時所有進步的政治政策,包括廢除奴隸貿易、天主教解放、取消猶太人和持不同政見者的民事權利、廢除玉米法以及議會改革。他對藝術和科學進步的興趣也是真誠而開明的,而且他很樂意運用自己的影響力來推動慈善計劃。 [3] 
晚年的時候,他經常應邀擔任週年晚宴的主席。1811年,當他的長兄成為攝政王時,他接替長兄成為了共濟會的大團長。1816年,他當選為藝術學會主席,1830年11月30日至1838年11月30日,他擔任皇家學會主席。在擔任皇家學會主席期間,他在肯辛頓宮的居室中為科學界人士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但這些招待會所產生的費用促使他辭去了主席一職,因為他更願意用這些錢來擴充自己的圖書館。這些藏書總數超過了50,000冊,其中包括大約1,000個版本的《聖經》,以及許多希伯來文和其他古代手稿,公爵對希伯來文和聖經題材的研究特別感興趣。 [3] 
薩塞克斯公爵與阿倫伯爵的第九個女兒、喬治·布吉爵士的遺孀塞西莉亞·安德伍德締結了第二段婚姻。1840年,塞西莉亞被封為因弗內斯女公爵。這段婚姻沒有留下子嗣,公爵於1843年4月21日死於紅斑狼瘡。他在遺囑中指示,他的遺體不應與王室一起安葬在温莎,而應安葬在肯索爾格林的公共墓地。與他的兄弟們一樣,他的性格中也有一股強烈的怪癖和任性;但總體而言,他的意圖是好的,他有開明仁慈的同情心和真正的知識分子品位。薩塞克斯公爵作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髮表的大部分演講都以小冊子的形式出版,他在1829年就羅馬天主教救濟法案發表的演講也是如此。 [3] 
參考資料